APP下载

文化之都 创新之城

2018-05-14王志民

山东画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齐宣王战国齐国

王志民

战国之时,临淄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富足,让市民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仅从现有资料看,其文体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是音乐活动的兴盛和普及,最主要的体现是乐器的多样与普及使用。见于文献记载的齐国乐器有磬、埙、钟、镛、铙、铃、筑等十余种之多。上文记载中提到的竽、瑟、琴、筑等,说明当时多种乐器的使用已相当普及。二是古乐的流传。《论语》上所说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乐即是相传舜时代的古乐舞,在齐国流行如此广,演奏水平如此高,以至于让礼乐之邦来的孔子都受到如此的感染,说明齐国传统音乐的流行相当广泛。三是俗乐盛行。《列子-汤问》篇记载的韩娥到临淄卖歌讨食,过雍门,竟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起临淄百姓的轰动,而且使“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可见临淄人对俗乐的爱好。齐宣王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也说明俗乐在临淄无分国君、百姓,人皆好之。

各种竞技、游乐活动及专业文化团体在这一时期集中涌现。《战国策一齐策》除记载音乐活动外,还记“其民无不……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可见各种各样的竞技游乐活动在临淄城中盛行一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所记的“滥竽充数”故事中,齐宣王宫中竟设有数百人的吹竽队伍,已是一个宠大的娱乐团队,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齐、鲁两国君主夹谷之会时,齐国演奏“宫中之乐”,首先是“优倡侏为戏而前”,又“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说明早在春秋末期,临淄就有了文化专业队伍的雏形。

限于资料的缺乏,临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尽管难以更全面、更详尽地描述,但其文化之都的特色还是十分鲜明的。

这时候的临淄还是人才荟萃的创新之城。太公立国,以“尊贤尚功”为号召,此后,齐国历代有为国君,都大力提倡尊贤用才,使齐国对人才的重视在战国之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显著的标志就是在临淄创设稷下学宫,广揽人才,使临淄成为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战国人才的摇篮。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干人。”又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各国学者齐集临淄,“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日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上述记载为我们大致提供了临淄人才荟萃的情况:一是人才云集,成百上千;二是名家荟萃,品次极高;三是人尽其用,对齐国内外影响都很大。而细研齐国当时的人才政策,所采取的措施力度都看出当时齐国统治者的匠心:首先,给学者以很高的政治待遇,封以“上大夫”之职,而又让他们“不治而议论”,即是说:官位级别很高,又不处理具体政务,静心议论时政,研究学术。其次,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高门大屋”,府第壮观,居住条件很优越;再次,为他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让他们来去自由,备受尊崇而不限制约束。

根据近些年学术界对稷下学宫的研究看,先秦诸子百家,大多数学者都到过稷下,这里不但是齐国的人才库,也是战国学术争鸣的中心,又是数干名师生汇聚一起的大学堂。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证明,但是,从多个方面考察推断:足球(蹴鞠)运动很有可能是稷下学宫的学子们在课余游戏中创造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

齐国经济文化的发达,临淄城市生活的繁荣多彩,以及人才的汇聚和创造力的进发,使临淄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具體育文化优势的城市,有鉴于此,世界足球起源地也就非临淄莫属了。

(编辑/吴洁)

猜你喜欢

齐宣王战国齐国
蜗牛的故事
古代音乐典故
老马识途
齐宣王好射
远水救不了近火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齐宣王好射
滥竽充数
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