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岁月
2018-05-14赵晓林
赵晓林
齐鲁大地,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思想文化就特别繁荣,几千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着齐鲁大地。山东人向来非常看重家族,家族有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丧服制的“五服”,以出不.出“五服”来伦亲族远近,“五服”之内,称为“本家”,又称之为“本家本当”,然后才推而及之于同宗同姓。一姓或一族,往往在家谱中事先标定字号,名为“排辈”。男子起“大名”时,必须取预定的某字为名字的一部分,此字放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辈并不尽同,也有俗传定规。传统观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业大,人多财多”,所以那时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这样的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家庭较多。
民以食为天,胶济铁路以南、陇海铁路以东地区的普通农家以煎饼为主食。煎饼易做且便于贮存,曲阜人还称它为“家饼”。从制作方法上;煎饼可分为摊煎饼与滚煎饼两大类。摊煎饼是将粮食水浸后磨为糊,舀一勺米糊于烧热的鏊子上,立即用木耙子摊开,稍待即熟。滚煎饼是和面为一二斤重的面团,持面团在烧热的鏊子上做圆圈状滚动,烙熟揭起即成。煎饼从色泽上分白煎饼、红煎饼、黄煎饼、黑煎饼;从用粮主料上又分麦子煎饼、高粱煎饼、玉米煎饼,瓜干煎饼、芝麻煎饼、椒叶煎饼、沓菜煎饼等;从口味上又分咸煎饼、酸煎饼等。
那时,山东的城镇都比较“土”。街道大都比较狭窄,两旁的建筑也大都因缺少修缮,而显得有些残破。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店铺是山东民间对坐商的俗称,习惯上称店面大的为“店”,店面小的为“铺”。当时,山东城镇里的传统店铺各行各业均有,有粮行、盐店、油坊、酱园、茶庄、糕点铺、丝行、布匹绸缎店、成衣店、鞋帽店、染坊、瓷器店、木器店、五金店、土产店、杂货店、中西药店、书店、文具店、钟表眼镜店、钱庄、银铺、酒馆、饭馆、戏楼、浴池(澡堂)、旅店(客栈)、理发店等等。
清末时期,走在街道上,你会看到一些做工精致的轿子。里面坐的是穿戴比较讲究的官员或富人家里的人。而大部分人出门,能坐得起大车就算很奢侈了,普通老百姓出门,如果是短途,则主要是乘坐独轮车。这些车的车身和车轮(俗称车脚)都是用硬木(如槐木、枣木等)做成的,车把和载重车盘连为一体,车盘下安装独轮,两把之间,挂车袢,驾车时,车袢挂在两肩,两手持把。当时,有一种独轮车上还设计安装了一面风帆,就是为了推着省力,也加快行进的速度。农家出门主要是驴车,驴属于驮畜的一种,驮畜有马、有骡,最常见的还是毛驴。远行骑驴装鞍辔坠镫,走亲串友,搭上麻袋和被褥即可骑行,有的则是在驴背两侧装有箩筐,农家妇人和孩子就坐在籮筐中。而赶驴送客的人,名为“赶脚的”或“脚夫”。
远亲不如近邻,生活简朴的农家人邻里间相处和睦,能在邻居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出手帮助。清末时,一般农家修房盖屋,都是自发地“邻帮相助”。说到房子,山东的传统民居大部分是土木结构,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区差别。传统建筑业有木、瓦、苫、右四匠,技术多是家传或师授,自成体系,临时邀集,工兴则聚,工完则散,匠人中技术好、有组织能力的人被推举为掌尺师傅,匠人自愿受其指挥。
这些20世纪20年代拍摄于山东不同地区的老照片,记录了当时山东多地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能从中了解到那段时期百姓生活的历史。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