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018-05-14李立
李立
【摘要】小学语文是带领学生感知汉语言魅力的学科,高效的语文学习,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针对在语文课堂中把握注意力最佳时间、融入多元化教学手段、设置有趣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鼓励性评价四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生;注意力;语文;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学生很难将全部精力完全注入语文学习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题。文本将针对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充分把握学生注意力最佳时间,科学调动学生注意力
通过笔者详细的调查得出,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中的连续注意力一般最多只有20分钟。这短短的20分钟内,学生的大脑皮层会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使得此时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在4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充分利用仅有的20分钟。教师应该在20分钟内将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着重进行讲解,在剩余的20分钟内,利用高效的课堂交流以及课堂活动来夯实之前所学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时,教师便可以在上课的20分钟将诗歌中的重点注释“残阳、瑟瑟、可怜、真珠”等重点词汇含义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去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汇释义,增强学生对古诗词汇的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有趣地提升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课,会导致学生大脑皮层产生疲劳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产生。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形式以及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大脑一直保持一个状态,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不利于集中学生精力。教师可以积极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语文课堂中,将声、影、图有效结合,融入一些充满童趣,小学生喜欢的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感性的语文教学材料。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翠鸟》时,教师便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翠鸟的影视片段以及图片,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将课文内容与视频片段进行结合,使学生大脑皮层的注重点从思考与想象的层面,转化到看与听的层面。积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生动直观地将翠鸟的外形以及活动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三、通过有趣的语文教学活动,高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就必须积极把握学生的客观特点,并制定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更加调皮好动,喜欢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小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与语文活动中,感知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掩耳盗铃》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表演情境,利用有趣的表演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所诠释的含义。在学生栩栩如生表演的同时,台下学生会哄堂大笑,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情绪。与此同时,学生在观看表演时,感受到了盗铃者的自欺欺人,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情境下深刻了解到了相对晦涩的寓言含义。切实将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相结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
四、利用鼓励性评价,集中学生注意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日常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积极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利用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向上。为了切实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能过于吝啬对学生的赞赏。小学阶段学生正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时期,更加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教师可以积极迎合学生的这一客观特点,积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与表扬。例如当学生回答过问题后,教师便可以利用“真棒啊!”“你的想法真的很有特点!”“你的文采真棒啊!”等具有激励、表扬特点的正面评价赠予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感受到心灵的满足,便会拿出十足的劲头重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五、结语
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小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把握学生特点并积极将語文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前20分钟时间,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机融入。积极利用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中肯、正面的鼓励,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不竭的学习动力,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双红.探究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J].新教育时代,2016(11).
[2]杨敬淼.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少儿科学周刊,2014(3).
[3]陆申青.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J].教育界, 2017(2).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