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以来我国教师知识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8-05-14康毕华康丽华
康毕华?康丽华
【摘要】为了解近20年以来我国教师知识研究的相关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当前CNKI搜索以关键词为主的现状,结合美国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近20年以来我国教师知识研究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教师知识;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知识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愈来愈得到重视,其对教育行业的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把教师知识研究作为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在特定学科领域结构和演变的研究上,文献计量学已经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因此,要研究我国的教师知识现状,可以充分利用文献计量学来清晰、系统、全面地展现我国教师知识发展的状况、研究热点以及动向等。
一、数据分析
(一)文献年度刊载数量分析
1.本研究以近十年内CNKI上的4492篇文献为数据量,以年度为类别。2007—2016年,文献年度刊载量增减变动不大,均在500篇以下。从2016年开始,刊载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依此估计,2017年刊载量会逐步增大,数量有望达到1745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要对一个期刊的信息量进行准确把握、估计与衡量,其中最一个重要的参考数值即是刊载数量。
2.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分析。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下图,节点大小代表该词出现的频次,连接的细表示两个节点词的共现频次,节点双击跳转到相应的知网节。可知数字代表共现次数,圈越大越代表越靠近关键词的核心部分。
(二)主要机构及作者分析
教师知识的研究结合Citespace和CKIN两个软件,可以直观展现教师知识研究的机构、权威作者以及相关合作情况,详细情况如下:
运用Citespace软件来统计目前研究“教师知识”这一主题的研究机构,并按照发文数取前10名,可见东北师范大学可以作为该研究主题的典型。
精读部分:东北师范大学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出一篇名为《专业共同体中的教师知识学习研究》的博士论文作为精读材料。
这篇论文有六部分组成包括导论部分的研究,关于主题的研究综述,设计方法,专业共同体的运行,不同类型專业共同体中教师知识学习和影响因素,以及讨论和结论。着重看下文献综述部分的教师知识研究,从内涵、类型和构成因素以及专业共同体中的教师知识学习研究。
二、研究趋势
教师知识是教育品质的生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影响。根据当前研究可知,学术界对教师知识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基础与实践之上,这两种取向共同构成了教师知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所形成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明显;社会发展的步伐快速,以知识为构成的信息化时代,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大。加快发展教师专业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的师范教育发展来看,教师教育缺乏长期性、常态性,教师水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概念自从提出,即受到了广泛关注,教师教育应当坚持终身教育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对教师进行职前、入职和在职培养,不断充实教师知识。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受到高度重视,也成为了教师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
(二) 课程改革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识,注重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一项重要工作,倡导在探究和合作的良好教学情境中进行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前,我国教育部明确要求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应用到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是符合教育发展潮流和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应当立足学生学习的实际,合理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展工作,可以适当增加具有探究性和实用性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凡.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1).
[2]李泮泮,于晓敏.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3] 胡春光,王坤庆.教师知识:研究趋势与建构框架[J].教师教育研究,2013(6).
[4](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康毕华, 女,1985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文)。
(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