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健康测定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2018-05-14舒灿伟,杨媚,周而勋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舒灿伟,杨媚,周而勋

摘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教材编写、实验硬件建设、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以及分组教学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初步建立了一套以检测技术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实验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评估了该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种子健康测定;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种子工程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06-0226-05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Seed Health Measurement Course

SHU Canwei,YANG Mei,ZHOU Erxun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Agricultural Colleg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carried out in the aspects of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hardware,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and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teaching.A set of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system based on detection technology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system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Key words Seed health determin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Seed engineering

種子健康测定是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种子在出售前必须经过健康测定,以确保没有携带各种病原物和害虫。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种子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很多种传的病原物会寄生或潜藏于种子的胚或种皮等部位,或者夹杂在种子中进行传播,不仅能够远距离传播病害,还会对农业生产以及种子对外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1-3]。2015年华南农业大学根据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将种子健康测定课程列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16学时的理论课教学和16学时的实验课教学,学分共2.0,开课时间为每学年的春季学期。种子健康测定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种子病理学知识点,涉及较多的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知识,重要的是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必须突出实验设计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针对以上要点,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知识背景,借鉴了中国农业大学在种子病理学方面的办学优势,以前期的教学经历为基础,对种子健康测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优化和探讨,形成了基本稳定和高效的教学体系。

1 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规划

由于目前没有有关种子健康测定的教材或者参考书,从2015年起,笔者参考《种子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和《种子检验学》等传统教材,初步编制了课程大纲,内容包括病原物的种类和鉴定、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和侵染方式、种传病虫害的检测技术和种传病害个例分析[4- 5]。以此大纲进行教学,再根据教学情况做出调整和修改,不断完善。如在2017年的课程中,笔者根据学院同行听课的反馈意见,种传病害各论部分主要以南方地区的常见种传病害为主,减少有关小麦散黑穗病、小麦粒线虫病等内容;在实验教学的安排上,采用了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ISTA)网站所提供的病原物标准检测规程,以此作为实验的具体步骤[6];在内容上参考《植物种传病害与检疫》教科书,补充了有关植物检疫性病害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检疫性病害的了解[7]。

2 教学人员优化

教学人员的合理安排是开展教学的先决条件。为了较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学院在教师队伍中组织一支小队伍,包括教授1名、讲师1名、实验师1名、2年级研究生2名。这个队伍体现出“老中青”的搭配模式,既有知名教授和教学名师参与制订教学方案,又有实验师准备和安排实验内容,还有安排研究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个人员配比方案能够有效地执行教学方案,对实验的开展和学生的指导比较及时,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验的正常开展[8]。

3 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教学设备

教学实验的开展依托学校植物病理系公共实验平台和热带亚热带真菌研究室。公共实验平台提供了多媒体工作室、普通光学显微镜、病原物玻片和种传病害实物标本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高强度投入,目前该平台拥有大量的瓶浸标本、腊叶标本、过塑标本和玻片标本等[9-10],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公共实验平台还为学生准备了可以制作临时玻片的设备,供学生在检测样品时可以制作临时玻片。而真菌研究室配备有齐全的仪器设备,如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电泳仪、PCR仪和高压灭菌锅等。这些仪器由2位在读研究生进行管理和协调,确保实验的正常有序进行。在真菌研究室可以进行培养基的制备、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核酸提取、PCR和凝胶电泳等实验,保证实验课程正常进行[11]。

4 实验具体方案

课程安排的实验有5次,包括病原物的标本观察(永久玻片)、不经培养的检测技术、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真菌DNA的提取以及PCR扩增和测序[12]。在标本观察实验中,主要根据真菌学的5个重要亚门各精心选择3~6个病原菌,这些病原菌都是重要的种传病原菌,通过详细的观察永久玻片,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上所讲述病原物分类的理解。实验课按5人一个小组,共用一套永久玻片,每人配备一台显微镜。在学生观察玻片的时候,由主讲教师和研究生进行辅导,回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也能和组内的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察到的不同视野和真菌结构,提高了对真菌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对真菌形态的了解,为病原菌的分类和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13-14]。

6.3 实验操作技能情况 由表3的统计结果可知,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超过76%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热爱程度这个选项中,选取了“一般”或以上,有56%的学生表示对实验操作兴趣浓厚;同时,也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强,能胜任种子检测的实验。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掌握PCR、病原菌分离和分子检测实验技能。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6%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对病原真菌分离技能”,超过83%的学生不了解“分子检测实验技能”,这个结果与表1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的掌握程度”和“对植物病原菌种类的掌握程度”一致,说明了理论基础薄弱和动手能力不足是该课程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课程开始前的调查中发现(表1、表2),当前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积累水平仍然无法满足课程开展的需求,对与课程相关的十大方面理论很了解的学生比重偏低。在实验操作方面,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也非常迫切。所以课程根据出现的这种结果,调整课程纲要,需要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因此,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开展分组讨论展示知识理论,针对性地开展病原菌分离技术实验,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4 课程绩效评价 笔者以学生对课程的主观绩效为评价因素,综合考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理论知识水平”“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评价课程效果。结果如表4所示。

学生的主观绩效测量采用Liker五点量表法,即3分为中间状态,即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绩效变差状态,大于3分为绩效变好状态。从总体来看,学生学理论和实践评价均值为3.85(且差距的均值均大于0),高于理论中值,绩效水平处于偏高水平,这反映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相关理论水平和实验水平均得到大大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对普通微生物学的掌握程度”“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的掌握程度”“对植物病原菌种类的掌握程度”和“对仓储害虫引起危害的掌握程度”了解均值仅为2.3、2.4、2.6和2.13。在课程结束后,该4类知识均值上升到3.7、3.93、4.03和3.83。

6.5 对课程的评价指标 同样采用Liker五点量表法调查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程度,其中认为本课程重要性很大的均值达到最高的4.2,对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满意度和对小组汇报的评价的均值都为4.03,这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安排都比较满意(表5)。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内容,也有较多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普通种子病害的检测,达到课程的培养要求。而且本课程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帮助作用,可以促进他们更加独立和顺利地开展论文设计。

7 结语

种子健康测定是华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教材。为此,根据学校该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情况,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实践性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按照该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法表明该措施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作为相对固定的方案再进行检验和推广运用,以提高种子科学和工程专业学生对种传病害的認知和检测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惕若.农作物种传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张芝兰,邓荫金.浅谈种子健康测定的重要性[J].种子,1998(2):71-72.

[3] 陈凤军,李鸿雁,李雪梅.开展种子健康测定 完善种子检验标准[J].现代种业,2004(6):8.

[4] 吴学宏,刘鹏飞,周涛,等.“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17-19.

[5] 高学文,王源超,邵敏,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

[6] VAN DER BURG I W J.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J].Lancet,1979,2(8144):702.

[7] 章正.植物种传病害与检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8] 周春林,周云.大学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J].高等理科教育,2006(4):135-137.

[9] 杨媚.植物病害标本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83-1584.

[10] 杨媚.植物病害标本的类型及其制作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 (8): 2359-2360,2467.

[11] 吴学宏,刘鹏飞,周涛,等.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病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08(2):22-24.

[12] 阚春月,王守法,杨翠云.植物种传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56-7959.

[13] 王海光,马占鸿.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3):20-22.

[14] 闫晓梅,王莲芸,秦敏君,等.试论实验教学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39-44.

[15] 李云鹏.“以学生为中心”的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8):76-77.

[16] 秦国夫,沈瑞祥,田淑敏.PCR在真菌与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森林病虫,1993(4):43-49.

[17] 刘宗善.国际上有关种子病理学与种子检疫检验方面的训练活动[J].植物检疫,1981(4):35.

[18] 康克功,孙丙寅,段宏斌,等.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的疫情评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03-108.

[19] 周薇.分组互动在Powerpoint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09(1):143-144.

[20] 郭玲.“分组分享教学法”课题结题报告[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2):52-53.

[21] 李莉,马修地.从学习方式问卷调查看课堂教学[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1):76-78.

[22] 游家兴,连晓轩,张丽薇.三学期制运行效果问卷调查与教学建议:以厦门大学为例[J].市场论坛,2009(1):90-91.

猜你喜欢

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反思
试析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性教学提升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