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1省(市、区)城市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2018-05-14刘晓静,赵永峰
刘晓静,赵永峰
摘要 研究借鉴耦合理论,构建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模型和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5年我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各省市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以及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我国31省市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耦合协调特征,但是省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在处理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06-0112-05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31 Provinces City Process and Tourism Industry
LIU Xiaojing, ZHAO Yongfeng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Using coupling theory,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es,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industy development of each province was analyzed,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wo systems based on 31 provinces of Chinas mainland provincial panel date from 2000 to 2015. The study found, there is apparent coupl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31 provinces,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ovinces.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t must proceed from reality and choose a suit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Tourism industr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市或者城镇集中的过程,因此有的学者也称其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历程。随着我国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发展,城市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城市化进程伴随的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从事职业、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变化等一系列因素都与旅游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城市载体,高水平的城市化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劳动力。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旅游业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甚至出现了诸如黄山、张家界、丽江等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1 城市化进程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理
1.1 旅游产业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旅游产业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可以作用于城市化的很多方面[1]。第一,从经济方面,旅游产业收入总量的增长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旅游产业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尤其是对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3]。第二,从空间地域方面,我国旅游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都在逐年增长,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需要城市为之提供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的空间,这就会促进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第三,从人口方面,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对于从业人员需求量较大,旅游业的繁荣必然会促使更多人涌入城市就业,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第四,从社会方面,旅游产业可以转变居民的消费方式和休闲方式,入境旅游可以提升开放程度,加强对外交流。
1.2 城市化进程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城市化的发展从人口学角度来讲,就是城市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口的城市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城市化的发展会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潜在客源。第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应表现为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增强,这是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 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耦合源自于物理概念,原本指2个或2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4]。在旅游相关研究中,耦合理论的使用也比较常见,已被用于研究旅游与区域经济、旅游与城市化、旅游与交通、旅游与文化产业等相互关系的多个方面[5]。
2.1.1 综合发展指数模型。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虽然相互影响,但是仍旧是2个不同的系统,在研究2个系统的关系之前,首先要计算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各个系统都会通过多个不同层面的指标反映出来。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处理,目的是统一量纲。然后运用线性加权法对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分别进行测算,公式为:
Ui=mj=1wijuij
(1)
式中,mj=1wij=1,Ui为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uij表示第i系统中的第j项指标对其贡献度的大小。wij为其权重,为了减少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采用熵值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熵值法是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通过计算各个不确定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贡献率,来衡量某一因素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度[5]。
为了消除因量纲、数量级及指标的效益(正向指标)成本(负向指标)不同属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的不同,对各指标按照归一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指标的绝对值转化为相对值,从而使各指标同质化。由于指标存在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差异,正向指标数值越高越好,相反,负向指标数值越低越好,因此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数据标准化的公式。
正向指标公式:
uij=xij-min(x1j,x2j,…,xnj)max(x1j,x2j,…,xnj)-min(x1j,x2j,…,xnj)
(2)
负向指标公式:
uij=max(x1j,x2j,…,xnj)-xijmax(x1j,x2j,…,xnj)-min(x1j,x2j,…,xnj)
(3)
式中,xij为i系统中第j指标的值(i=1,2;j=1,2…,m),max(xij)、min(xij)为该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1.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在构建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度模型时,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发展耦合度模型公式为:
C=(U1×U2)(U1×U2)2(0 (4)
式中,C为耦合度,U1为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U2为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当C=0时,2个系统的耦合度最小,系统或者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当C=1时,耦合度最大,系统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但是,在计算两者耦合度时,由于某一年度各省(区、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发展2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会出现2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都较低,而计算出耦合协调度却较高的假象。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在此,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6],公式为:
D=C×T,T=αU1+βU2
(5)
式中,D为旅游产业和城市化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为2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主要反映2个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对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的贡献程度,U1、U2分别为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在两者协调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但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唯一推动因素。通过总结现有相关文献以及咨询专家,最终确定α=0.5,β=0.5。
在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划分上,遵循以往研究,对城市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如下等级划分(表1)[7]。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城市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传统研究主要采用一些人口学角度的指标[8],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应该考虑城市人口比重之外的一些指标。在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3个子系统。其中,人口城市化系统评价指标是城市人口的比重、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经济城市化系统评价指标是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城市化系统评价指标是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城市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医院或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市辖区)[9]。
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也考虑建立3个子系统,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社会效应。其中旅游产业规模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采用旅行社的数量、星级饭店的数量、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A级景点数目;旅游产业经济效应子系统评价指标采用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旅游产业的社会效应子系统评价指标采用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出入境旅游者占当地居民的比重、出游率[10]。
2.3 数据来源 城市化发展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等。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造成统计数据出现异常,采用插值法进行修正。
3 实证研究
依据上面建立的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获取其数据之后,由公式(1)分别计算中我国及31省市的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从计算结果来看,我国31省市的这2项指数基本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是还需要验证其相关性,运用SPSS 17.0对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为0.883,并且在0.0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表明城市化進程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同步性,进而依照本研究所选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公式2),计算2000—2015年我国31省市的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的协调度。首先,计算2000—2015年我国31省市的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及均值,均值分别记为U1、U2(表1)。然后,计算我国31省市的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均值,均值记为D(表1)。为了便于比较耦合协调度,将2000—2015年分了3个时间段,分别计算3个时间段的各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其中2000—2005年为第1时间段,2006—2010年为第2时间段,2011—2015年为第3时间段。
3.1 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数的综合评价 基于省域空间角度,首先,城市化系统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最高,排名前3位,均值分别为0.843、0.832、0.796;甘肃、广西、贵州的城市化综合发
展指数最低,排名后3位,分别是0.119、0.105、0.084,城市化发展综合函数评价均值排名第1的北京与排名31的贵州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多。其次,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浙江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最高,排名前3位,均值分别为0.876、0.782、0.765;新疆、宁夏、甘肃的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偏低,排名后3位,分别是0.122、0.108、0.083。从全国来看,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差距也比较明显,旅游产业综合函数评价均值排名第1的北京与排名31的甘肃的差距也达到了10倍以上。从城市化与旅游产业同步发展角度来看,如图1走势图所示,综合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均排名位于全国前6名,发展最为成熟,可以称为我国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同步领先发展区域。辽宁、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也较为同步,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安徽、江西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都不高,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其中青海、甘肃、贵州、西藏、新疆3省区处于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均极低的水平,二者同步落后。以上是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较为同步的几类城市,总结来说就是同步领先、同步中等、同步偏低、同步极低。剩下城市为城市化和旅游化发展不同步的省域。在非同步型发展省域中,云南、广西、海南、四川4省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优于城市化发展,其中以云南省最明显,云南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8位,但是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第28位。而吉林、黑龙江、宁夏、内蒙古、重庆5省(市、区)的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要高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以上对全国31省(市、区)界定的同步与不同步是基于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计算结果粗略地进行界定,但是同步不一定就意味着二者就是协调发展的关系,仍需要后面计算城市化与旅游产业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指数来判断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
3.2 城市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综合评价
3.2.1 处于耦合协调等级区域。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耦合协调(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的区域主要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辽宁。从协调度的数值来看,2000—2015年这几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数值均值都在0.5以上,其中,只有北京、广东两省的协调度数值在0.6以上。从协调等级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6个协调度最高的省市的协调等级也大部分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北京、天津、上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政治优势,在旅游方面,旅游产业均起步较早。而广东、江苏、浙江3个省也是我国东部沿海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综合工业能力强,城市化水平较高。旅游产业起步均较早,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成熟。而从以上几个省市的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来看,属于上面分析的“同步领先”区域。但是,从数值来看,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的数值都远远高于耦合协调度数值,且虽然达到了协调,协调等级却不是特别高。
3.2.2 处于濒临失调等级区域。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处于濒临失调的区域有河北、山西、福建、山东、湖北、河南、安徽。虽然从协调等级来看,以上几个省均濒临失调,但是从协调度数值来看相差较大,其中福建、山东的协调度数值处于0.45~0.50,河北、湖北、山西、安徽、湖南、河南的协调度数值在0.4~0.45。从耦合协调度数值的增长趋势来看,2000—2015年,这些省区基本都是呈增长趋势的。所以,这些省区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虽然没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但是发展潜力是较大的。
3.2.3 处于失调等级区域。除以上协调和濒临协调之外的省市均是处于失调状态,但是失调的级别有差异。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陕西是轻度失调状态,数值一般在0.3~0.4;内蒙古2006年之前中度失调,2006—2015年轻度失调。云南是中度失调,数值在0.2~0.3,而贵州、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均处于严重失调的状态,数值低于0.2。这些省市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相对较低,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也较差,处于失调等级的省区,从空间范围来看,基本上处于我国中、西部及偏远地区。
4 全国各省市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并重 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并重的省市主要包括2类,第1类是目前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已经协调发展的省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城市化建设指数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均比较高,并且二者耦合协调度数值也较高,耦合协调度等级也相对较高。第2类是目前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较为同步,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的省市,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福建、山东、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陕西。
以上这2类省市今后的發展方向应该走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并重的道路[11]。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推动人口的城市化,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客源;推动经济的城市化,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济方面的保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继续发挥旅游产业的融合作用,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中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从而提高城市化综合水平。
4.2 城市化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城市化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省市主要包括吉林、黑龙江、重庆3个省市。主要共同点是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且耦合协调度数值不高。
这些省市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新型城市化建设为主、旅游产业发展为辅。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尽量挖掘城市化建设可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优美的城市环境为旅游产业提供更多、更美的旅游吸引物。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旅游吸引物的打造、旅游环境的建设、旅游需求的刺激、旅游发展的保证等。通过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旅游产业规模提升和旅游产业功能的全面释放,从而加速旅游化发展速度,最终达到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目标。
4.3 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 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的省(市、区)主要包括云南、广西、海南、四川,主要共同点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化发展水平,且耦合协调度数值不高。
这些省市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建设。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旅游城市,如三亚、桂林、丽江等,这些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特别突出,甚至可以说旅游造就了这些美丽的城市。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和带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劳动力,强化城镇的休闲功能,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城镇化与旅游化和谐共荣的目标[12]。
4.4 需要在国家扶持和帮助下实现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这些省(市、区)主要包括贵州、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些省(市、区)都处于偏远地区,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这些省(市、区)的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需要在国家的适当扶持下慢慢进入健康协调发展阶段。这些省区明显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需要国家扶持,这是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偏远地区其实也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开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国家要提高对这些省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扶持力度[13]。
5 结论
(1)受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省域的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2个系统存在耦合发展特征,但是耦合协调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分异规律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整体优势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并且落后的省域与领先的省域差距较大。2000—2015年,大部分省市的耦合协调度数值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有的省市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上升,即使有的省域协调度等级不变,协调度数值也在增大,定有一天会有质的飞跃。 (2)由于各省市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制定适合各地区的发展策略,要么是二者并重发展,如果二者之中有一者明显领先,可以优先发展,带动落后一者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能够实现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新惠,马耀峰,高楠,等.区域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2):82-87.
[2] 申葆嘉.关于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3,18(6):21-24.
[3] 高楠,马耀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5):90-96.
[4] 王凯,李悦铮,江海旭.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6):658-661.
[5] 李锋,郭振江.中国省际“旅游环境-旅游收入”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研究[J].旅游论坛,2014,7(4):57-64.
[6]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7] 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23-29.
[8] 张樨樨.我国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0-64.
[9]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10]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11] 王新越.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12] 金光旭.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偏远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迹研究:以延边州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3] 成迎初.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城市化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