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2018-05-14冉光鑫谢先中谭艳赵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泥鳅水温

冉光鑫 谢先中 谭艳 赵庆亮

摘要 泥鳅是一种养殖前景巨大的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其市场需求量和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其苗种成活率不高,制约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综述了泥鳅繁殖中雌雄比、催产素剂量及配比使用、影响泥鳅繁殖生长的重要因素及泥鳅苗种培育中食性及饵料选择,以期为泥鳅的繁殖生长、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泥鳅;雌雄比;水温;繁殖生长;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4-0021-03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and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RAN Guangxin,XIE Xianzhong,TAN Yan et al

(Qianxinan Ethn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ngying,Guizhou 562400)

Abstract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is a kind of freshwater breed with great breeding prospect. In recent years, its market demand and the scale of cultivation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 was low,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M. anguillicaudatus breeding industry. The femalemale ratio,oxytocin dose and proportioning in the reproduction of M. anguillicaudatus,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of M. anguillicaudatus,the selection of feeding habits and bait in the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M. anguillicaudatus were review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seedling cultivation and aquaculture technique of M. anguillicaudatus.

Key words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Femalemale ratio;Water temperature;Reproductive growth;Seedling cultivation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花鳅亚科(Cobitidae)泥鳅属(Misgurnus),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1-2]。泥鳅具有优质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药用价值,有“水中人参”之美誉[3],且能在含氧量低、水质条件较差的恶劣环境中生存,是一种养殖前景巨大且生产潜力较高的淡水养殖品种[4]。近年来,市场对泥鳅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捕捞野生泥鳅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对泥鳅的需求,而国内泥鳅养殖规模也日益扩大。据《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2 年国内泥鳅养殖产量高达29.39×104 t,主要集中在江西、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并在2014和2015年分别以9.39%、6.73%和 6.72%的增长率逐年增长[5]。台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Formosa)的养殖也掀起一股养殖热潮[6-8]。目前,泥鳅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已较为成熟,且有大量研究报道。仲嘉等[9]对长江流域泥鳅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野生群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陈玉红等[10]研究了泥鳅的性腺分化以及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胡廷尖等[11]研究了泥鳅的早期形态发育;孙德兴等[12]应用组织切片和显微技术研究了泥鳅消化器官的胚后发育组织学。关于泥鳅繁殖和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13-16],但泥鳅苗种培育的成活率普遍不高,制约着其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笔者根据已有文献,结合最新研究报道,对泥鳅繁殖生长和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泥鳅繁殖生长、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1 影响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重要因素

泥鳅繁殖是泥鳅养殖的基础,特别是泥鳅规模化养殖。近年来,随着野生泥鳅苗种资源的急剧下降,仅靠野生泥鳅苗种远远不能满足泥鳅规模化养殖的需求,因此泥鳅人工繁殖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17-24],泥鳅的繁殖或人工繁殖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其繁殖效果因其环境、条件、技术而各有差异,且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较低,制约着泥鳅的规模化养殖。

1.1 泥鳅繁殖中雌雄比

泥鳅人工繁殖的雌雄比不仅影响泥鳅繁殖的催产率、繁殖率及孵化率,而且直接影响泥鳅出苗率,影响生产实际中的投入与产出。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繁殖场都是从其他繁殖场购买亲本进行繁殖的,购买的泥鳅雌雄比或在繁殖中雌雄比影响到整个繁殖的成本投入问题。在繁殖中,为了节省成本和劳动力,如何选择雌雄比是繁殖成功或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刘士力等[25]研究了泥鳅雌雄比对泥鳅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产卵量随着雌性数目的增加而提高,但相对产卵量则不同;强晓刚等[24]研究也认为提高雄性亲本比例能显著增加单条雌泥鳅的产卵量;卢国兴[26]对泥鳅雌雄性比分别为4 ∶1、3 ∶1、2 ∶1、1 ∶1、1 ∶2、1 ∶3、1 ∶4进行分组试验,发现当泥鳅雌雄性比为1 ∶2和1 ∶1時,二者催产效果无显著差异,而在生产实际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节省雄鳅数量,催产繁殖时应选择雌雄比为1 ∶1。于振海等[27]在对大鳞副泥鳅繁殖中发现当雌雄比为1 ∶0.85时,可获得较高的出苗量。这些研究都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设备及相关繁殖技术情况下进行催产繁殖的,其繁殖雌雄比及效果基本一致,即泥鳅在进行人工繁殖时,最佳雌雄比为1 ∶1,而在生产实际中应根据实际的繁殖环境、条件、设备及技术对其做出相应调整。

1.2 催产素剂量及配比对泥鳅繁殖的影响

泥鳅野生资源的急剧下降制约着泥鳅的规模化养殖,为解决泥鳅苗种来源问题,必须开展泥鳅的人工繁殖,而催产素剂量及配比是影响泥鳅繁殖率或其繁殖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催产素剂量及配比对生产成本也有一定影响。李正光等[16]用不同剂量HCG对泥鳅进行催产,结果HCG剂量为150 IU时催产效果最好,而当HCG剂量为250 IU时,产卵后死亡数增多;使用不同剂量LHRH-A2进行催产,当LHRH-A2剂量为3 μg/尾时催产效果最佳,当LHRH-A2剂量在2 μg/尾以下时基本无产卵现象;在进行DOM+LHRH-A2 +HCG分组试验时,0.25 mg DOM+2 μg LHRH-A2+150 IU HCG组合催产率为70%,而0.25 mg DOM+3 μg LHRH-A2+150 IU HCG组合催产率达85%;胡廷尖等[28]研究表明,单一HCG催产效果较差,1 mg DOM+2 μg LHRH-A2+250 IU HCG组合的催产效果最好;卢国兴[26]研究表明,单一HCG对泥鳅进行催产时,用量大、成本高,不适合规模化繁殖,且单一LRH-A3催产效果也不佳,而使用HCG+LRH-A3+DOM时才能获得最佳催产效果。上述研究也与郑闽泉等[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单一催产素对泥鳅催产繁殖效果不理想,而采用催产素合剂对泥鳅进行繁殖才是最佳选择,此外混合使用催产素还可以提高催产效率、缩短催产时间。

1.3 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影响

鱼类在自然繁殖及人工繁殖条件下,其繁殖效果都会受到環境因素的影响,如水温、溶氧量、pH、氨氮、重金属、光照及敌害生物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水温是最主要影响因素,泥鳅繁殖对溶氧量和pH相对敏感。要做好泥鳅的繁殖,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调节,以取得良好的繁殖效果。

1.3.1 水温对泥鳅繁殖及生长效果的影响。

水温是影响鱼类孵化的最主要因素。不同水温对泥鳅的繁殖及生长效果具有明显影响,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率或成活率。为避免因水温波动过大而引起的死亡,泥鳅孵化水温温差不宜超过3 ℃。然而,这一孵化水温的变化受其地理气候、水质条件、孵化环境的影响。对于泥鳅的繁殖,应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水质、繁殖等条件做相应的变化调整,以达到该地区最佳繁殖水域环境条件。朱光来等[29]研究表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且在该条件下泥鳅最适催产水温为(30.0±0.5)℃。但是,温度对泥鳅的性别分化有一定影响[10]。张家宏等[30]研究表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水温越高,泥鳅催产注射后效应时间则越短,这可能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与泥鳅精子激活率有关[31]。对于泥鳅幼鱼生长,水温也对其有明显影响。苏应兵等[32]研究了水温对泥鳅仔鱼饥饿耐受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泥鳅仔鱼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3~29 ℃,而最适水温则为25~27 ℃;金志民等[33]认为泥鳅生长的最佳水温为26~28 ℃。此外,水温对泥鳅体内消化酶有着重要影响[34-35]。由此可见,要做好泥鳅的繁殖,必须熟练掌握泥鳅繁殖、孵化、生长的最适水温。

1.3.2 溶氧量、pH、氨氮、重金属及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的影响。

溶氧量对鱼类的生长至关重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对溶氧量的变化较为敏感[36],其胚胎发育时的耗氧量随着发育进程而以指数函数方式增长[37]。由此可见,水体溶氧量对泥鳅幼鱼生长十分重要。同时,泥鳅对pH的变化较为敏感,当pH≤4.5 时对泥鳅胚胎发育有重要影响,低pH水平下其胚胎发育进程明显迟缓[38];孔繁翔等[39]研究表明水体酸化对鱼类体内代谢有一定影响,而pH是影响泥鳅体内消化酶活性影响的重要因素[33],而泥鳅生长的最佳pH为6.6~7.2[35]。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体环境受到严峻的考验,而水体中氨氮浓度对泥鳅的繁殖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水体中氨氮浓度越高,泥鳅死亡率越高[40],且随着水体氨氮浓度的增加,泥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41]。重金属(如Cu、Pb)可引起泥鳅卵细胞凋亡和DNA 损伤[42],对泥鳅繁殖效果有重要影响。泥鳅属于底栖鱼类,喜欢在阴暗遮蔽环境中生活,其孵化环境应有遮阳设施,这样可避免阳光直射而引起的畸变和死亡。同时,光照强度对泥鳅的日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43]。因此,关于泥鳅的繁殖生长,应做好外部环境的调控,对泥鳅的繁殖、养殖水体水质应进行适时监控,保障适宜泥鳅繁殖生长的水质环境。

1.3.3 敌害生物的防控。

泥鳅敌害生物的防控主要在泥鳅的繁殖和苗种培育过程中,其敌害生物主要有蜻蜓幼虫、红娘虫、水天牛、水蜈蚣、蛙卵、蝌蚪等小型动物以及小鱼、小虾、水鸟等。这些敌害生物会影响泥鳅孵化、出苗率及苗种培育率。结合生产及实践经验,通常利用过滤筛网对繁殖用水或养殖用水进行过滤,也在苗种培育池或池塘上搭建防天敌的防护网。

2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目前,泥鳅养殖规模日益扩大,但如何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是发展泥鳅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泥鳅的人工苗种培育就是对泥鳅早期生长阶段的培育,而这个生长阶段泥鳅对外界环境最为敏感,也是死亡率较高的阶段,饵料对泥鳅早期的存活及生长都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界中饵料生物的不足是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44]。Braum[45]认为,仔鱼后期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饵料供应是否及时及仔鱼对其利用的适应问题;如何帮助泥鳅仔鱼顺利渡过临界期,保证苗种培育的成活率,适口的开口饵料是其重要内容[46]。泥鳅苗种培育阶段的管理在整个自繁自养过程中至关重要,而要搞好泥鳅苗种培育必须掌握泥鳅在这一阶段食性及生理特性。

2.1 泥鳅育苗期食物

泥鳅在早期发育阶段的食物是影响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问题之一。朱成德[44]研究表明,许多鱼类仔鱼稚鱼期完全以浮游动物为食;Gliwicz[47]认为,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是鱼类的捕食。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种类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48]。泥鳅育苗期或早期繁育阶段主要是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28,49]。因此,泥鳅育苗前应做好育苗池池水培育,养肥水域,特别是鳅苗下塘时切勿错过轮虫的高峰期,这对于泥鳅的摄食和生长都有着积极意义。

2.2 泥鳅人工育苗条件下的饵料选择

仔鱼的生长需要丰富的营养及合理的饵料搭配,对于仔鱼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鱼类的摄食行为主要受其对饵料生物的喜好性和易得性的影响。谢从新等[50]认为喜好性是鱼类长期摄取某种饵料生物所形成的固有属性,与其特性和饵料生物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有关;易得性则是鱼类和饵料生物在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时空关系特性,是以二者的形态、行为和生态学特性为基础。泥鳅人工育苗条件下,如何对其食性进行人为干预和搭配,是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关键技术之一。彭聪等[49]对泥鳅早期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鳅在早期发育阶段随着日龄增长表现出对浮游动物的选择性,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泥鳅摄食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比例及质量不同;苏应兵等[51]认为轮虫是泥鳅的最佳开口饵料;陆专灵等[52]认为各开口饵料对泥鳅苗种存活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丰年虫组、轮虫组、水蚯蚓组、蛋黄组、鳗鱼料组、豆浆组,且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而从养殖成本角度考虑,则轮虫更适合作为泥鳅苗种的开口饵料;李艳华等[53]对大鳞副泥鳅开口饵料进行研究,认为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是最佳开口饵料。因此,在泥鳅苗种培育中,要获得苗种高成活率,则应做好育前池塘肥育,培育良好的开口饵料,合理搭配最佳开口饵料是获得高苗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节约养殖成本的有效途径。

3 小结

综上所述,要做好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应注意以下方面:泥鳅繁殖雌雄比、催产素剂量及配比以及外部环境因子。只有熟悉和掌握泥鳅生活生理特性和繁殖技术要点,才能在泥鳅的繁殖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普遍较低,已成为制约泥鳅规模养殖的技术瓶颈。该研究综述了泥鳅繁殖生长、苗种培育期食性及育苗条件下开口饵料的选择,以期为进一步探究泥鳅苗种培育关键技术提供参考,而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亟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霞,马辰,秦艳杰,等.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50-157.

[2] 浙江动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动物志:淡水鱼类[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3-147.

[3] QIN C G,HUANG K X,XU H B.Protective effect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loach on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peroxidative damage of hepatocyte[J].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2002,13(10):592-597.

[4] 劉孝华.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93-95.

[5] 郭霄旭,姜启兴,陈晓东,等.鳗鳅与泥鳅营养成分分析[J].轻工学报,2017,32(1):13-20.

[6] 邱楚雯,王韩信,陈迪虎,等.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早期发育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4,41(6):284-289.

[7] 梁德进,黄维,林碧海.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J].海洋与渔业,2014(7):52-54.

[8] 陈石娟.台湾泥鳅火了![J].海洋与渔业,2014(1):30-32.

[9] 仲嘉,易少奎,于永耀,等.长江流域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调查与研究[J].水产学报,2015,39(8):1089-1098.

[10] 陈玉红,林丹军,尤永隆.泥鳅的性腺分化及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74-82.

[11] 胡廷尖,刘士力,练青平,等.泥鳅早期形态发育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132-138.

[12] 孙德兴,赵兴文,步海平,等.泥鳅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组织学[J].水产科学,2015,34(11):702-707.

[13] 郑闽泉,丁桂枝.泥鳅人工繁殖试验报告[J].水利渔业,1999,19(6):15-18.

[14]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1):9-10.

[15] 王敏,张泗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水利渔业,2000,20(1):37-39.

[16] 李正光,张斌华,张书龙,等.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10):113-116.

[17] 路志鸣,李孝珠.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J].黄山学院学报,2009,11(3):62-65.

[18] 张玉明.泥鳅人工繁殖技术优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9] 翟旭亮.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0] 朱光来,王建国,封琦,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J].水产养殖,2012,33(12):39-41.

[21] 张书龙,张斌华.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14(2):27-28.

[22] 汪利,严奎靖,张晔.泥鳅人工繁殖最适孵化条件的研究[J].科学养鱼,2015(2):7-8.

[23] 张桂莲.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总结[J].水产养殖,2016,37(5):11-13.

[24] 强晓刚,周凤建,余祥胜,等.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水产养殖,2017,38(9):24-28.

[25] 刘士力,胡廷尖,王雨辰,等.泥鳅雌雄性比对繁殖影响的试验[J].河北渔业,2010(12):30-32.

[26] 卢国兴.不同激素及性比对泥鳅繁殖效果的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3.

[27] 于振海,陈有光,靖莹,等.南四湖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与批量生产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12,42(5):92-96.

[28] 胡廷尖,储张杰,王雨辰,等.泥鳅规模化人工催产与孵化的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7):12-17.

[29] 朱光来,赵子明.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61-67.

[30] 张家宏,韩光明,毕建花,等.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38(1):52-57.

[31] 阮国良,冯家斌,杨代勤.渗透压、pH和温度对泥鳅精子活力及受精率的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1):22-25.

[32] 苏应兵,杨代勤.水温对泥鳅仔鱼饥饿耐受力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38-40.

[33] 金志民,杨春文,刘铸,等.温度和pH值对泥鳅存活和摄饵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465-1466.

[34] 张云龙,姚昌林,刘汝鹏,等.温度、pH对泥鳅消化酶活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5):69-74.

[35] 陈苏维,吉红,朱文东,等.温度对泥鳅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9,28(9):528-530.

[36] 徐在宽,徐青.泥鳅高效养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7] 曹杰超,刘卫,张伟衡,等.泥鳅和白鲢胚胎不同发育时期耗氧量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86,10(2):162-170.

[38] 张甫英,李幸夫.低pH对鱼类胚胎发育、鱼苗生长及鳃组织损伤影响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2,16(2):175-182.

[39] 孔繁翔,周风帆,张珍凤,等.酸性pH及铝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吸收 45Ca的影響[J].环境化学,1997,16(3):272-276.

[40] 郝小凤,刘洋,凌去非.氨氮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对其肝、鳃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5):101-107.

[41] 吕保义,郑瑜,谢建云,等.NH4+-N、TN、TP和DO对泥鳅的氧化损伤作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6):5011-5014.

[42] 唐建勋,程樟顺,郑荣泉,等.重金属Cu、Pb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卵细胞凋亡及DNA损伤的SCGE试验[J].海洋与湖沼,2013,44(1):177-181.

[43] 李潜洲,袁重桂,邱宏端,等.光照强度对水质和泥鳅生长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3):38-42.

[44] 朱成德.仔鱼的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综述[J].水生生物学报,1986,10(1):86-95.

[45] BRAUM E.Ecl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urvival of fish eggs,embryos and larvae[M]//GERKING S D.Ecology of fresh water fish production.Canada: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78:102-126.

[46] 邵力,童勇义.泥鳅仔鱼开口饵料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3):216-219.

[47] GLIWICZ Z M.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redation by planktivorous fish on zooplankton[J].Hydrobiologia,1994,272(1/2/3):1201-1210.

[48] 韩士群,范成新,严少华.滩涂富营养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生态调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3):344-348.

[49] 彭聪,樊启学,刘汝鹏,等.泥鳅早期发育阶段的食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3,34(1):76-81.

[50] 谢从新,熊传喜,周洁,等.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及其选食行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16(5):399-407.

[51] 苏应兵,杨代勤.不同开口饵料对泥鳅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37-39.

[52] 陆专灵,赵忠添,侯树鉴,等.开口饵料对泥鳅苗种存活率的影响及其生长曲线拟合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8):1411-1415.

[53] 李艳华,胡佳,桂庆平,等.大鳞副泥鳅开口饵料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356-357.

猜你喜欢

泥鳅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泥鳅笼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
一种智能立式非接触性厨用水温温度计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
水温加热控制系统的设计
泥鳅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