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高油、多抗杂交芝麻新品种皖芝10号的选育与高产配套技术

2018-05-14赵莉汪强林勇翔张银萍张祎徐桂珍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4期
关键词:高油选育芝麻

赵莉 汪强 林勇翔 张银萍 张祎 徐桂珍

摘要 皖芝10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油、多抗杂交芝麻新品种,2013年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试,产量为1 498.50  kg/hm 比对照品种豫芝4号增产2.04%。2015-2016年全国(江淮片)芝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 261.65  kg/hm 比豫芝4号(CK)增产2.54%;含油量为58.18%,蛋白质含量20.97%;茎点枯和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5.07和0.85,属抗病品种。根据该品种特性,提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 芝麻;皖芝10号;高油;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024-03

芝麻是我国主要特色油料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80万hm2左右,总产量60万~80万t。我国芝麻总产仅次于印度,为世界第二大芝麻主产国[1-3],芝麻在我国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安徽省是我国芝麻主产省之一,在我国芝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营养保健食品需求量的增加,近年来芝麻品质成为广大消费者和育种者关注的热点。因此,笔者对杂交芝麻育种策略提出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育种目标[5-7]。芝麻“三系”杂交种皖芝10号就是根据这一育种目标选育而成的芝麻新组合,2013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鉴定,具有优质、高油、高产、多抗、综合性状优于全国对照品种豫芝4号等特点。笔者介绍皖芝10号的选育过程,并根据品种特性,提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材料

1.1.1 母本高不育系 W0176A选育。2003—2004年,用不同来源种质与0176A不育株广泛测交,配制各类测交组合,F1自交。

2005—2006 年,对各组合 F2-3分离世代的不育株率进行田间调查,其中 0176A×2513、0176A×28-7 和0176A×94-2等组合的不育株率超过60.0%。从这些组合的分离世代中选取大量可育株与0176A不育株成对杂交,同时可育株父本进行自交。

2007—2014年,在阜南、合肥、海南等不同地域鉴定各类成对杂交组合 F1育性分离百分率,从不育株率逐步提高的成对杂交组合中优选可育株父本连续自交,并继续与0176A 成对测交,通过连续8~10代对可育父本自交、系选、与 0176A 测交及异地鉴定,于2012年选育出对0176A的不育性具有高度保持效果的保持系WB51-220-2-7-1D-20-28-0 (简称 WB51-220) 和高不育系 W0176A。

1.1.2 父本来源。父本由皖芝2164 Co60辐射诱变系选,单秆型,一般株高160 cm。叶绿色,白花,一叶三蒴,蒴果四棱,单株蒴果数82.5个。始蒴部位较低,中长果型,结蒴较密,每蒴粒数60.8粒左右,千粒重3.02 g,种皮白色。耐旱性较强,抗枯萎病。正常夏播全生育期90 d左右。2013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为1 479.0  kg/hm 比豫芝4号增产0.68%。2014年通过安徽省鉴定。

1.2 选育过程

皖芝10号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三系”杂交种,亲本组合为高不育系W0176A×皖216407Co60。2013年参加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产量1 498.50 kg/hm 居参试品种第5位,比对照品种豫芝4号增产2.04%。2014年4月30日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2015—2016年参加全国(江淮片)芝麻品种区域试验,2015年平均产量1 195.95  kg/hm 比CK增产2.72%,含油量58.80%,蛋白质含量20.49%。2016年平均产量1 327.35  kg/hm 比CK增产2.38%,含油量57.56%,蛋白质含量21.45%。2015—2016年两年平均产量1 261.65  kg/hm 比豫芝4号(CK)增产2.54%。两年22个点中有14个点比豫芝4号(CK)增产,增产点次占63.64%。株高148.6 cm,始蒴部位48.1 cm,空稍尖5.3 cm,主茎果轴长度95.2 cm,单株蒴数78.2个,每蒴粒数66.6粒,千粒重2.89 g。含油量较高,为58.18%,蛋白质含量20.97%。莖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60%和5.07,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89%和0.85,生育期85.5 d。

2 特征特性

2.1 性状特征

该品种属单秆型,叶深绿色,白花,一叶三蒴,蒴果四棱,种子白色,全生育期88 d。表1为2013年安徽省芝麻新品种鉴定试验、2015和2016年全国芝麻品种区域试验中主要农艺性状。由表1可知,皖芝10号株高152.6 cm,始蒴部位48.3 cm,主茎果轴长97.6  cm,单株蒴果数79.0个,每蒴粒数66.2粒,千粒重2.93 g。田间鉴定抗倒性强,植株整齐一致,生长势较强,未发生旱害、渍害,丰产性较好。

2.2 抗性鉴定结果

2015、2016年全国芝麻品种区域试验抗性鉴定结果见表2。2015年茎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0.85%和5.79,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2.13%和0.91;2016年茎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35%和4.34,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65%和0.78;两年茎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60%和5.07,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89%和0.85,抗芝麻茎点枯病和芝麻枯萎病,属抗性较强芝麻品种。

2.2 品质分析

由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品质。由表2可知,2015年含油量为58.80%,蛋白质含量20.49%;2016年含油量为57.56%,蛋白质含量21.45%;两年平均含油量为58.18%,蛋白质含量20.97%。皖芝10号产量较高;抗芝麻茎点枯病和芝麻枯萎病;其含油量高、品质优,适合制油、食品保健。

3 产量表现

由表3可知,2013年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试试验,3个试点中有2个试点比对照增产,增产点次占66.67%,适应性较好,平均产量为1 498.50 kg/hm 比对照增产2.04%,居参试品种第5。2015年全国芝麻品种区域试验,12个试点有7个试点比CK增产,增产点次占58.33%,Shukla变异系数为11.53%,与CK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产量1 195.95  kg/hm 比CK增产2.72%,居参试品种第9位;2016年全国芝麻品种区域试验,10个试点中有7个试点比CK增产,增产点次占70%,Shukla变异系数为7.73%,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稳产性与CK相似,平均产量1 327.35  kg/hm 比CK增产2.38%,差异不显著,居参试品种第4位;2015—2016年两年平均产量1 261.65  kg/hm 比豫芝4号(CK)增产2.54%。两年22个点有14个点比豫芝4号(CK)增产,增产点次占63.64%,丰产性较好。

4 高产配套技术

4.1 选地 播前选择适宜地块、种子和机械。选地势高,土层深厚,便于排灌,非重茬地种植。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4%时,需浇水造墒播种。

4.2 整地 前茬油菜、小麦等收后,如无阴雨,应立即深耕压草,耕深20 cm左右,耕后即耙;也可深旋耕、耙平。地势较低地块,整地要求深沟高畦(厢),耕层上松下实,四沟配套。对于杂草多或前茬为油菜的地块,免耕播种前应先清除杂草和油菜苗再行播种芝麻。

4.3 播种 5月下旬—6月上中旬播种。用种4 500~6 000 g/hm2。播种方式主要为条播和撒播。应适当浅播,播深1~3 cm,以防止大雨或浇水后闷种。

4.4 合理施肥 芝麻施肥应依据芝麻各生育阶段需肥特性、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栽培条件等因素进行配方施肥[8-9]。

4.1.1 施足底肥。底肥最好以优质农家肥为主,配合一定量的氮、磷、钾肥和多元微肥,播前结合整地翻埋土中,也可采用饼肥、化肥作底肥。一般施入农家肥15 000~30 000 kg/hm 三元复合肥225~375  kg/hm2。芝麻根系分布较浅,底肥不宜施太深。

4.1.2 适时追肥。如底肥充足,幼苗生长健壮,可不追苗肥;如土壤瘠薄,底肥不足或播期过晚应尽早追施苗肥,一般追尿素45~75 kg/hm2。追肥数量和次数要因芝麻长势而定。对苗期生长不良地块,初花期应追施1次花蕾肥,施尿素45~75 kg/hm 混合磷酸二氢钾15~30 kg/hm 或施复合肥75~150 kg/hm2。

4.1.3 叶面喷肥。盛花后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液1~3次。喷肥一般应选择16:00以后较宜。

4.2 合理密植 5月下旬—6月上旬播种,留苗密度18万株/hm 6月10日后播种(至6月30日),每推迟5 d播种,密度增加3.0万株/hm2。芝麻播后5~6 d,如不能出苗或出苗不全,应立即检查原因。缺苗严重的,要及早重播;局部缺苗的,可移苗补栽。一般在2对真叶时第1次间苗,间苗距离5~6 cm为宜,3~4对真叶时进行第2次间苗,间苗距离9~10 cm。苗龄30 d以上时进行定苗,定苗距离15~16 cm。间、定苗时,要疏弱留壮、去小留大,按计划留足苗数。

4.3 田间管理 加强高温干旱和渍害防控,遇旱及时浇水,雨后及时清沟排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10-11]。

4.3.1 旱、渍害预防。芝麻一生的需水量约为307.65 mm(相当于 3 078.0 m3/hm2)[12]。干旱、渍涝都不利于芝麻生长发育。持续高温、干旱数日情况下,芝麻植株上部出现花蕾脱落、叶片萎蔫,需进行灌水。夏季多雨,在芝麻受渍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清沟排渍,松土通气,适量追肥,促进芝麻恢复生长,注意加强病害防治[4]。

4.3.2 病害防控。皖芝10号较抗茎点枯病和枯萎病,但生产上仍需注意以预防为主,兼用化学防治。

4.3.2.1 农业防治。选用2年以上未种过芝麻的地块;与水稻、小麦、玉米等轮作,可减轻病害;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深沟高畦,注意排渍;适度密植,间作套种[13]。

4.3.2.2 化学防治。枯萎病、茎点枯病、叶部病害用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托)800倍液、70%代森锰锌800倍、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用药,全田喷雾2~3次,间隔时间为5~7 d。

4.3.3 虫害防治。芝麻虫害有小地老虎、蝼蛄、金龟子、桃蚜、甜菜夜蛾、芝麻天蛾、棉铃虫等。防治蚜虫用50%吡虫啉加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混合喷打。防治地老虎、甜菜夜蛾、芝麻天蛾用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等1 000倍液,喷杀三龄前幼虫,于傍晚进行,连喷2次。

4.4 适时收获 芝麻终花后20 d左右逐渐成熟,此时植株下部叶片基本脱落,茎秆颜色变黄或黄绿色,中部蒴果灌浆饱满,下部蒴果种子充分成熟,有少量蒴果轻微炸裂,种皮均呈现品种固有色泽。芝麻成熟后,应在早晚收获,避开中午高温阳光强烈照射,减少下部裂蒴掉籽或病死株裂蒴造成的损失。收时选优良单株留种,搞好提纯复壮。

5 小结

三系杂交种皖芝10号参加2013年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试,产量为1 498.50 kg/hm 比对照品种豫芝4号增产2.04%,2014年通过安徽省鉴定。2015—2016年全国(江淮片)芝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 261.65 kg/hm 比豫芝4号(CK)增产2.54%;含油量为58.18%,蛋白质含量20.97%;茎点枯和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5.07和0.85。该品种具有优质、高油、高產、多抗、综合性状优于全国对照品种豫芝4号等特点,适合制油、食品保健。

参考文献

[1]刘红艳,赵应忠. 我国芝麻生产·育种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475- 2476.

[2]杨 湄,黄凤洪. 中国芝麻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油脂,2004,34(1):7-12.

[3]赵志国.世界芝麻生产与贸易概况[J].粮食与油脂,2005(1):31-32.

[4]汪强,管叔琪,徐桂珍,等.安徽省芝麻生态条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作物学会,2008:538-541.

[5]关中波,王生辰,和剑涵,等. 芝麻新品种冀航芝 2 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2):41-43,46.

[6]汪强,王本超,徐桂珍,等.芝麻增效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8-96,154-170.

[7]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芝麻研究室.芝麻高产配套轻简栽培基本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288-29 301.

[8]赵莉,汪强,田东丰,等.“3414”肥效对江淮黄褐土芝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3):161-165.

[9]赵莉,汪强,孔小卫,等.施肥水平对芝麻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S1):381-387.

[10]杨永东,薛香云,靳秀兰,等.芝麻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4(6):18-20.

[11]吴桂香,李运良,刘世杨,等. 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6(8):17-18.

[12]穆宾.芝麻需水规律研究及水分胁迫对花期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的影响[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13]赵莉,张子福,吴延华,等.芝麻与大豆间作套种增效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65-67.

猜你喜欢

高油选育芝麻
高油抗冻花生新品种阜花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香喷喷的芝麻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大籽高油品种湘花2008高产栽培技术
高油玉米的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