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古论今话考试

2018-05-14温鑫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8年6期
关键词:张籍科举考试读书人

温鑫

六月,可谓是考试月,高考、中考、期末考,总有一考等着你。面对考试,心力交瘁的你说不定会发出感慨:“生活不止眼前的考试,还有未来更多的考试。要是生在古代该多好,不用那么多考试了……”

真的是这样吗?有的同学肯定会反驳,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挺折磨人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记录了很多与科举考试有关的故事,比如那个喜极而疯的范进。范进中举时已年过半百,他的半生都在科举考试的失利困苦中煎熬。范进为啥如此痴迷于科举呢?因为一旦高中,人生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宋代的《神童诗》中有这些的诗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从隋朝开科举之后,读书人的荣升之路就在于考试。要想在考试中出人头地,就必须刻苦读书。

科举考试虽然是隋朝时创立,但每个朝代考试的内容却不尽相同。

在唐代,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明经比较简单,而进士却十分难考。当时的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中明经都算年龄大了,而五十岁如能考中进士依然算年轻的,可见进士在唐朝有多么难得。除了明经和进士之外,唐朝人重视写诗,诗写得好也可以受到朝廷的赏识。

到了宋代,考试的科目分得更加细致,考试也更规范,类别分为常科、制科和武举。因为宋代的国策是“重文轻武”,所以科举考试入选的比例也随之扩大。宋代文风兴盛、名臣辈出、学者云集,这些都与宋代的科举有着必然的联系。

元代是蒙古人的政权,虽然延续了宋代的科举制度,但对科举取士并不十分重视。元代将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以读书传家、想科举济世的读书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而且,统治者也经常停办科举,读书人苦于没有出路。

明清时期,科举又重新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在明清時期,能够进入国家中枢机关的大臣大多都是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科举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读书人的命运与科举相关,与科举有关的故事也被世人传诵。

唐朝的人们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情。你看那金榜题名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你看那名落孙山的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曲江游宴的奢华,披红挂彩的荣耀,这些都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考完试之后,学生都会关心自己考得怎样,总想问问老师,可是又不敢直接去问。唐代一个叫朱庆馀的考生就用一首诗来巧妙地询问自己是否入选: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果单看这首诗,是以一个新婚女子的口吻来问丈夫是否满意自己的妆扮。可是诗歌的题目叫“近试上张籍水部”,张籍是本次考试的考官。朱庆馀把自己比作一个新婚的女子,来到公婆家是那么的谨慎、惶恐,正如这次大考一样。考完之后,内心还是惴惴不安,只能“低声”去问夫婿,自己的眉毛画得如何。

张籍是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自然能读出这位学生的诗外之意。他很欣赏这位学生的才华,也用一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欣赏之意: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因为朱庆馀出生在越州(浙江绍兴),所以张籍将他比作越女。张老师通过赞美越女的美貌来赞赏朱同学的才华,“一曲菱歌”正是指考场上的那篇文章,含蓄地表达了对这位学生文章的赏识。

到了宋朝,有一个考官叫欧阳修,有一个考生叫苏轼。苏轼在考试中写了一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奇妙之处在于使用了一个典故——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当时负责批阅试卷的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时,拍案叫绝。可是他转念一想,这篇文章很可能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如果将这份试卷判为第一,那么传出去,可能会有老师庇护之嫌。欧阳大人还是做事太谨慎,将这份试卷判为第二名。

改完试卷,欧阳修和当时另外一位考官梅尧臣就迫不及待地查看这篇文章的作者。一看,文章并不是曾巩所作,而是一个叫苏轼的考生写的。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气势磅礴,其中关于“尧和皋陶”的典故,连知识渊博的欧阳修也没有听说过。于是,他找来苏轼,虚心向苏轼请教。苏轼却说:“想当然耳!”——他自己胡乱编造的。苏轼说自己的编造是有依据的,因为尧宅心仁厚,皋陶执法如山,他们的故事正好契合了“立法贵严,责人贵宽”的观点。

听了苏轼的话,作为考官的欧阳修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逢人便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考试,其实并不可怕,它其实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把握好每一次考试,你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每个阶段。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读书与考试来磨砺自己的心智,最后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明代文人唐寅曾在一首诗中说:“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我们如果有这样的志气,考试再多,考题再难,又有何惧?

猜你喜欢

张籍科举考试读书人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秋思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秋思
读书人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