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明理·悟道
2018-05-14张苾菁
张苾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既与其他学科一起承担着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任务,但又有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两者之间有着上位与下位,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有效的教学落地生根,对此形成的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很有必要加以充分关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智慧地实践。
“激趣”以育人文情怀
因趣而“学”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心理学研究也充分表明,对事物的关注通常由兴趣开始。兴趣不仅是引起注意的心理基础,还是开启思维的情感保障,更是深入思考的持久动力。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以鲜活的情境引发问题,以有序的活动凝聚思维,以丰富的实践推动应用,从而深化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为创造以“彼此接纳”和“思维敞开”为特征的对话课堂奠定基础。
学而生“乐”
数学教学所期许的“兴趣”并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而更期待由最初的“注意”走向持续的“投入”,以达成思维的深度参与,从形式走向实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从数学的素材中感受新鲜之趣,从问题的提出中经历思辨之趣,从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奇妙之趣,从方法的运用中获得实践之趣,从反思与自省中发现成长之趣……学习由兴趣开始,进而沉浸,随之热爱,且最终必定总是伴随着快乐、愉悦、向往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数学的乐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以乐育“志”
如果说乐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数学学习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那么立志于学好数学、有志于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挫折,并自信地、积极地以同样的态度去面对其他学习活动是良好的数学教学带给孩子的更为深远的价值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分科目的,如果学生能主动运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兴趣和专注投入其他的学业,以涵育的理性、辩证、批判、探究精神去观察世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发自内心主动确立学习、成长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在这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智变化将会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一位三年级的孩子用一首小诗很鲜活地描述了她学习数学由“兴趣——乐趣——志趣”的心路历程:
数学啊,当我第一次听说你时,你在我心中是片神秘的大海,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你。
数学啊,当我游进了你的海洋,与加减乘除的小鱼嬉戏,欣赏分数珊瑚的美景,与应用问题的大鲨鱼搏斗,在紧张与快乐中感受到了你的魅力。
數学啊,在我不断地往前遨游中,也常常会碰到阻挡我前进的汹涌浪涛,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师的期望,爸爸妈妈的鼓励,海浪平静后的美使我更想探索你的奥秘。
(数学小诗作者为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三(2)班汪欣泠同学)
“明理”以导思维方式
理性思考
在小学阶段,一方面站位于教师引导的角度,要高度关注数学问题内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把握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与结构关系,以教师有意识地引领、示范与组织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严谨和周密;另一方面,也要站位于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从数学知识本质属性的出发,帮助学生读懂数学知识的历史和变迁,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人类思维发展中的关键步子,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有序、推理有据的思维习惯,使数学学习的深入从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加以保障。
条理表达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保障学生独立自主处理信息、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多鼓励学生用诸如画图、列表、建模、假设等个性化的方式来表征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提供充分交流与分享的机会,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养成表达前整理思路,表达时井井有条,表达后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对话,促进深度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在乐学中逐步走向善学。
合理运用
首先,要重视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运用数学的实用价值;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将数学的思维方法有意识地与问题解决的过程紧密结合,主动运用抽象、推理、模型等思想方法使问题的解决更顺畅、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手段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不以答案的正确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肯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合理的、灵活的、创新的想法和做法,用思维方法的正确合理去推动学习的进程,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悟道”以蓄成长助力
从“知道”走向“问道”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有着客观的规律。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比较、辨析、获得对知识最本质的认识;会经历变式的复杂、表征的困难、经验的不足而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催生新的疑惑,提出新的问题,萌发新的学习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的知识与结果是自主学习、自我质疑、自觉反思所生成的产物。
从“问道”走向“悟道”
研究表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高品质的感性经验系统和理性思考系统的有机结合。当下,我们更应关注基于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学策略、关注自省与反思等这些较为内隐的方面在推动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重视将核心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真正想研究的问题,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积极心向来推动教学的进程;另一方面,重视利用学生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成功经验或者失败体会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概念的形成、策略的使用以及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其思维方法上的异与同。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概念抽象,运用相似的策略进行逻辑推理,在众多问题的解决中体会模型的力量,数学学习便是在这样的反复体验中让学生充分感悟与觉察其背后的深刻思想,从而达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日本得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家广中平佑说:“在数学里,分辨何是重要,何是不重要,知所选择是很重要的”,由这段话联想到当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们是否也应该思考何是数学教学之重要?如何选择和取舍?在核心素养的关照下,尝试以激趣、明理、悟道为数学教学的目标和追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知识基础,为学生的成才积累方法经验,为学生的成功涵育理想情怀,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江苏省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