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特点及建设管理研究
2018-05-14唐迎迎任海波
唐迎迎 任海波
摘要 以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例,阐述其地理区位特殊性,介绍原生态岛礁、贝藻类资源、海岛植被和鸟类、渔业资源以及石珊瑚等海洋资源特点,并明确保护对象和功能分区主导功能。保护区拥有典型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总结了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在分析其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及资源、协调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健全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权责等建议,以期为浙江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规范建设和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特点;建设管理;七星列岛
中图分类号 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2-0071-05
Research on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Qixing Islands Provincial Special Marine Protected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TANG Yingying, REN Haibo (Ningbo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Ningbo,Zhejiang 315832)
Abstract For example Qixing Islands Provincial Special Marine Protected Area(QIPSMPA),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articularity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expoun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resources, such a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islands and rocks, algae shellfish resources, island vegetation and birds, fishery resources, scleractinian coral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it pointed out the protection objects or targets, and divided the function partition of the leading function. The typical ecosystem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protected area had important value for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QIPSMPA.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clearly managing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y.etc. It was aim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he provincial special marine protected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Special marine protected area;Resource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ion management;Qixing Islands
作者簡介 唐迎迎(1982—),女,水族,湖南邵东人,工程师,从事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7-04
为了有效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自然遗迹,近30年来,我国海洋保护区事业不断发展,逐步构建起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两大类别的海洋保护区体系。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典型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生物与非生物资源,以及满足开发利用特殊要求的海洋资源,使得浙江省拥有优越的海洋保护区建设条件。浙江沿海除了绍兴无海洋保护区外,其余各地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海洋保护区。目前全省海洋保护区个数达16个[1],按类别划分: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含海洋公园)13个,按级别划分:国家级9个、省级6个、市级1个,按区域划分:温州市7个、宁波市3个、台州市3个、舟山市3个,总面积达2 830 km2,其数量和面积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规划到2020年,浙江省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管辖海域面积的11%以上[2]。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其划分为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物种、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3个类别16个类型[3]。而海洋特别保护区旨在根据海洋生态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相互协调的新型海洋生态保护模式,建立协调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真正保护海洋生态的目的[4]。笔者以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例,对其环境资源特点和建设管理进行研究,为浙江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规范建设和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1 保护区概况
七星列岛位于浙闽交界处且远离大陆岸线,受海洋开发影响和陆域径流污染程度较小,相对独立且原生态,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丰富,并有造礁石珊瑚等珍稀濒危物种,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完整,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为更好地实现七星列岛海域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2013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建立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批复》(浙政函〔2013〕98 号),同意成立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该保护区是以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为主体的“省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1.1 地理位置
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海域最南端,距霞关渔港东偏南海域约30 km 处,中心地理坐标120°49′54″E、27°02′48″N(图1)。由星仔岛、东星仔岛、横屿、立鹤岛、小立鹤岛及裂岩等13个岛礁及附近的海域组成,总面积43.83 km2,岛礁总面积7.2 hm2,均为无居民海岛,海岛岸线总长度3.1 km。
1.2 保护区范围
根据国家海洋局2010 年出台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2012 年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区划范围“暂按省界习惯线和全国渔政规定的浙江管理范围27°~31°N ;南界从浙闽交界的虎头鼻经七星岛(星仔)南端至27°N 往东延伸到领海外界”。
以27°N为界来划分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根据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结果,七星列岛共有17个岛礁[6],其中,天枢礁、鹤嬉岛、鹤嬉东岛、鹤嬉中岛4 个岛礁均位于27°N 以南;而横屿、星仔岛、东星仔岛和小星岛4个岛礁部分岛体位于27°N 以南,不在保护区范围内(图2)。
1.3 海洋资源特点
1.3.1 原生态岛礁。
七星列岛共有17个岛礁,其中保护区范围内共有13个岛礁,均为无居民海岛,距离大陆岸线较远,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保留原生态基岩岛礁特点(图3)。各岛礁是潮间带贝藻类资源的附着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保护价值。
1.3.2 贝藻资源。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岛礁沿岸的贝、藻类资源是海洋生态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7]。七星列岛各岛礁是天然厚壳贻贝的附着地,也是我国著名的厚壳贻贝天然繁育区,且资源储藏量大;羊栖菜和野生紫菜也是本地原始物种。
在七星列岛海域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中,新发现藻类2个种、贝类3个种。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为国内新分布点,展枝马尾藻(Sargassum patens)为浙江新记录[8];钝梭螺为东海区新记录,豆荚钳蛤和大角贝为浙江省新记录[9]。不仅对浙江沿海贝藻资源的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今后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3.3 海岛植被和鸟类。
七星列岛均为基岩岛礁,保持原生态景观,仅主岛星仔岛和东星仔岛顶部有植被覆盖。岛礁面积虽小,但海岛原生植物群落演替特色明显,是国内海岛较罕见且物种相对单一的原生演替。植被共有29科45属48种(包括种下等级),属低矮型草本植物群落,其间分布有少数乔木及灌木种类。2012年调查发现了浙江分布新纪录属——黄细心属(Boerhavia Linn.)(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浙江分布新纪录种——匍匍黄细心(Boerhavia repens),以及温州分布新纪录种——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10]。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变化有高度的敏感性。七星列岛海岛植被原生,滨海成分显著,物种热带亲缘性强,为迁徙候鸟营造了补充食物、蓄积体力的重要驿站。七星列岛鸟类42 种,隶属于6目17科28属。鸟类群落种类主要以小型陆栖性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为主,优势种为黑尾鸥和褐翅燕鸥(S.anaethetus)。
保护区发现多种珍稀濒危鸟类[11],现有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动物3 种;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5 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 Ⅰ 1种(游隼)、附录 Ⅱ 2种(普通鵟和雀鹰);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种类1种(黄胸鹀)、易危(VU)种类1种(硫黄鹀)、近危(NT)种类2种(游隼和白眉鹀)。七星列岛地处太平洋西海岸,是迁飞候鸟的中间停歇站,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种类21 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类6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1.3.4 渔业资源。受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的交汇影响,潮流在此向浙闽近海趋岸与爬坡,加之海底地形崎岖、水深多变[12],易改变流态,产生上升流和涡流,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上升的海流,是由表层流场产生水平辐散所造成。由于上升流把下层的营养物质带到上层,促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渔业产量较高,物种资源丰富,为多种经济鱼、虾、蟹的索饵场和繁殖场,是渔业活动的主要区域[13]。同时,七星列岛种群兼有温带和热带2种区系特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
1.3.5 石珊瑚。
珊瑚礁享“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美誉,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石珊瑚分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2种生态类型,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部分分布在亚热带海域,尤其是暖流影响强烈的亚热带海域。
2012 年调查研究发现,在闽东台山列岛和浙南七星列岛海域分布有3种石珊瑚,分别为造礁石珊瑚陀螺珊瑚(Turbinaria sp.)(图4)、非造礁石珊瑚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ea coccinea Lesson)(图5)和1个珊瑚待定种[14],主要在岛礁周围水深2~25 m近岸岩礁区,呈零星块状分布,分布海域面积约3.24 km2[15],其分布特征总体上呈南部略多于北部、東部略多于西部的趋势[16]。
该海域发现造礁石珊瑚群位于27°03′45″N,比之前发现的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自然分布最北缘(23°44′N),往北推进了400 km,且地处台湾岛及钓鱼岛群岛以北,刷新了我国造礁石珊瑚自然分布北缘新纪录,该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ETIS)缔约国修定,在2000年7月19日起生效的公约 Ⅰ、Ⅱ 附录中,将石珊瑚所有物种明确列为二级濒危野生动物以示保护[17];我国《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也将造礁石珊瑚列为易危或濒危物种[18]。
2 保护区功能分区
2.1 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
七星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是岛礁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原生态岛礁、潮间带贝藻类、海岛植被和鸟类资源、海洋渔业资源等[19]。加强对保护区内13个岛礁资源保护,维护潮间带贝藻类、海岛植被、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岛礁环境完整性,防止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保护厚壳贻贝、羊栖菜、野生紫菜等潮间带贝藻类生物;保护海岛原生演替的植被,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野生海鸟,加强对珍稀迁徙候鸟的重点保护;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维护上升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2.2 功能分区
根据海域及海岛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地理位置、开发利用现状,并考虑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保护区共划分为三大具有特定主导功能的功能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21](图6),将有利于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能够发挥最佳效益。
2.2.1 重点保护区。
星仔岛、东星仔岛、立鹤岛、小立鹤岛岛群及其附近海域(除裂岩、裂岩北岛和横屿外),原生态岛礁且潮间带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海鸟重要栖息场所;受台湾暖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为有效保护以岩礁、砂砾为主要栖息区域的生物资源,维护岛群及其附近海域优良的生态系统,划分重点保护区16.7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该功能区应维持現状,严禁开展海洋捕捞、养殖、采挖贝藻类、旅游等海洋开发活动;禁止其他船舶进入重点保护区海域靠泊海岛(除执行公务船舶及经批准科研船只外);加强保护区执法力度,维护优良生态系统,允许开展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
2.2.2 生态与资源恢复区。
七星列岛主要岛礁外侧的周边海域,其海洋环境质量良好,是鱼类栖息、繁殖和生长的重要场所,生物资源较丰富。但长期以来是浙闽两省渔民共同的捕捞场所,海洋捕捞开发强度较大,渔业资源有衰退趋势。为使渔业资源得以生态修复补偿,划分生态与资源恢复区27.09 km2。该功能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合理安排放流品种,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禁止海洋捕捞活动,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2.2.3 适度利用区。
横屿位于星仔岛西侧,其风景独特,易于船舶靠泊,常有海钓爱好者上岛垂钓。在不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发展海洋垂钓、海景观光等生态旅游。以横屿为界外扩100 m,并与重点保护区保留30 m 缓冲距离,划分适度利用区0.02 km2。该功能区除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禁止实施永久性构筑物,杜绝开展破坏岛礁自然形态和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不得有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 建设和管理现状
2013年批建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来,保护区以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为目标,力求达到保护目标明确,生态环境和资源本底清楚,基础设施健全,管护及监控完善,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协调,保护成效显著。
自建区以来,保护区的科研调查和监管工作从未松懈。为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保护区的相关情况,2012—2013年开展保护区的陆生植物[10]、鸟类多样性[11]及软体动物[13]调查,2012—2014年开展造礁珊瑚专项调查及研究[15-16]。2015年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2]、海岛植被[23]、渔业资源[24]调查与评价。2016—2017年对保护区重点海岛开展监视监测[25],内容包括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监视,岸线、地形、植被、地质、海水、潮滩沉积物的监测等,旨在对保护区今后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本底资料和科学依据。
七星列岛位于苍南县最南端的浙闽交界处,部分岛礁权属一直存在争议,福建和浙江都曾在岛上立碑标识,两省渔民共同在该海域开展渔业捕捞作业。目前保护区存在多处人工痕迹,包括信号塔和国家大地控制点各一个,破损岛碑多座以及破旧废弃草寮等。岛屿附近海域是渔民的传统作业场所,暂无其他人为开发利用活动。
根据国家海洋局海办函〔2017〕15号文件[26]精神:“海域勘界完成之前,闽浙双方均不得在七星岛(群岛)设置新的海岛名称标志,已设立的请自行拆除。闽浙双方均不得受理七星岛(群岛)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申请。”因此,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开发滞缓。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
七星列岛拥有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的物种资源,丰富独特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但近年来周边渔民对经济鱼类的过度捕捞和潮间带贝藻类的过度采挖,保护区生态环境及资源遭受人为活动破坏。建议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保护岛礁及潮间带生境等原生生态系统;维护濒危鸟类和石珊瑚等珍稀物种生态环境;开展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补偿,有效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和限制资源开发,保持海岛良好生态环境。
4.2 保护/开发/修复协调
保护区远离大陆岸线,岛礁均为无居民海岛,处于原生态状态,仅有渔业捕捞、采挖等传统作业,开发方式简单、层次低,基础设施薄弱,海洋生态功能认识不足,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建议根据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与资源容量,科学合理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的内容及程度,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对重点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禁止实施各类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不得对主要保护对象或目标、生态环境造成损毁。在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利用区允许适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鼓励实施与保护目标一致的生态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生态与资源恢复区可采取适当人工生态整治与修复措施,恢复海洋生态、资源与关键生境。
4.3 管理机构和资金保障
保护区批复至今,尚未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形式上挂靠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而且缺少基础建设和管理运行等专项经费,无法保障保护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建议保护区设置独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也可积极探索委托管理、联合共管等其他形式的管理机制;同时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保障建设管理资金需求,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
4.4 建设与管理权责 浙江福建两地对七星列岛归属的争议历时已久,存在多头管理而实际缺乏管理的问题。由于受省界线限制,浙江单方面的保护责任和保护措施难于实施,影响保护区整体保护成效。建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尽早完成海域勘界,明确保护区建设管理权责;规范基础管护设施建设,构建管理框架体系和运行程序。
5 结语
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始于2002年,其发展历程较短,涉及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复杂。经过多年实践,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管理经验不断得以丰富,沿海地区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呼声日渐高涨,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特别保护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新形势下,该研究系统分析了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环境及资源特点,认真总结其建设管理经验及所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解决方案措施和建议,更好地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综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宁波海洋研究院.浙江省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体系建设[R].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A/OL].(2012-10-10)[2018-05-16].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210/t20121016_65631.html.
[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7504—199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4] 韩庚辰,杨新梅.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利用调控技术研究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1-2.
[5]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温州市苍南县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获批[EB/OL].(2013-11-15)[2018-04-03].http://www.zjoaf.gov.cn/dtxx/gdxx/2013/11/15/2013111400011.shtml.
[6] 李红.温州市海岛简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7] 王国强.福鼎市台山列岛厚壳贻贝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5):63-65.
[8] 孙建璋,朱植丰,杭金欣.七星岛底栖海藻的初步调查[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5,14(4):275-283.
[9] 姜存楷.浙江省南部新发现贝藻资源[J].现代渔业信息,1991,6(6):27.
[10] 余海,闕伟伟,胡仁勇.七星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陆生植物[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4):39-43.
[11] 顾重建,余海,肖徐进,等.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鸟类多样性[J].四川动物,2016,35(3):466-470.
[12] 俞存根,虞聪达,章飞军,等.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J].海洋与湖沼,2009,40(3):353-360.
[13] 余海,阙伟伟,陆京明,等.七星列岛软体动物种类组成与区系[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4):33-39.
[14] 龙邹霞.中国珊瑚或有新品种现身[N].中国海洋报,2012-08-10(004).
[15] 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岛与海岸带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台山列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研究报告[R].厦门:福建海洋研究所,2013:169-183.
[16] 杨顺良,赵东波,任岳森,等.在闽东海域发现的石珊瑚的种类组成和分布[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4,33(1):29-37.
[17] 郑巧星.宁德市海域发现造礁石珊瑚属二级濒危物种[EB/OL].(2012-08-14)[2018-04-02].http://nd.fjsen.com/2012-08/14/content_9088103.htm.
[18] 许嫣妮.福建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海域首次发现造礁石珊瑚[EB/OL].(2012-08-02)[2018-04-02]. http://www.mlr.gov.cn/xwdt/hyxw/201208/t20120802_1127573.htm.
[19]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R].2015:26.
[20] 国家海洋局.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HY/T 118—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1] 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浙江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论证报告[R].2012:85-93.
[22] 浙江海洋大学.苍南县七星列岛潮间带及潮下带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与评价报告[R].2015.
[23] 浙江海洋大学.苍南县七星列岛岛上植物调查与评价报告[R].2015.
[24] 浙江海洋大学.苍南县七星列岛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R].2015.
[25] 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苍南县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报告[R].2017.
[26]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关于七星岛有关事宜的通知海办函〔2017〕15号[A].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