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

2018-05-14王晓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精准扶贫政府

王晓晨

[摘要]以精准扶贫政策为脉络,详细论述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的落实现状,并与韩国的新村运动做比较,分析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可行性、实施阻力因素等作出了全方位评价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为扶贫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粗放扶贫;贫困人口;新村运动;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源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重要指示,后经不断发展与完善,已成为我国治贫的主要方式。这几年中,精准扶贫战略深入落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共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进展公之于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1 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1.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精准”二字,其目的是为了扶持真正贫困的人,真正扶持到贫困的人。

1.2 精准扶贫的特征

为突显精准扶贫的特征,引入粗放扶贫进行比较,二者是我国在脱贫道路上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粗放扶贫战略对贫困状况把握不够准确、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准,实现的是大范围脱贫,由国家下发扶贫资金,地方领导根据当地贫困居民数据进行资金安排。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整体生活水平确有提高,但扶贫不到位、数据弄虚作假、官员贪污等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继续实施粗放扶贫战略,贫困的现状将难以改善,始终处于瓶颈期,为应对这一现象,精准扶贫政策得以产生,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2.1 目标明确性。以往的粗放扶贫以行政单元作为扶贫对象,单元内的所有居民无论贫富,都可享受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则具体明确到村、户乃至人,以村、户、人的公众基础设施、家庭经济条件、贫困信息作为扶贫标准,精确采集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所有贫困人口的具体状况都可随时查阅。

1.2.2 措施针对性。扶贫措施是指使贫困人口脱贫的具体解决方案,原先的粗放扶贫因面向范围大,只能采取向行政单元给予补助的方式进行脱贫,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精准扶贫则更关心造成贫困的原因,如恶劣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对症下药,对不同的贫困个体指定专属脱贫方案,提升脱贫效果。

1.2.3 考核精細化。考核精细化,是指精准扶贫政策改变了组织对脱贫成效考核的标准。由曾经的对县、乡、村整体水平考核转变为对贫困个体生活水平的考察。此举避免了曾经的脱贫政策造成的“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平均水平反而上升”的荒唐局面,精细化的考核,使得脱贫政策能够真正落实下去,真正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2 精准扶贫在我国的落实现状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要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中国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在2020年实现全民脱贫,这一目标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然而伴随精准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我国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效以及创新性的突破。这些成就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让我们坚信全民脱贫的目标必将实现。

2.1 精准扶贫落实的阻力因素

2.1.1 贫困群体与贫困原因难以准确识别。原先的粗放式扶贫模式只重视争取扶贫资源投入和脱贫数字,不注重脱贫成效和贫困动态管理,造成国家扶贫资源投入高却并未得到高回报。地方政策执行者过于重视绩效,在考核时虚报数据,导致当地居民的贫困信息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性。此外,国家重点贫困县、贫困村乃至贫困人口的认定存在较大问题,亲缘因素以及利益因素的影响颇为严重,各级领导串通一气,凭主观臆测和个人利益为居民“贴贫困标签”,导致真正的贫困人口得不到扶持,贫困的根本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贫困群体与贫困原因识别不准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官员的不作为。贫困信息的采集,需要调查人员走进各家各户、向街坊邻里打听,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资源,部分官员为了节省财力与时间,选择抽样调查甚至不调查,凭空捏造贫困信息,贫困的根源尚且不知,脱贫又从何谈起?

2.1.2 贫困群体的思想难以改变。漫灌式扶贫模式导致扶贫实效有限。之后,国家组织大量扶贫资源投入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中,使部分贫困地区成功摆脱贫困。但是,这种漫灌式资源利用方式也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滋生了许多问题。扶贫资金下发到贫困地区后,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感恩政府,反而安享其成,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导致部分贫困人口不愿脱贫,心甘情愿地做政府养的懒汉。另一部分贫困人口则与之相反,因自尊心过于强烈,无法接受自己被划分为贫困群体的现实,即使受苦挨饿也不愿接受政府的救济补助。此外,一些偏远地区的地理环境恶劣,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周边可供劳动的机会又少,当地居民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因此政府针提出移民的方案,然而由于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传统观念,使他们宁可继续忍受贫困也不愿移居。由此可见,扶贫远不止物质层面的补助,精神文化亦属于扶贫的范畴。

2.1.3 考核模式过于松散、扶贫工作缺乏动力。所谓考核模式松散,具体表现在考核指标不完善、考核过程不规范,松散的制度直接导致考核结果不真实,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且影响地方扶贫开发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甚至影响我国扶贫开发的整体布局与规划。考核的实际标准,应建立在贫困户个体的生活水平上,应综合各方面获取真实材料,不能任由管理层虚报。由于部分贫困人口不愿脱贫,导致扶贫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久而久之,工作人员的耐心消磨殆尽,失去了扶贫的动力,导致整体脱贫进程减缓。

2.2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与创新突破

2.2.1 贫困人口数量稳定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对调查样本数据的推算,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仍有8249万人。接近一亿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似乎不太现实。然而在十九大报告中“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一节提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已下降到4000万左右,距离达成全面脱贫的目标还有两年时间,凭借脱贫工作中积攒的经验教训与越来越强的综合国力,中国的贫困人口终将被消灭。

2.2.2 经济发展促进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带动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与脱贫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根据我国目前各地方脱贫成效的综合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脱贫成效要远好于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而贫困人口的就业同时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政府在脱贫过程中,把握住了这一点,鼓励企业家向贫困地区进行对口投资帮扶,因地制宜,让贫困人口化劳动为财富,在脱贫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双赢。

2.2.3 科学扶贫,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这里的资源,指国家为地方扶贫工作下发的资金设施、当地的资源环境以及来自社会的帮扶资源。精准扶贫政策的特征总结来说就是具有科学性,抛弃了原先的“漫灌”模式,将扶贫工作具体化,采取“滴灌”模式。扶贫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社会多元主体也参与帮扶,使得资源能够精准分配到位,避免了资源浪费现象。丰富的资源也使扶贫工作更加具有活力,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多元主体参与帮扶,更是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团结精神,同时为世界各国带去了脱贫经验。

3 中国精准扶贫与国外脱贫运动的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扶贫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以政府为主导,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消除貧困; 另一种则以欧美国家为代表,通过制订法律或非政府组织( NGO) 减少贫困,政府并不直接参与。政府扶贫对于解决大面积、集中性贫困问题卓有成效,市场扶贫则在专业性和效率方面更有优势。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显然属于第一种模式。

在此,以韩国新村运动为例,分析韩国农村的脱贫历程。新村运动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环境的改善,具体包括农村的住房、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村容村貌等;其次是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促进生产发展;最后阶段的任务是启蒙居民的思想,在物质条件已经丰富的前提下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从历史角度看,这是一场成功的农村脱贫运动,极大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得城镇规划设计更加完善。

目前我国实行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看出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子。从整体比较,二者均属于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政府的干预程度都伴随政策的实施、运动的发展有所改变。新村运动的前中期,由于政府干预过多,指令性较强,民主程度较低,导致了部分人等待上级指令和号召,被动性与依赖性较高,使得新村运动的活力大大降低,减缓了脱贫进程。中国的扶贫在政府干预程度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前文中已提到,以往的脱贫成效考核存在纰漏,在精准扶贫政策中,已经对其完善,提高了扶贫的实际效果。我国与韩国政府都对脱贫运动投入了大量资金,不同的是,韩国政府向各乡村直接发放水泥与钢筋,而我国由于农村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具体补助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做出抉择。韩国政府发放水泥之举为我国提供了一定经验,新村运动时期,在韩国的乡村,可以看见人们争相建造房屋,自己动手建设的积极性远高于依靠别人的帮助,大家相互竞争,比谁建造的房屋更好、更结实,在美化乡村的同时更是改变了一部分人懒惰的思想,发扬了勤劳、自助的精神。懒惰、依赖的思想是我国精准扶贫落实中的阻力,对此,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动脱贫工作的进展。在韩国新村运动的中后期,伴随农村环境的改善逐渐完成,政府开始在农村周边发展工业,以提高农民收入。在我国,由于扶贫主体的多元化,部分企业家在农村周边投资,发展的同时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然而,新村运动带来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多方受益的,由于政策原因,在新村运动后期,农民的债务增加,负担加重,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的生活并不轻松,以至于部分学者认为那时经济的发展是以农民债务负担的增加为代价的。我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扶贫时,注重措施的精准性,考虑长远,实现的是永久脱贫而不是表面脱贫。韩国的新村运动对城乡规划做出了新的指示,将村镇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在保留传统文化构架的基础上,按照城镇化的要求,实现村镇集约和优化布局,并筹建城市卫星城区,把村镇列入城镇发展的外延资源,解决了大城市发展的紧张问题。对于我国的扶贫工作,在后期也应当注重城乡规划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贫困地区的重新规划,也是精准扶贫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把握好这一点,便能早日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

对比国外的扶贫模式,我国目前施行的精准扶贫政策较为完善,这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密不可分,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明确的科学性、高度的民主性、深广的群众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引领着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我国的扶贫工作必将圆满成功。

4 结语

推进精准扶贫,消除贫困人口,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如今脱贫攻坚战已接近尾声,距离消灭贫困人口的承诺实现也不足两年时间。打赢这场脱贫战,需要精准扶贫政策做“军师”,各级工作人员做“士兵”,以贫困为敌,全力以赴,将敌人全部消灭。

[参考文献]

[1] 王鑫.精准扶贫:内涵、挑战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调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 (5):74-77.

[2] 祝慧.精准扶贫的阶段性成效与创新突破[J].经济纵横,2016 (7):53-57.

[3] 刘解龙.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98-104.

[4] 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 :154-162.

[5] 张平青.韩国新村运动对山东半岛区域城镇形象建设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 (2) :188.

[6] 李毅.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 (4) :68-77.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精准扶贫政府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