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财政支出对减贫的效果分析
2018-05-14常金平
常金平
[摘要]选取了全国2007~201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财政支出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实证模型来分析国家财政支出对农村减贫的影响, 旨在探讨贫困人口的减少是否是由于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而实现的。
[关键词]财政支出;减贫;人均纯收入
[中图分类号]F812.8;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国家下拨财政资金数量持续增加,但扶贫的大规模财政支出究竟对减贫起了多大作用,众多的财政支出分项各自对减贫的效果又有多大,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陶爱萍、班涛和张淑安(2015)选取我国五个省份十年的财政支出数据,对地方财政支出减贫效应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医疗支出对于减贫的效果最显著,而教育支出的减贫效果并不明显。而倪志良,郝志景(2007)从全国的贫困水平数据入手得出加大教育支出可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能力,从而达到减贫的效果。但现有成果中对于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即财政支出增收效应探讨的不多。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各项财政支出对减贫的影响效果,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与结构,更好地促进公共财政支出对减贫的作用。
2 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财政支出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发达地区或富裕阶层的收入分配给贫困者,从而达到资源的再分配,缩减贫困差距。下面对财政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建实证模型,以分析财政支出分项贡献率大小。
2.1 數据选择
由于每年国家贫困线都在变动,贫困的评估标准也在调整。故公布的贫困发生率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2007~201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用INC表示。同时选取我国科学技术支出、农业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五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用SCI、ARG、EDU、HEA和SEC表示。考虑经济发展方向面的影响,引入各地区历年生产总值GDP作为控制变量。
2.2 数据说明
由于2007年财政分项统计口径发生了改变,本文选用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其中全国各省级地区财政支出分项及生产总值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来自《宁夏统计年鉴》。为了消除价格变化对于分析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选取2007年作为基期,用历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GDP指数分别对各变量和生产总值进行了平减。同时考虑到可能存在异方差的影响,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2.3 实证分析
2.3.1 单位根及变截距检验。利用Eviews 8.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即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I(0),可以进行回归分析。2007年至2016年,全国各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是有较大差别的,建立混合面板数据模型是不适合的,且在模型检验时得到了证实。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模型检验的结果得出应建立双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
2.3.2 回归分析。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7~2016年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LNSCI、LNHEA、LNARG、LNSEC、LNEDU均拒绝原假设,且各解释变量系数估计值均为正,模型检验的F值为388.0046,可决系数为0.9808,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783,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
从表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确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医疗卫生支出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缓解农村贫困矛盾具有明显的作用。效果较大的其次是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而农林水事务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对增加农民收入效果较小。
3 结论建议
加大教育投入,消除能力贫困。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以及实用技术的推广,积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加大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普遍医疗服务,防止因病返贫。普遍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服务是防止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解决城乡贫困人口中病、残、老的医疗保障问题,消除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医疗统筹,以解决农民工的迫切需要。完善保障和就业,促进社会公平。实行劳动力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培训政策,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其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陶爱萍,班涛,张淑安.地方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省际差异比较——基于中部五省经验数据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7):64-70.
[2] 倪志良,郝志景.财政扶贫支出与减贫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19-22.
[3] 许正中.财政扶贫绩效与脱贫致富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