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路径分析
2018-05-14付大华
付大华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贵州是山地农业省,其基本现状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贵州振兴的根本前提就是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是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的极大发挥。因此,研究、规划、促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而通过问题导向,探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则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充分必要条件。
[关键词]贵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尽管这几年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全国前列,但“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同步全面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的基本情况并未根本改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贵州的希望所在,又是贵州发展的深度难点所在。贵州只能迎难而上,别无他法。树立乡村振兴贵州振兴的大局意识和紧迫意识是研究、规划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村振兴系统目标中起着关键中枢作用的“引擎”就是基层党组织。因此,明确基层党组织的时代要求或者说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达到什么目标,必须立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所需的现实要求。
1.1 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时代要求
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由党的性质、任务直接规定的,联系乡村振兴的现实,其时代要求包括:
1.1.1 坚持政治方向的坚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每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义不容辞使命责任;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每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树立这个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紧迫意识。
1.1.2 维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的宏伟战略,每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1.1.3 联系服务群众的紧密性。乡村振兴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根本落脚点是乡村民生问题,作为一线的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强大作用,必须时刻紧密联系和服务群众。
1.1.4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和号召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动力,而组织权威和号召力来源于组织的纯洁。因此,联系现实问题,严肃开展党内活动,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是组织政治功能根本要求。
1.1.5 坚守党的阵地的战斗性。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组织及其成员必须同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让党的旗帜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高高飘扬。
1.2 基层党组织能力品格的时代要求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根本的是通过组织建设,使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有能力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联系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对党组织及其成员提出如下能力品格要求:
1.2.1 组织力。主要体现为凝聚、号召组织和群众的能力。
1.2.2 领导力。主要体现为正确规划、决策和及时有效贯彻落实的能力。
1.2.3 学习力。主要体现为勇于查找不足,善于及时学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1.2.4 意志力。主要体现为为事业不畏艰难、逆境坚持的品格。
1.2.5 亲为力。主要体现为亲力亲为品格,这是检验“真假把式”的关键标准。
1.2.6 忍耐力。主要体现为耐心、细致做点滴积累工作的品格。
1.2.7 亲和力。主要体现为在涉及群众和党员的工作问题时,要有亲人般的贴心、交心品格。
以上的能力品格是通过组织成员,尤其是支部书记体现出来。因此,不能务虚,必须务实。
2 贵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人才缺乏
贵州乡村许多地方长期处于落后闭塞状态,本土党员十分稀缺,仅有的党员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加入党组织的意愿不高,组织吸引力不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1 经济落后,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地方18岁至40岁的外出劳动力占同年龄劳动力50%以上。剩下的大都是没有“进取心的”“胆小怕事的”“瞻前顾后的”“身体残障的”,这与培养有才干的人加入组织的要求相去甚远。
2.1.2 市场经济、小农经济义利观深入人心。等价交换、无利不往是普遍存在的价值观。这与党的理想信念、使命责任、公而忘我等政治要求相去甚远,组织选拔如同寻找“转世活佛”。
2.1.3 仅有的“老支书”,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无心也无力。
2.2 党员能力严重欠缺
党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要么党性不强,要么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不足,与所要承担任务的能力要求十分不符,短期内又不能快速培养出来,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吸引人才的具体制度。现在一些地方探索村支书和村主任职业化改革,却忽视了村支书的政治性要求,给一些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老百姓对党组织失去信任。这种情况必须坚决制止,而且要有配套的定期检查制度。
2.3 教育培训渠道狭窄
基层组织的党员培养在许多地方并未纳入有关部门固定培训计划中,各级党校和高校每年有为数众多对乡镇以上干部的大量培训任务,却少有固定对乡村积极分子、党员、支委成员的专门培训,这使得最需要被培训的地方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培训,这与乡村振兴严重不符。
2.4 派驻第一书记责任不明
许多地方派驻第一书记责任不明。有的要么走过场,要么把脱贫攻坚当作唯一工作。两年后,拍掉身上的泥土回到原单位,然后再换一个第一书记接着如此干,名曰“久久为功”。这实质上忽视了第一书记肩负的组织建设任务。第一书记走后,应该留下一个健康、有战斗力的组织团队,这应该是第一书记的真正重要职责和任务,其他工作是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