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流入城市的“老漂族”异地养老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5-14孙兆兰郑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异地养老

孙兆兰 郑军

[摘 要]“老漂族”作为新兴的养老需求群体,对其异地养老现存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国家、社会、家庭等不同层面养老制度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农村流入城市的“老漂族”为研究对象,对“老漂族”产生原因、“老漂族”异地养老存在的问题以及“老漂族”异地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老漂族”;异地;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很多老年人离开家乡,移居到子女所在的城市,与子女共同居住,形成新的社会群体——“老漂族”。从空间地理环境来看,流动“老漂族”多半是从乡村流向城镇;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流动“老漂族”主要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年龄结构来看,流动“老漂族”大多是55~65岁的“准老人”或年轻老人;从文化程度来看,他们中以初、高中毕业为多;从流动随迁原因来看,他们多半为了照顾孙辈而随其子女流动迁移。由于“老漂族”的现实居住环境已经脱离原生活地,其养老问题则成为异地养老。在当前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多处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下,“老漂族”异地养老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我国社会保障福利的县级统筹政策,使得“老漂族”很难享受流入地的福利待遇;由于“老漂族”的外来身份和较弱的社会适应性,使其在物质、精神上受到一种身份及地域歧视;对于新环境的不熟悉,使得“老漂族”在城市融入和社會适应等方面也都面临着多重挑战。

2 农村流入城市的“老漂族”形成原因

2.1 双职工家庭缺乏家庭照顾者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工作和家庭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社会竞争逐渐白炙化,工作节奏和以往相比快了很多,加班加点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企业出于节约劳动力成本的目的,并未进行哺乳室、幼儿园的设置。双职工家庭想要生活质量一直处于高水平,就要担负各种压力,比方物价攀升、居所涨价等等。为了让家庭生活得更好,夫妻中哪一方均不能失去工作。再者,出于自身职业发展的目的,年轻人往往需要加强学习、培训,参加考试,还要有一些应酬、出差等事情,使得其工作同照顾孩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担负起全程抚育孩子的重任。以此为背景,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照料孩子的问题,借助老人的力量就成了一个关键的方式。由此导致不少老人告别家乡,到子女生活的城市去,成立“老漂族”一员。

2.2 社会流动的推动作用

为了学业或工作,年轻人背井离乡,最终因工作或爱情在新城市定居。他们想要在职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所以选择奔赴机会更多、条件更优越的城市生活和工作,新家庭形成后,基本采用核心家庭方式居住,基本搬离了老人的家。夫妻以二人世界为主,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夫妻将思考如何养育孩子,双方都在职场打拼的夫妻自己缺乏照顾孩子的时间,主观上也不希望外人来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将孩子交给老人,这个选择是最为合适的。子女离家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孙辈需要在子女家中生活、受教育,为照顾孙辈,老人就只能住在子女的家里。由此直接导致是“老漂族”为照顾孩子而生活在子女家中。

2.3 社会缺乏育儿和托幼服务

对于0-3岁时期的婴幼儿,所需的育儿服务社会无法提供。老人到子女家中对孙辈进行照料,第一个原因就是现实的无奈,社会上没有多少服务机构,能够令家长将婴幼儿放心托付其照料。而聘请保姆需要支付高额费用且基本不具备专业技能,无法让家长对其信任。现阶段国内服务于0-3岁时期的机构一般以早教为主,采用教学和游戏的方式对婴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全方位开发。但是政府及企业等,并未这方面的托儿服务提供。私人托儿所对于0-3岁婴幼儿一般也不接手。幼儿园是主要的学前教育部门,主要接收3-6岁的孩子。父母工作时间与子女的上学、放学时间有矛盾,父母无法确保对孩子的接送。不得已将子女交给老人去照顾。

3 农村流入城市的“老漂族”异地养老问题

3.1 社会适应性较差

对于长期在外面进行漂泊的人员而言,离开家乡并在新的社区生活是较大的挑战。虽然有不少的“老漂族”通常情况下在历经了一定的时间之后,也基本上能够和社区生活保持吻合,但是其适应城市社区生活的步伐相对较为缓慢。并且,在最初时期仍旧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而且要达到心理上适应则相对较为缓慢。以农村流入城市的“老漂族”来看,由于他们长期在农村生活以及使用农村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城市的社区生活难以保持适应性。受到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约束,其所形成心理特点明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导致“老漂族”从心理上更加地倾向于接受农村的生活方式,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老漂族”对后期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时间相对较长。老人移居之后,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必然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是因为老人语言、生活习惯和当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很可能会从内心上认为自己是“外来人”,所以很难进入到当地老年人的人际圈子,导致“老漂族”的人际网络相对较为狭窄,大多数都只是局限在“老漂族”群体。

3.2 精神慰藉满足度较低

移居之后,“老漂族”逐步地远离了当前的社交圈子,而且形成以子女为中心的生活网络,同时在新社区人际网络的全面建立也是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老漂族”初次到社区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在精神上有更大程度的依赖感。而且,家庭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持和生活照料的根本力量,所以必须要对“老漂族”进行充分的关注。但是由于其子女忙于其生活或者是工作等,难以为这些老年人提供出足够的关心,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老漂族”的精神需求程度明显偏低。另外,考虑到两代人在价值理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自身的差异性,“老漂族”与子女很有可能出现摩擦或者是产生冲突,而且导致了代际关系明显受到恶化,而且直接导致了“老漂族”的精神世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精神健康问题等同于身体问题而言都过于隐蔽,很可能会受到忽略。但是,由于出现“心病”,“老漂族”对于其精神方面的满意程度明显不足。

3.3 社会权益的损失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受到了各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与“老漂族”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险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让老年人在异地领取养老金和就医结算存在着较大问题,而且很可能把他们放置在社会的“边缘地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由于“老漂族”人群长期处于“人漂户未迁”的状态,他们要领养老金就要走很复杂的程序,部分异地领取的手续过于复杂化,在医疗保险上尽管也能够取得保障,但是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与此同时,“老漂族”无法享受到养老和医疗保障。

4 农村流入城市的“老漂族”异地养老对策

4.1 “老漂族”个体应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主动继续社会化

在工作负担和生活压力逐渐提升的过程中,现有“老漂族”养老方式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就要求“老漂族”快速适应新的环境。第一,“老漂族”需要主动与新的城市生活融入,首先“老漂族”需要认识新的朋友,特别是有共同话题和共同经历的朋友,争取在短时间内结交较多的朋友;然后“老漂族”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身的兴趣爱好,这对于城市生活的融入非常有利,另外一方面,在身体和精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漂族”可以寻找一些社会公益岗位等兼职,在改善老年生活及获得经济报酬的基础上将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这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非常有利。第二,对于自身家庭地位的改变以及社会角色的变更“老漂族”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移民生活及年龄因素的影响下,家庭角色边缘化是很多“老漂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迁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家庭的核心和权威角色,因此“老漂族”需要与儿女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更快地认同自身的新身份。

4.2 家庭應为“老漂族”提供精神慰藉

目前“老漂族”的养老主要靠家庭,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与否主要依靠家庭。在离开家乡来到子女的居住地以后,老年人除了帮子女分担生活压力及操持家务以外,很大程度上需要子女来保障其晚年生活。首先,对于在生活习惯、观念以及思想方面的差异子女需要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在生活环境和成本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两代人的差异比较明显,而这些差异是造成代沟的主要原因。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子女需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老人,避免与老人出现观念上的冲突,保证老人以较为平和的情绪面对新的生活。

在事业发展和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家庭的决策者和核心逐渐变成子女,但是需要在听取老人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处理家庭事务,不要将老人边缘化。同时,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与老人进行交流,充分关注老人所提出的建议;另外一方面子女应当给从精神上安慰老人。子女在精神上给予老人的帮助是任何机构所无法代替的。子女应当深入了解父母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提出的需求,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提升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时避免老人出现孤独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照顾和关心老人,与此同时应当引导老人积极地接触家庭以外的人和物,不断地去认识新的朋友,尽快的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这样老人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生活中。

4.3 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除了需要养老,“老漂族”移居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照顾孙辈或者帮子女操持家务,保证子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在社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老漂族”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应具有一定的责任进行支持,需要在充分了解“老漂族”实际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制度给予支持,并保证所制定政策的落实。一方面,移入地和移出地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致力于对“老漂族”的晚年生活进行改善。对于移入地来说,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老漂族”,对自身的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建立针对性的福利政策来促进“老漂族”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对于移出地来说,应当充分了解到在异地养老方面“老漂族”所提出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条件协助“老漂族”移出,并尽量简化相关移出程序。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充分地重视“老漂族”的异地养老问题,在统筹层次提高的基础上提升完善和整合社会保障体系的速度,保证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避免现住地和原住地福利“老漂族”均无法享受的问题出现。在户籍制度和区域分割因素的影响下,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影响“老漂族”的医疗报销和养老金领取,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设专门的窗口处理异地医疗问题,保证医疗保险网络体系的跨区域性,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进行医疗保障工作。

5 结论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并呈现家庭流动的新特点。社会老龄化态势不断加剧,无论出于方便亲子间相互照顾的需要,还是接受更好生活医疗设施的考虑,今后随迁老人现象将更加普遍。由于“老漂族”异地养老问题既关系到老年人个体对生活方式和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关系到老年群体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关系到国家、社会、社区、家庭等不同层面针对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制度设计和应对措施,因此成为日益凸显且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心羽,李晓春.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异地养老问题[J].人口与社会,2017(04).

[2] 刘晓雪.“老漂族”的养老问题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2(06).

[3] 王心羽.社会转型期政策视角下“老漂族”幸福指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06).

[4] 杨芳,张佩琪,YANGFang,等.“老漂族”面临的政策瓶颈与突破路径——基于广州H社区的实证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5(03).

[5] 王雅铄,殷航.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老漂族”的社会融合状况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6(10).

[6] 章芳.社会转型期“老漂族”社会融入的研究[J].各界,2017(18).

[7] 苏幸子.“老漂族”的社会支持系统探析[J].青年与社会(下),2015(04).

[8] 刘亚娜.社区视角下老漂族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基于北京社区“北漂老人”的质性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6(04).

[9] 陈盛淦.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10] 余昆.关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文献综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04).

[11] 陈盛淦.随迁老人城市适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12] 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J].社会工作,2010(18).

[13] 刘庆,陈世海.随迁老人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调查[J].中州学刊,2015(11).

[14] 赵婕.农村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社区性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15] 李立,张兆年,张春兰.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31).

猜你喜欢

异地养老
养老生活
漫 画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黑皮精灵异地
养老更无忧了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
大连:打造全国最大养老产业基地
2015年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即时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