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钓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8-05-14吉明孙圆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中国战略发展

吉明 孙圆圆

[摘 要]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钓产业走进大众视野,并在十几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在当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海钓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海钓产业发展战略:完善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总体产业建设水平;进一步细分市场,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海钓产业链;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产业部门管理;进一步推进海钓产业品牌创建,形成我国海钓产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海钓产业;发展;战略;中国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海钓产业迅猛发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海钓产业的相关研究也为业界学者所重视。我国海洋生物禀赋得天独厚,海钓活动由来已久。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国家统筹不同海域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容量、产业根基和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战略规划,不断强化及优化沿海地区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布局,由此确保“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如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三圈”格局基本形成,影响力和辐射力得到有效增强。2016年,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分别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的34.5、28.2、37.3。截至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约10%,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推动力,发展迅速。2018年《海洋经济蓝皮书》亦明确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壮大海洋经济”等重要部署,为国家经济发展转换新动力。

在此背景下,海钓产业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针对于海钓产业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将休闲渔业、旅游业等产业结合,进行整体产业研究。王依欣(2009)从宏观层面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海钓产业是在经济发展,产业提升和機构转型的环境下,随着人们追求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多种因素共同催生出的新型产业,并且现今国内外海钓产业发展呈现四方面发展模式:基地化管理、企业化运作、节庆式推进和精品化发展。

另一方面,以某个特定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开发研究。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海钓产业的实证研究较多,特别是舟山、上海、象山等长三角地区和海南、广东、山东。各地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未形成整体规划和规模优势是当前的最大局限因素。以海钓产业开发规划较为成熟的长三角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实证研究为例。李欣等(2011)指出,舟山海钓产业依托自身优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程郡(2013)指出舟山渔场未能产生规模效应。另外,纵观传统海钓产业发展优势地区,产业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以长江三角洲浙江舟山和温州为例,施云增、邹超群、徐杭波(2017)指出,舟山以发展海钓赛事为突破点,温州洞头区建设专业海钓岛。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海钓产业发展模式。其他地区发展层次与之差别较大。吕乔楠、谭文静、方静丽(2017)以山东滨海休闲渔业为例,指出发展管理体系混乱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于国内而言,国外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研究较早,对于海洋渔业的生物资源方面研究较为深入,涉及遗传学和水产养殖技术,Hutchings et al(2008)得出海洋生物资源的大量减少与收获和水产养殖技术的空前变化有关。Ovenden et al(2015)综合过去50年的研究,整理出与渔业管理相关的基因技术的11个主题,渔业管理可以和遗传基因技术相结合,来解释遗传信息在渔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Voyer et al(2017)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原则要求渔业在社会、环境、经济目标上都能得到管理。孙吉亭(2005)从全球海钓产业发展存在的海洋生物资源萎缩等威胁中提出趋利避害的必要性。王福林(2013)指出发达渔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渔业管理信息系统,我国在产业发展研究中应当学习借鉴。

总体而言,我国海钓产业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海钓产业的相关文献多集中在实证开发研究层面。“十九大”以来,国家海洋局部署海洋强国的阶段安排,从现在起到2020年,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积极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及科技实力争取有效提升。在当前海洋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海钓产业又有发展新方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海钓产业实际状况,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2 我国海钓产业发展现状

2.1 海钓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我国海钓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海钓产业起步晚,自1996年起,由我国农业部支持和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承办,国际渔业博览会先后在我国十几个城市举办,受到各界瞩目。但海钓产业具体出现时间要追溯至2000年。同年开展的亚细亚矶钓大赛,是在我国首次举办的正规海钓赛事。而后我国继续承办了一系列海钓赛事,形成了一批以舟山、海南为代表的海钓基地。这不仅加快了我国海钓产业发展,且对于世界渔业贸易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海钓赛事和展会带动起来的海钓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在国家蓝色海洋战略等背景下,海洋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由此涌现出一批海洋经济增长点。海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逐渐上升为各沿海省市的重点发展产业。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沿海省市,在海洋渔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在山东已经形成了以青岛、威海、烟台、日照为代表的胶东半岛海钓产业集群。近几年,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重点推进休闲渔业产业建设,休闲渔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底居全国首位。各沿海省市将其作为重点产业加强发展推进,发展前景广阔。

2.2 海钓基地规模化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域广阔,海鱼种类多。建立海钓基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我国海钓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系列海钓基地,大规模的海钓基地对于拉动海洋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创建海钓基地,有利于整合旅游业和海洋业及其他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区域渔业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纵使发展条件和推动因素不完全相同,但我国海钓基地都具备发展海钓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以我国典型的海钓基地——浙江舟山海钓基地为例,作为久负盛名的“中国渔都”,舟山的岛屿众多,在这些岛屿上具有开展海钓活动的明显优势,另外,海钓资源丰富,岛屿附近海域有海洋经济鱼类百余种,其中近海岸可钓类鱼类品种有30余种,这为开发海钓游项目和产业提供了独特优势。此外舟山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依靠长江三角洲这个最大的客源地市场,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海钓游客。

除依靠自然优势外,发展海钓基地更是产业转型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以海南海钓基地为例,海南渔民众多,伴随着渔业资源严重萎缩导致渔业发展停滞不前,渔业发展后继乏力,显现出疲态,因此不得不进行渔业产业结构升级。海南发展海钓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将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结合在一起,而且能够为以渔业为生的人们提供就业。

典型海钓基地除浙江舟山和海南外,具体说来,黄渤海以天津(北京)、秦皇岛、大连、烟台、青岛为区域中心,东海以舟山、宁波(上海)、温州、福州、台北为区域中心,南海以珠海、澳门、深圳、香港、阳江、湛江、海南三亚为区域中心。另外,各沿海省市也高度重视海钓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海钓产业过程中,不少东部沿海地区将其当做重点发展产业。2014年,山东省海洋渔业厅集中在威海、烟台、青岛和日照等地,重点打造15个休闲海钓基地。海钓产业依托海洋资源发展,钓场和海钓基地多依托旅游景点及海洋牧场而建,如第一批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山东威海小石岛海钓基地。近几年山东省将“海钓发展大出成效”作为发展目标,并在两年时间内建成威海西霞口、日照岚山和日照万宝休闲海钓基地,已取得明显效益。

2.3 国家政策扶持引导

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同国家海洋局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也提出,推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服务业规模和水平,提升海洋产业标准化水平,提升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这表明海钓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支持下,拥有良好的发展契机,各沿海省市也牢牢把握住机会促进产业发展。

总体而言,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海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过去五年,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32%,作为海洋经济增长新动力,海洋邮轮游艇、海洋休闲娱乐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并且近年来国家相关海洋部门重视海洋渔业资源的多样性建设,注重科技研发,海钓產业也正在逐步克服海洋灾害频发,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不利因素,过去五年年均增速4.16%,总体稳步发展,海水养殖业稳步增长,休闲渔业蓬勃发展,“海上粮仓”“海洋牧场”建设势头正旺,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海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 我国海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渔业资源需加强可持续利用

我国海钓资源固然丰富,但现今海洋生物资源萎缩等问题不能忽视。特别是自20世纪后期开始,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使全球渔业发展滞后。由于渔民过度捕捞近海鱼类以求利益最大化,导致近海海洋鱼类种类锐减,从而使海钓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而海洋污染因其来源广,形成原因复杂,导致防治工作困难。具体表现为海域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近海养殖和捕捞污染。过度开垦海洋资源,海洋养殖方式粗放低效,海洋生物资源排泄物和鱼粪等分解后产生的大量氮和磷,等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过度捕捞加上海洋污染,降低了海水自净能力。

所以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渔业捕捞区域,捕捞渔业资源均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我国与临近的日韩、东南亚地区的海域领土争端使得渔业发展不能再仅仅依靠现有资源,而应放眼于整个海洋经济产业,及时进行产业转型,推进海钓产业可持续发展。但游客行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钓产业持续发展。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某些休闲海钓游客自身素质不高,在进行海钓活动时不遵循秩序,破坏有限的海洋生物资源。另外,某些专业程度较高的海钓者,在海域进行海钓活动不加节制。这些都影响到海钓产业中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海钓基地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取决于资金投入力度和海钓游客对海钓体验的需求程度。尽管我国海钓产业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仍然存在产业体系不完整、配套设施不完善问题。在已经形成大规模的海钓基地和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的支持下,配套措施跟不上发展要求。设施作为体验过程中的载体,对于丰富和完善海钓产业整体服务水平的作用不容小觑。部分海钓基地因设施不健全,未能及时引进先进设施,具体到出海装备上,作为开展海钓活动必不可少的渔船、游艇以及钓具,海钓装备存在生产不规范等问题,甚至缺乏必备的出海安全设施,导致海钓基地的吸引力下降。此外,海钓因其海上作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没能够及时到位,但很多基地在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产业配套设施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隐患。

3.3 产业关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海钓产业、旅游业和渔业部门间存在既广泛又密切的联系。又因其自身的性质,对带动旅游业、渔业、海洋制造业、海钓工具制造业等有极大帮助。但就目前来看,海洋经济背景下的海钓产业体系有待完善,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长。产业从产生、发展到成熟,需要与之相关的产业因素带动。在带动过程中产业之间得以互补,逐渐加强提高产业关联度,直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来看,海钓产业由渔业和旅游业带动发展,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定位于海钓产业本身忽略了产业组合规划,产品开发也局限于单个产业本身。未能将渔业、海钓和旅游业联合规划开发,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

3.4 海钓产业人才短缺

海钓产业在我国从发展到壮大的过程只有十几年时间,组织机构不完善导致人才配备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按照休闲海钓接待人员和专业海钓接待人员的划分来看,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也存在无证上岗的状况。当前海钓产业许多经营单位良莠不齐,很多经营者并非是专业海钓从业人员,经营单位缺乏配套接待体系,经营方式不规范,因而会触发海钓安全事故。甚至在一些海钓基地中没有专业的海钓接待人员。人才短缺,则产业发展后继乏力。因此相关旅游部门等政府机构需要对其进行支持监管,与此同时保证优秀海钓从业人员的输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为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

4 推进我国海钓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完善海洋渔业资源保护

针对渔业资源不断萎缩、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应完善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在立法方面,应当健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法规。因各地针对海钓产业的法规不统一,参差不齐。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办法,部分法规滞后,应结合政策规划,依据不同海域条件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比如在鱼类产卵期间,禁止海钓游客进入海钓基地。为保护渔业资源,限制钓鱼活动以及钓鱼数量。严格规范专业海钓机构,加强资格审批。对不具备创办资格的机构吊销执照。另外对某些机构不顾现有资源,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坚决予以禁止。应借鉴并推广先进的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以山东省为例,2018年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计划(2018-2020年),在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离岸海洋农牧化建设等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因此各沿海省市可借鉴山东省海洋牧场的发展模式,保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4.2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作为发展海钓产业物质基础,海钓设施决定了游客体验质量和海钓基地的吸引力。海钓产业配套设施具体包含与之相关的海钓工具、海钓船只、住宿酒店、安全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按照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依托海洋资源的海洋制造业会对其他产业的设施建设提供较大帮助。因此,首先应投入用于海钓工具制造的专门资金,按照国际行业标准发展海钓工具制造业,与国际行业要求接轨。其次,完善与之相关的基地设施和安保设施包括酒店住宿等服务设施,满足海钓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也能进一步增加产业经济收入。

4.3 进一步细分市场

海钓产业本身就是由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结合的产物。海钓的赢利点具体说来有船只预订、器具租赁、食宿等配套服务。因为大众经济能力和需求各有不同,所以海钓服务平台所提供服务模式不同。大致分为两种:大众化海钓和专业海钓。大众化海钓提供给游客海钓指导和相关服务。专业海钓则将市场定位为高品质海钓,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为海钓者海钓途中安排好机票、游艇、钓导陪伴。除此之外,细分市场,还应包括开展并且创新海钓产业的多种形式,例如,海钓方式除船钓和矶钓外,还有筏钓等形式,矶钓又分为轻矶钓和重矶钓。海钓者分为专业海钓者和休闲体验海钓者,不同海钓形式以及不同层次的海钓者对海钓设施以及相应服务的要求不同,根据具体规划,着手打造一批休闲渔业功能区,进一步划分和规范市场。

4.4 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

海钓产业若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是关键。在现有条件下,改进人才引进的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专业型、复合型海钓产业人才,建立一批产业创新平台,以此完善海钓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使人才高效汇聚、人尽其才。

4.5 进一步推进海钓产业品牌的创建

我国已形成多个区域型海钓基地,且发展迅速。在国内和国际上虽逐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影响力远不如传统的欧美海钓产业发展强国,举办重大赛事的频率与之相比也较低,产品趋同。但是其中也不乏海钓品牌建设的优秀示范,例如,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会同山东省旅游局联合推出的“渔夫垂钓”,很大程度促进山东省的海钓产业的品牌建设。对于海钓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借鉴的同时,保留当地海钓产业的特色。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我国海钓产业关联度随之不断加强,有利于形成以海洋特色为代表的招牌产业。随着我国承办国际海钓赛事机会越来越多,各海钓基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深层挖掘当地特色,开发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海钓产品,推进海钓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依欣.中国海钓的产业化之路[J].中国渔业经济,2009(02).

[2] 李欣,刘舜斌.舟山海钓产业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2011(01).

[3] 程郡,宋伟华,闫丽娜.舟山渔场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

[4] 施云增,邹超群,徐杭波,等.象山县发展海钓产业助推全域旅游探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7(09).

[5] 吕乔楠,谭文静,方静丽.山东省滨海休闲渔业调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22).

[6] 孙吉亭,R.J.Morrison,R.J.West.从世界休闲渔业出现的问题看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5(01).

[7] JA Hutchings,DJ Fraser.The nature of fisheries-and farming-induced evolution [J].MOLECULAR ECOLOGY,2010(01)

[8] JR Ovenden,O Berry,DJ Welch,RC Buckworth,CM Dichmont.Oceans eleven: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population,evolutionary and molecular gene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wild fisheries[J].FISH & FISHERIES,2015(01).

[9] M Voyer,K Barclay,A Mcilgorm,N Mazur.Using a well-being approach 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an integrated 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fishing.[J].FISH & FISHERIES,2017(05).

[10] 王福林,張禹辰.国外休闲渔业管理综述[J].中国渔业经济,2013(01).

猜你喜欢

中国战略发展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区域发展篇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