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农业院校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模式探究

2018-05-14乔杨王连洋

山西农经 2018年8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校学生法治

乔杨 王连洋

摘 要:法治兴,国家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意识进入校园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无论是对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个人发展都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地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现状,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引导高校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精神。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地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13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920.0;G711 文献标志码:A

1 地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学生在学法、守法、用法等环节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尤其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屡屡见诸于各类媒体,比如“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等案件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为此,现将我国地方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分析如下:

1.1 地方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内容实质,重点是教授学生专业课,而对于日常法律知识的传播单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进行。课时的有限性,教材法律知识单一性,学生对于课程的不重视等原因,致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实际效果不好,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也就不深入,更不能真正领悟法治的实质内涵。例如学生不清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体有哪些;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等具体法律内容,就更别说是不同部门法各自调整什么关系等问题了。所以,可见我国地方高校学生的法律常识的欠缺。

1.2 地方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

我国人民长期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于平等、民主、正义等法治认识观念仍然淡薄,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部分高校学生中,仍然有人认为中国社会没有“关系”是办不成事情的。例如高校中的各类学生活动竞赛,赛后总会曝出各种所谓的“黑幕”。类似这样的事例在高校学生生活中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地方高校生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

1.3 地方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比较弱

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不愿意去运用法律的武器来实现自己的基本權利。经常有学生会出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会选择忍让,或者用不够理性的办法粗暴摆平,而不懂得用法律作武器来保护自己,更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

2 影响地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增强的制约因素

2.1 地方高校教育内容的局限

近年来,地方高校虽然在对学生增强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取得了相应的实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目前教材设置的不系统和不合理,影响着法治理念教育的内容。地方高校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进行,而现行教材法治理念的理论指导地位不够突出。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外的其他专业高校学生仅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学习一点法律常识,不能全面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授课教师一般都不是专业出身,并不能很准确地掌握法学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致使这门课程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性;三是作为公修课的思政基础课不受学生的重视。单纯通过一门课程,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更谈不上学生的法治意识的培养了。

2.2 家庭教育的制约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积极影响孩子的法治意识的培养。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家长本身的法律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对于孩子的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就不够重视,这就严重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再加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即便孩子犯错也不去适当惩戒,致使一些孩子在做事上为达个人目的不惜铤而走险,甚至是违法乱纪走向犯罪的道路。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风气不断形成、传播到大学校园,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当前,在“互联网 +”时代,高校学生依赖网络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通过网络工具分享、传播、完成各种信息。但网络上的信息真伪难辨,可能就存在着虚假、有害的信息,所以网络给高校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危害。这可能不仅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会直接或间接地诱导部分学生走上违法乱纪或者是犯罪的道路。

2.4 地方高校学生自身的因素

事物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地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外因,而学生本身则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内因。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自由,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要求不高,重视专业课的学习,类似思政基础课这样的公修课的学习则是不受重视,对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具有一定影响。

3 培养地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实效性途径

3.1 丰富教育载体,营造法治校园环境

丰富多样的载体是增强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的作用。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工具,规范学校的管理活动,营造法治校园环境。拓展法治理念教育渠道,地方高校首先要规范管理体系,创建公平正义的校园“法治执行”环境。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活动。例如诚邀法律工作者做演讲或座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学生文体活动等。再次,要加大投入宣传法治理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类法治节目等。

3.2 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政基础课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地方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最主要的课程渠道之一。为了实现提高思政基础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就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丰富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灌输式的授课方法,采取理论精讲、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思政基础款的教学效果。

3.3 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净化外部环境

外因影响内因。作为法制教育的大环境,社会和家庭是地方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和谐的家庭氛围,就要求孩子的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从而营造良好的法治意识培养教育的家庭环境。其次,要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各类媒体平台要遵守最低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基本准则,传播社会主义法治能量;要净化网络环境,要规范网络行为制度体系,国家机关要做到依法、公正,发挥法律的时效性,弘扬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地方高校学生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不断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2012.12

[2]《天津社会科学》,1992(6)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11

[4]姜志远,周玉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9.

[5]王静.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09,(2):45,46.

[6]林国平.“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之研究——基于期望理论视野[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5):555.

[7]王升臻,张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理论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4,(5):138-140.

[8]程小白,汪立夏,曹晋.当代大学生罪错行为典型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9]韩世强.试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高校学生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