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长问题”到“教育方法”

2018-05-14方海东

新班主任 2018年3期
关键词:载体规则标准

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班主任。

曾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第一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出版专著《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守候阳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方海东

我们总是在向班主任提出,遇到问题时,不要只问“怎么办”,要学会问“为什么”,要学会分析原因,寻找方法。但是,一些班主任分析了“为什么”之后,却还是不明白该“怎么办”,进而生成了更大的困惑。

从“为什么”到“怎么办”,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过程。思考“为什么”,分析出原因后,还要对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个“处理”就是解决“怎么办”的过程。

第一步,定问题,立足基点

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以“问题链”形式存在的。普通解决问题的办法之所以总与问题“貌合神离”,是因为我们未能将“大问题”有效地剥离成“小问题”。所以,第一步就是确定问题,立足基点。

例如,在工作中遇到班级无秩序的状态时,很多班主任都选择用制订班规的方式来营造有序的环境。但现实往往是,即使班主任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却仍未能改变秩序混乱的状况。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原因是什么呢?从问题到方法之间缺失了什么,才导致教育没有效果呢?

定问题,立足基点,就是我们需要定位“问题链”中的关键问题。上述案例中,班级无秩序主要表现有:跑步比较混乱、学习没有顺序、课间教室混乱等。这些问题是有共性的,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如此看来,只要学生具备了规则意识,这些不良现象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知道了解决的问题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可是,学生为什么会缺乏规则意识呢?这就是问题解决的基点。

第二步,破命题,分析原因

问题定位后,我们要明白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所有问题的形成,都是诸多原因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家庭、社会、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可能是生成问题的推手。如果不明白何为关键原因,就无法破解命题。

一般说来,破解命题有两个步骤:一是呈现所有原因,以“演绎”的方式全面分析问题;二是寻找关键原因,以“归纳”的方式界定核心原因。

我们首先要分析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没有标准、注意力不集中、身边环境影响、规则概念不清等。这是从经历、社会、家庭等不同角度分析得来的,是基于问题本身的分析,属于“演绎”。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对于规则的认识,可大致归纳为:一个初中生的规则意识淡薄,主要是因为对于规则认识不清晰以及身边环境的规则缺失,这是“归纳”。

我们以演绎的方式确定了可能影响学生规则意识的原因,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我们是否抓住了原因中的关键原因。因此,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事情特征,就能找出关键原因。

第三步,立专题,定位品质

解决成长问题是为了教育,但教育不仅仅是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更多时候,教育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方向,定位自己的人生。

解决成长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破解”,更是一种“引领”。我们要通过建立成长专题的形式,界定成长品质,引领学生成长。

在实践中,面对问题,不仅仅是面对问题带来的“破坏性”,更是要从问题中寻找到成长的“建设点”,这才是从“问题”寻找“方法”的关键。

建立规则标准,创设规则环境,这是规则意识培养的核心步骤。规则标准和规则环境是成长的品质要求。我们在破解命题之后,归纳原因,确定关键点。

从“原因”到“品质”,需注意三个“是非”。第一,是系统而非断点。在品质界定的时候,要明确教育影响学生成长的不是某一个点,而是一个系统。人的成长是一个系统,要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才是获取成长品质的关键。所以,我们确定了不同层次的规则标准和规则环境。第二,是正向而非负向。我们确定品质是为了改正问题,从正向的角度去明确我们该要实践的内容。所以,我们建立了规则的标准,创设规则的情境,引导学生达到标准。第三,是建设而非管理。解决问题时,以建设作为主要方式。要孩子们建设自己的品质,就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在遇到成长问题的时候,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所以,定位方向的成长方式,比纠正错误的成长方式更有动力,更具积极作用。

第四步,寻载体,确定方法

从分析到实践,从问题到方法,是需要载体的。载体就是方法的表现形式。品质确定后,根据品质形成的特点,确定载体,寻找解决办法。普通载体一般有两种形式,分别是身边的事例和有趣的活动。这二者都是关心学生感受的载体,身边的事例容易回到成长现场,有趣的活动更容易吸引学生。

“规则”的品质培养,就是要懂得“规则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规则”“如何实践规则”。

“规则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让学生尝试确定教室里课桌椅排列的标准,实践后学生认为只有根据教室地面线条走向的桌椅排列才是最合理的。地面的线条,其实就是“标准”,遵循这样的“标准”,就会懂得“规则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何运用规则”,我们将“规则标准”在班级建设中使用,体现规则的作用。例如,我们引导学生对班级里的“愿望瓶”“水杯”等进行排列,用一定的“标准”作为它们的排列要求,这个过程就是规则的运用。

“如何实践规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创造。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规则,这个过程是“规则”品质培养的核心载体。创立规则,就是创设规则环境。我们创设班级生活的“一日流程”,明确班级日常生活的规则,推动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我们创设了班级的“五级错误表”,明确了惩罚的规则等。这些由我们自己建立的规则,代表了真正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也是我们通过教育载体达成教育效果,完成從“问题”到“方法”的寻找过程。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载体规则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永远幸福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党员标准是什么?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