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的历史分析

2018-05-14张懿

山西农经 2018年8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贵州

张懿

摘 要:分析历史典籍可以发现,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涵盖发生频率、季节分布、地域差异、地质特点等几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准确把握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水旱灾害的变迁,从而为当前我国的农业开发提供借鉴启示,意义重大。

关键词: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历史分析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10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X43 文献标志码:A

1 从频率角度看明清时期贵州的水旱灾害状况

在明清时期的数百年时间里,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有着较大的变动,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季节发生的次数多寡不一。

1.1 总体概况分析

相关历史记录表明,就水灾而言,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共发生水灾400余次,平均来看,基本上是每年出现1次。细分的话,明代贵州地区共发生水灾100余次,平均每两年出现1次。清代贵州地区共发生水灾300次左右,平均每年出现1次,远远高于明代时期。与水灾发生频率相近,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共发生旱灾400次左右,平均每年出现1次。具体而言,明代时期共发生接近100次,也是平均每两年出现1次。清代时期共发生300次,平均每年出现1次,发生频率为明代的2倍左右。分析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有着明显的特点:第一,清代时期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明代时期;第二,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水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旱灾,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水灾发生次数较多,但每次发生波及的面积较小,危害较小;旱灾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但每次发生波及的面积相对较大,危害也较大;第三,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大,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活动强度也在逐渐增强,其对当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进而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1.2 高低频率的季节分析

在明清时期每年的不同季节里,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有着明显的特征,相关历史数据主要体现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贵州卷》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旱灾害随季节变化而变动的特点。其中数据表明,就明清时代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而言,夏季发生旱灾150次左右,发生水灾260余次,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其它季节。春季是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的另一季节,在冬季和秋季却较少出现。除此之外,在季节分布特点上,明清时期贵州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就水灾而言,在夏季,贵州南部、东南部地区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在春季,贵州铜仁、遵义两个地方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就旱灾而言,在夏季,贵州东部地区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特别是每年的6月和7月表现最为明显,在春季,贵州西部地区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科学地分析,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水旱灾害之所以表现出明顯的季节性特点,与其所处的地理纬度有关,与其所拥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关。

1.3 高低频率的历史时期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明清时期整个历史进程中,贵州地区水旱灾害有三个时期发生频率明显较低,有两个时期发生频率明显较高。前者分别是1440年~1560年左右、1700~1720 年左右以及1750~1760 年;后者分别是1640年~1670年左右、1810年~1900年左右。客观地说,上述5个时期和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间歇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具有科学性、可信性。

2 从地质角度看明清时期贵州的水旱灾害状况

2.1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地质特点

众所周知,贵州大部分面积属于喀斯特山区,其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特殊,对雨水非常敏感。其原因在于:第一,喀斯特山区有很多露出地面的碳酸岩,长期接触雨水,容易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溶解岩石,造成土质疏松;第二,喀斯特山区有很多岩溶洼地和盆地,但地下暗河并不是很多,不利于雨水排出;第三,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厚度较小,蓄水能力较差。

2.2 贵州喀斯特山区地质特点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地质特点,对明清时期贵州的水旱灾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喀斯特山区的地质特点决定了其地表排水、泄洪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暴雨季节,极易发生洪涝灾害。与此同时,喀斯特山区土层较薄,如果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必将导致水灾的波及范围扩大,造成更多的损失;二是喀斯特山区的地质特点决定了其地表渗漏严重,蓄水能力差,在夏季干旱时期很难留存宝贵的水资源,从而引起旱灾的发生。从中不难看出,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其特殊的喀斯特山区地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形成一种“地质-水灾-旱灾”交互影响的复杂联系。在明清时期,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贵州地区的喀斯特山区面积有所扩大,与此相伴随,当地的河流数量和密度逐步减小,导致了整个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高。对此,不少历史典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在乾隆三十六年,贵州地区出现连续不断的暴雨,很快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道光二十二年,类似的恶劣天气再次发生,同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上述观点,目前我国学术界也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印证了史书的记载。

3 从地域角度看明清时期贵州的水旱灾害状况

贵州省面积较大,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因此,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具体阐述如下。

3.1 在旱灾方面

数据表明,在旱灾方面,明清时期贵州经常发生的地方有贵阳地区、遵义地区、桐梓地区、仁怀地区等等,主要集中在贵州南部和东南部。这些地区经常性地出现干旱天气,在同一年份内也是频繁出现干旱天气,历史上多次造成饥荒问题的出现。这一状况取决于当时的人力开发程度、气候环境情况、河流分布密度等,有着明显的历史印记。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贵州地区旱灾多发的地域并没有太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稳定性。

3.2 在水灾方面

数据表明,在水灾方面,明清时期贵州经常发生的地方有桐梓地区、铜仁地区、贵阳地区等,主要集中在贵州东部和北部,原因在于当地有着较多的河流沟渠。从中可以发现,贵州地区旱灾多发地区和水灾多发地区有许多重叠,二者有着“共进攻退”、“前后交替”的自然联系。在上述地区,“先旱后涝”、“先涝后旱”的现象经常发生,对当时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与旱灾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贵州地区水灾多发的地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了稳定性。

3.3 水旱灾害的迁移

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在地域维度上还有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迁移现象。所谓水旱灾害的迁移,即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此地区发生的水旱灾害,在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慢慢迁移至彼地区或者是更远的地区,进而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究其原因,迁移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地质地形、气候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当时人们对农业的开发状况影响,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

结束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指明方向。从历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状况,可以发现,它对当时当地的水利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当时当地的农业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当前提高各地的农业开发水平,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当地的地质和气候环境状况,需要我们广泛兴建水利设施,最大程度上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农业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奇岩.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征[J].中国农史,2009年第04期.

[2]许南海,张勇.明清贵州水利的时空分布与区域特征[J].学理论,2017年第08期.

[3]何术林.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J].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