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2018-05-14汪海洋
汪海洋
摘 要: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许多的新的困难与挑战。以安徽金寨县为例,探讨新常态下县域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能对金寨乃至其他地区扶贫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实困境;实现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9-003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金寨县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革命老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军战士。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方针,但金寨县这个涌现了大批革命烈士的红色土地,却在经济发展上遇到了巨大的阻碍。由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和物资匮乏,改革开放多年后金寨县依然处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地位。金寨县因为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3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人均GDP、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和15%、安徽省全省的40%和20%。在历史上金寨县为国家先后贡献出了59位开国将军,10万儿女投身革命,它富裕的红色历史和如今的贫困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寨县全县有71个贫困村落,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达到了13.0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2.8%。
针对以上情况,金寨县的扶贫工作便成为金寨县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往金寨县考察扶贫工作,对金寨县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时间各项政策、各路资金都汇聚向这个身处大别山深处的严重贫困县。
精准扶贫,一般而言是针对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是一种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需要帮扶的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习近平主席2013年的湖南湘西考察途中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政策便由此发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一部分人率先富裕了起来,但仍然有一部分地区因各种自然、人文及政策因素处于贫困水平,为了完成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扶贫政策应运而生。虽然粗放扶贫的成就是辉煌的,但在这种扶贫模式下存在着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针对性弱、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性不准确等种种问题。在30年的粗放扶贫下,一般的贫困居民都通过各类扶贫政策脱离了贫困,但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剩下的贫困户已经无法适用于粗放的扶贫方式,正如习主席指出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脱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金寨县的精准扶贫工作的早几年一直稳步进行着,脱贫率逐年提升。但由于金寨县贫困时间久、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所以若想实现党和国家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金寨县的脱贫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自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考察后,各类政策资源倾斜,全县各事业单位公务员被安排扶贫工作并分配到人、资金定向发放、银行专项贷款、招商引资等各类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方式被陆续使用。整体扶贫工作精准度大大提高,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分配。为迎接挑战,精准扶贫工作在近几年开始了全县提速[1]。
2 研究意义
近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经济发展,或者社会进步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对精准扶贫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精准扶贫在经济新常态下也有巨大的意义。扶贫工作最显著的2个功效分别是经济功效和社会功效,而新常态下的经济和社会都处在一个新阶段,所以在我国新常态背景下,精准扶贫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经济意义方面、在市场经济中,讲究的是优胜劣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发展空间小、发展机遇少,常常使贫困边远地区与国家整个经济新常态严重脱节,而以往的扶贫模式简单粗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一旦扶贫工作结束,则又会出现大面积返贫现象。而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可以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地方特性,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扶貧策略。大多贫困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是有丰富的林业、矿产、旅游资源等,特别在旅游资源方面,大多数贫困地区虽然人口稀少,但是风景秀丽、土特产丰富、民俗风格迥异,精准扶贫工作可以帮助当地发展自己的特色脱贫模式,在适应新常态背景下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2)社会意义方面。新常态下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贫困地区的人们对外界的渴望和自身条件无法满足其对外面社会的探索之间产生矛盾,贫困人口可能放弃自己家里的工作而前往经济发展好的大城市工作,但社会是残酷的,贫困地区出来的人们往往在各个方面都无法同城市人竞争,这样就会导致贫困地区愈发贫困。但精准扶贫的工作可以使贫困地区发现并利用自身所在地区的优势,运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去适应,完成脱贫工作,奔向小康生活[2]。
3 金寨县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近年,金寨县一直着力注重精准扶贫工作,制定了各类扶贫政策措施。摒弃以往的粗放型扶贫方式,按照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因户制宜、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求新求变求发展,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路子,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和省第三方监测评估,全年脱贫4 729户18 288人,实现了脱贫攻坚首战首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现实难题:首先,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对贫困户进行精准界定,因为金寨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贫困人口基数大,但随着近年扶贫工作的开展,使部分人群脱贫,这种情况使得脱贫者与贫困者难以界定,导致“该进的没进来,该出去的没出去,不该进的进来了,不该出的出去了”。同时,由于政府计划采用就业驱动脱贫的政策,按照“乡村摸底贫困劳动力、人社部门牵线搭桥、园区提供就业岗位、职业学校开展就业培训”的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但这种脱贫政策下仍然有一部分老年贫困户没有劳动能力,从而无法脱贫的现象。此外,在精准扶贫过程里,当地政府采取创新推动脱贫方式,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引导贫困户“入股分红”,贫困户可前往当地银行实行无息贷款,2~3 年后获得纯收入。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贫困户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但容易使人产生依赖心理,加大日后脱贫难度[3]。
总体来说,金寨县精准扶贫工作情況进展很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存在部分贫困户无法精准定位情况,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但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实施的各类政策有时无法精准定位到最需要的贫困户身上,浪费扶贫资源,扶贫效果无法体现。
第二,现在使用的扶贫政策只注重短期脱贫,采用各类简单粗暴的方法强行增加贫困户收入,使贫困户在物质上脱贫,但并没有在思想上脱贫,虽然短期成效很好,脱贫率年年提升,但容易使贫困户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其心安理得地成为贫困户,不想自力更生主动脱贫。
4 金寨县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我国是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基数大,想要消除贫困困难重重,针对金寨县的精准扶贫问题,只有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才能完成2020年的全面小康的任务。
第一,对于金寨县扶贫而言,亟需解决的一点就是贫困户的界定问题。金寨县贫困已久,而且深处大别山区,山脉众多,贫困人数多且分散,相互之间联系不强。在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统计时,统计部门往往面临巨大的阻力,而且部分贫困户物质上脱贫,但思想上没有脱贫,在对这类贫困户的界定上也存在困难。针对这一点,可以建立完善的精准识别体系,以合理、合法的条例划清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界限。可以充分发动各级公职人员作用,每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安排到人,真正做到精准到户,不放过任何一个贫困死角[4]。
第二,为了使得精准扶贫更加有效,使革命老区绽放出新的活力,创新扶贫模式是必不可少的。近年,金寨县修建了众多光伏发电站助力脱贫,效果显著,现在仍然可以在创新力推动脱贫方面下功夫,例如创出金寨自己的产业品牌。由于金寨县内山区众多,茶叶、板栗、毛竹、中药材、黑毛猪等特色产品产量多、质量好,在助力精准扶贫道路上,可以尝试打造金寨县特色产品品牌,使山区的农民们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第三,为使得精准扶贫成效更好,应该加强管理。一方面,加强对贫困户管理,实时跟进各个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时为贫困户解决困难,提供合适的脱贫之路;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脱贫部门的管理,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脚踏实地,不敷衍了事,发挥好精准扶贫的政策优势,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
第四,发展当地旅游景点优势。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推行农家小院“1+N”扶贫模式,推动旅游企业、农家小院等乡村旅游主体与贫困户“捆绑”;通过旅游经营主体带动就业、购买农产品等办法,让贫困户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使得贫困户可以借助县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孟范范,金泽虎.内地跨境电商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基于金寨数据的实证[J].铜陵学院学报,2017,16(2):50-55.
[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37(7):12-21.
[3]卢善军,朱立森.打造精准扶贫的“金寨样本”[J].中国农村金融,2016(10):76-77.
[4]杨效忠,张捷,叶舒娟.基于社会网络的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及转化[J].地理科学,2010,30(6):82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