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动态调整机制探析

2018-05-14靳永明

山西农经 2018年19期

靳永明

摘 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之一,实践中,须在国家的识别标准下,依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实现扶贫对象的动态调整。为了使扶贫对象能够精准脱贫,需要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和能力缺失类型,进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关键词: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动态调整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9-0020-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精准扶贫”实施5年有余,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 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3.1%。截至2017年10月底,审计出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万人,整改扶贫资金32.68亿元。

1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意义

实践表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程度,对贫困原因和能力缺失的关注较少,导致了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益不高。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出现了“该扶贫的没有扶贫,不该扶贫的却享受扶贫资源”的情况,出现了扶贫资源浪费的现象,降低了扶贫效率。加之我国的扶贫档案资料是基于抽样调查方法建立的,难免发生贫困指标分配与真实贫困情况有出入的情况。这就要求对扶贫对象实现动态化、常态化管理,时刻调整和完善扶贫对象的档案资料,加强扶贫对象的进出机制,而动态化、常态化管理又会加重基层扶贫的工作强度,这就给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带来了挑战[1]。

2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实践路径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旨在识别和认定出真正的贫困对象,依据“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提高有限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益,确保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分析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在具体实践中的困境,提出了以下精准识别和认定扶贫对象的实践路径。

2.1 科学设计扶贫对象识别程序,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性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一项精细而又浩大的工程,不仅要明确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程序,还要依据乡村场域特点确定扶贫对象的识别标准。第一,贫困户自主申请。建立基层村干部帮扶责任制,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都能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第二,入户调查。建立多方参与的村级民主调查小组,主要对申请贫困户进行详尽调查,调查贫困程度、贫困原因、能力缺失类型和脱贫意愿、期望的脱贫措施。第三,确定扶贫对象名单。构建政府、社会力量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评议小组,完成扶贫对象的确定。第四,公示审批。村内公示时期,基层村干部务必将公示结果通知到每位村民,确保结果无异议[2]。

2.2 建立完善的扶贫对象档案动态调整机制

扶贫档案不仅包括扶贫对象的基本情况,还要涉及扶贫对象的贫困程度、能力缺失类型、贫困原因和脱贫措施等各方面的信息。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扶贫对象的档案信息在不断发生变化,要及时更新。树立脱贫典型案例,提高扶贫对象的参与度,转变扶贫对象的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对脱贫意愿不强和不愿脱贫的扶贫对象,应重视扶贫对象的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自力更生、勤劳奔小康的思想。

2.3 建立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奖惩和监督问责追究机制

要想将扶贫对象精准地识别出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是降低非贫困人口的申请意愿。非贫困人口之所以愿意隐瞒情况成为扶贫对象,主要是因为被评为扶贫对象就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扶贫资源,当被发现时,只需清退,而无其他惩罚措施。为了降低非贫困人口的申请意愿,必须加大其惩罚力度,不仅要退还已享受的扶贫资源,还要承担给扶贫工作带来的损失。二是加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全过程的监督。在精準识别过程中可通过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两方面来监督各相关责任部门,不仅要完善问责追究制度来实现有效的行政监督,也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机制。对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有突出贡献的责任主体和个人,在评优评先上给予优先考虑,对落实不力、存在作风问题的责任主体和个人要追究相应责任。

3 结束语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决定精准扶贫的成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实践出发,基于农村场域、动态调整扶贫档案和奖惩监督3个维度来分析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现实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翔.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探究[J].教育探索,2016(12):94-96.

[2]汪磊,伍国勇.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7(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