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8-05-14李鹏霞
李鹏霞
[摘要]纵观近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及其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转变历程,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力量的塑造和影响。在这种复杂的力量较量中较为明显的两种力量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它自身内部生成的,它以人民群众为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是农村外部的国家政权的渗透和改造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是主要的行动者。因此,分析农村的发展必须基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即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不仅表现为决策层的思想解放,大幅度提高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而且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基础不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调整任务艰巨、人口转移在城市的难题尚未解决成为阻礙发展的屏障。因此,准确把握农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新时代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的改革发展;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在较长的历史时间里,绝大多数人对农村及农民的认识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对小农经济的评述,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异常脆弱,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农民安于现状,听命于天。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的发展,家庭经营的模式非但没有成为“历史的弃儿”,而且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明确了家庭经营体制的长期不改变。尤其,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农村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导向也越趋明朗。
1 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前景
在长期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农村的发展也在改革的激流中勇往直前,在整个开放的、自由的、流动的、分工明显的社会化工业体系中,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衰败,尽管如此,仍未改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昌盛、农民的幸福安康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因此,农村的发展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农村的改革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农村自身的发展成为制约社会快速进步的瓶颈,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难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中。国家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状况,对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大政方针上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虽然简单朴素,但是每一言一句又都深深的嵌入百姓的心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生动凝炼的语句,都表现了习总书记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对农业农村发展进步的殷切之情。
就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历史状况而言,国家对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亦如国家所强调:中国人民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及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都要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科技惠农。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与国内环境,国家依旧没有放松对农村的扶持,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农村的复兴关系整个民族的复兴之路,聚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制“三农”发展新蓝图。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农村地区瞄准新目标,培育新动力,补齐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实现农村致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带领全国农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 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中国的改革是最先从农村起步的,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发展阶段、什么样的发展层次都不能忽视农村的发展,农村不仅是数万万中国人民的栖息之地,同时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保障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建设也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在农村改造过程中形塑能力和作用机制不断的突显出来,农村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期。
2.1 国家支农能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农业农村发展,这表明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1.1 大力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15部委部署开展2018年“三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文艺送下乡,欢乐进农家,补齐“精神短板”。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下乡,致力于打造文明乡村,提升农村的整体精神风貌;坚持科技下乡,致力于实现科技惠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卫生下乡,致力于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养农村人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2.1.2 盘活农村资源,助乡村振兴。广大农村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农村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科学技术滞后、交通不畅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今年国家倡导盘活沉睡资源,助乡村振兴,不断引进科学技术,实现科技与农村发展的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村的资源,发展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不仅在GDP上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且是在文化等精神领域各方面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1.3 健康扶贫,拔“穷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农村真正的致富,成为当今的重要目标。国家不断的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保障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重点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抓好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护,切实保障农村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实现农村的健康扶贫。
2.2 决策层思想解放为深化农村改革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由过去的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作用改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表明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也鼓励决策者向土地要素改革的深水区进军,打破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陈旧思想,充分探索农民土地产权的多种实现形式,决策层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不断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为农村的改革开辟了更为广大的空间,大体上而言,促进农村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2.3 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在农村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滞留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逐渐进行转移。城市经济快速地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承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发展的新机遇不仅仅在于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超越自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诸多条件束缚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4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提升空间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一直以来,农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经营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小,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改造,农民生活的改善,国家对“三农”任务进行全新的部署,农业发展的后势比较充足,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提升空间大。同时,对于农业的发展,国家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农村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新时代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较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农村的发展迎来大好机遇,前景一切光明。农村的发展逐步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迎来了农村发展的新气象。
3 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挑战
新时代农村农业的发展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不断革新,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旧局面。随之而来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人民生过水平的极大提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们迎来农村发展的机遇期,但是农村发展的挑战也不断凸显。
3.1 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农村的发展,最根本的在于超越外力的支持,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获取发展的空间,争取利益的扩大化。然而,农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农村自我发展、净化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山区占较大的面积,平原面积小,同时,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差,限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交通条件滞后,资源难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走进来的企业难以及时有效的利用,在带动地方就业、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不能极大的发挥出来,不仅如此,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未能形成健康、有效、绿色的产业链。农村凭借自身的资源条件优势发展的同时,与之同时发生的附加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根本在于自身发展、调节能力弱。
3.2 农村基础工作不完善
农村发展不足很大原因在于“三治”難以有效结合,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尚未完善。一个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农村的演变未能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在市场经济魔力的召唤下,农村也片面发展地方的经济,忽视对农村基础工作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保持平衡,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各种综合性的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农村法治意识和德治意识相对薄弱,“父母官”情节和“官本位”失灵,严重的体现出了“人情至上”,凭借关系和金钱建立的利益链在农村广泛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法治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以德治理社会遥不可及,建立公平、公正的农村治理体系也是目前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3.3 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调整任务艰巨
我国加快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农业现代化一直是现代化的短板,加快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有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技术的路线调整。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农业发展处于“瓶颈”状态。不少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农田用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旧靠天吃饭,人畜饮水比较困难,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活动方式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普及力度还很小,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但农村自然条件依然受到整个生态环境的限制,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农业机械化难以实现。
3.4 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难题尚未解决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加快了城乡之间的互动性、流动性,在传统的旧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农民的的封建思想、宗族观念以及迷信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小农意识浓厚,难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乡交流频繁,但是农村转移人口定居城市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从大的背景来说,部分农民固守旧的价值观念,与城市的开放性格格不入,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和价值观使农民处于双重压力的矛盾中,这就使广大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中扮演着“边缘人”的角色,农村转移人口的情感及价值观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重塑;另一方面,农民转移城市,住房、社会福利保障、尤其是子女教育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民的问题,影响农村人口转移,制约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不同群体在不同地域的价值的创造。
改革开放40年了,整个国家摆脱了贫穷的现状,国富和民强指日可待,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建立在农村发展薄弱的基础上,只有农村富裕,农民幸福,才能真正奔赴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继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党和国家迫切解决的重要任务,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我国的复兴不能建立在农业基础薄弱、大而不强的地基上,不能建立在农村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洼地里,不能建立在农民贫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鸿沟里。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只有实现农村的兴旺发达,才能全面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陈瑛.改造和提升小农伦理——再读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J].伦理学研究,2006(02):1-5.
[2] 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中国社会科学,2010(01):103-118+223
[3] 徐勇.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3(08):102-123+206-207.
[4] 冯蕾,周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启示[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02):115-125.
[5] 范静静. 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改造理论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3.
[6] 余桂芳.小农经济特征观点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29-34.
[7] 曾业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2):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