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018-05-14王玉洁

新班主任 2018年3期
关键词:身体力行身教小雨

王玉洁

作为成人,我们时常会困惑:面对孩子,为什么道理讲了一堆,规矩立了不少,奖也奖了,罚也罚了,还是无法彻底改变孩子的某些态度和行为?为什么孩子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一些行为,哪怕他知道这是不对的?到底是孩子真的“天生如此”“本性難移”,还是我们不会教,或者是教不好?

要改变他们,除非先改变我们对待他们的方法。我们要将关心点从成绩转到孩子的感受与内心需求,只有这样,平等和尊重才有可能发生。

以同理心与学生沟通

庄子曾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就是告诉我们,不仅需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指暂时放下听话者的想法、感受、体会,去听一听对方所表达的,在未深入明白对方所说的一切以前,暂缓做任何判断、贴标签、辩解或下结论。

多数人只有在他们觉得被理解与接纳的时候,情绪才有可能放松,理性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时,我们不妨先暂时停止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任何未经求证的判断,先去听一听孩子们的看法与感受,探索一下事情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被尊重。当我们全然地用同理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后,我们的建议、要求或方法才会有效。

有一次上课,学生小雨突然哭起来跟我说,同桌小浩把她的书撕破了,这时小浩也急忙说是小雨先动手撕他的书。

我看两人之间的纠纷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为了不耽误课堂教学,我就对他们说:“现在大家都要上课,但是我答应你们,下课后一定帮你们处理,可以吗?”两人都点点头。

我见小雨还在哭,似乎还有点情绪,便又对小雨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舒服,你可以有情绪,这是被允许的,所以如果实在忍不住,你可以继续哭。但是为了不影响大家上课,你尽量不哭出声来,可以吗?等你情绪平复些了,就继续上课,好吗?”小雨点头答应。

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没有再关注他们,小雨也马上调整好状态,继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了。

课后处理这个纠纷时,我不仅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还问了两个孩子当时的感受,并帮他们表达出更确切的感受。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的情绪被看到,只有被看到、被听到的情绪才能真正被释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听到对方的感受,在清楚地接收到对方的感受后,他们才能更了解和理解对方,才不会产生对抗的情绪,从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

在两个孩子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发现他们从最初停留在表面的生气,慢慢深入到愤怒之下更深层次的难过和伤心。当他们的感受被表达出来以后,情绪渐渐平静了,理智也逐渐回归,便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并主动道歉了。

这场纠纷被成功地解决了,但处理的过程并不是特别直接和顺利。如果在处理纠纷时,能更直接地让两个孩子互相表达感受,而不是由教师在中间转述和复述,也许这件事会处理得更有效率,效果会更好。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孩子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大人的任何行为,都会起示范的作用。在学校里,教师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我们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真实的自我表达、努力的自我实践来给予孩子榜样的力量。

有一次在讲授“ball”这个英语单词时,我想起教室后面正好有个足球可以拿来当道具,于是就对坐在后排的学生说:“请后面的同学帮我递一下球。”

学生都非常热心和积极,有几个学生都跑过去抢着帮我拿球。在他们争抢的过程中,球砸到了女生小然的桌子,把她的书砸破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刚开始我有点生气,很想批评学生,但我马上意识到,由于我最开始并没有指明请谁帮我拿球,结果导致这件事的发生,我是有责任的。

于是,我先向小然道歉,其他学生也在我的鼓励下走到小然跟前向她道歉。

接下来,我在班上重申了课堂规则和安全意识,此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身教与言教的分离就是一种“欺骗”,大人的“以身作则”“真心交流”则是解除孩子们痛苦与愤怒的妙方。因此,我先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歉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们会有样学样;另一方面,如果他们的老师都不能身体力行,而只会在言语上教育他们,那么即使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他们的内心也是充满愤怒和沮丧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老师没有言行一致。

让学生自己学会表达和沟通

有一次课间,小铭跑到办公室来告诉我,他并没有招惹同学小盛,而小盛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打了他一下。

我问他:“你觉得你被他无缘无故打了一下,你是什么感受?”

他说:“很疼。”

我又问:“嗯,你很疼,心里一定也不舒服吧?”他点点头。

我想,他一定是觉得特别委屈了,才会特意跑来办公室找我诉苦。于是,我让他把小盛也叫过来。

小盛来了之后,我并没有询问小盛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两个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事情不到一分钟就解决了,两个小朋友也都不难过了。

试想,如果是由我去询问小盛发生了什么,哪怕语气再温和,小盛会不会也有被质问的委屈感?如果我告诉小盛,他把小铭打疼了,告诉他下次不能用这种方式,并让他给小铭道歉,那么即使他道歉了,会不会也不那么心甘情愿?同样,面对不够真心的道歉,小铭也许不会全然地真正地接受。相反,我只是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两个孩子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因此他们很开放地面对了问题。当他们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时,一定也更加自信了。

在成人的眼中,孩子们属于“弱势群体”,没有经济能力,认知能力也比较弱,都想要帮助他们,结果却剥夺了他们尝试的机会。自我无法独立,成就感就会仰赖外界的“施舍”,自我价值与认同就会模糊与混乱,一旦面对挫折,就会焦虑与担心。

因此,在处理纠纷时,与其去帮助孩子解决,不如引导他们自己去合理沟通。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清楚、明确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与需要,以便让别人了解他;同时,他也必须听一听对方的感受、想法与需要,也就是对方的回馈,让对方澄清一下自己的观点。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情绪,他们才有可能把握它、控制它;了解他人的感受,他们才能够深入地理解他人。如此,才能避免误会或猜测,孩子之间才会相互信任。

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善良,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智慧得多。当他们“执着不愿听从教诲”时,只是因为他们心里有创伤,伤口没有被看到而已。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身体力行身教小雨
高校芭蕾基训教学中“言传”与“身教”重要性探讨
身体力行
卧薪尝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鼓作气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爱的教育”
人人都来弯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