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理研究

2018-05-14肖忠祥杜永峰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肖忠祥 杜永峰

[摘 要]教学研究型大学重在以教育教学过程的问题导向促使教学与科研两相宜,以学科内容体系建设的“术语革命”倒逼教学手段革新;以教材内容体系建设的“鲜活实例”驱动教学内容创新;以主客体普遍参与的“师生互动体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以教科研一体化成果的“有益补充”实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究新时期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深层交互关系,梳理科研促进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可循途径,设计有效方案,能够从制度层面破解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瓶颈,从而培育高素质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8-003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8.007

以科研促进教学、培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任务是组织好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以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综合质量评价为依据,做好教学研究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弥补短板,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树立科研意识,清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壁垒,促进教科研一体化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全员育人模式,培育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办出特色、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快构建以科研促进教学高效运行的政策体系,使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活动科研化,是高校彰显学科特色,健全学科体系,把握学科方向,用现代教育理念建设新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创设以科研促教学的协同育人环境

(一)以问题导向促进教学与科研两相宜

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致力于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本科教育资源,抓住教学科研的关键环节,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促进科研成果优化为教材内容、科研方法更新为教学手段、科研条件转化为教学保障、科研设计拓展至教学实验,进一步“加强研究型教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编制”[1],从而逐步形成科研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服务于本科教学的新格局。

做学问,既有学又有问,还要边学边问几个为什么。因为教学过程产生实际问题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而这一过程一般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去翻阅资料、查找文献。搜集、分析、综述、整理和提炼本身就是对教学问题进行创造性钻研的科学研究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有可能很快成长为教学和科研能手,甚至成长为新生代领军人物。

(二)以学科建设的“术语革命”倒逼教学手段创新

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意义重大。科研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会产生教学问题,而教学问题又往往催促热情洋溢、富有张力、渴望求知的师生去探讨和钻研问题的症结。特定学科的术语创新一定是少数教学、科研能手所能把持和掌握的,他们将引领学科内容体系的创新发展方向。因此,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精英分子的交流互动是十分必要的。尊重权威但不固步自封,勇于创新并敢于打破权威,尝试以多种研究手段丰富学科内容体系,以“术语革命”对教学手段和教材内容进行体系性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以教材建设的鲜活实例驱动教学创新

传统灌输式的课堂在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然常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强意识形态性学科的教学,千篇一律的各类教材、课件、案例题材、参考资料等铺天盖地,唾手可得,三尺讲台成为教师个人不得已而为之的独角戏舞台。因此,加强高校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已刻不容缓,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群体进行切入式、探究式、激发式的专题实例教学正恰逢其时。深入研究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兴趣特长、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在趋向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新教材內容体系。以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来、悟得到、听得清、辨得明的鲜活实例丰富教学内容;以师生交互式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助推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打破照本宣科式的理论灌输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四)以师生互动体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教学,还是理工科的实践教学,或者是技能培训性质的实训活动,均应在教学活动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任务是组织好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以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综合质量评价为依据做好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主导者、引导者,一切活动或工作都应该以满足学生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群体感知绩效评价为衡量标准,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师生关系,以师生互动体验升华教育教学效果。当前,人们往往只站在创新实用、追赶超越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重视基础性的教学研究活动。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重视基础性、原创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将始终无法实现超越。

(五)以教科研一体化成果创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通常情况下,对于年轻有为的教学科研双面能手而言,会很快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大环境中占领先机,在完成教学任务量、研究成果产出等方面拔得头筹,进而在职称评定、个人提升等方面崭露头角。因此,应适时“给予年轻的科研人员以充分的研究时间和学术自由”[2],促其成为教学研究骨干力量。诚然,对于从事过多年教学活动、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但少有科研课题的老教师来说,通过自身对教材内容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系统整理和凝练提升,也许会有所积淀。大多数负责任的老教师欲把自己“满满的一桶水”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弟子,或许会因为代沟、精力、方式、方法等缘故无法取得应有的佳绩,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目前实施的教学评估机制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弱化人才培养的现象突出”[3],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者理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多面手,在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教科研一体化方面下功夫,以科学、新颖、独到的前瞻性创新创造成果鼓舞人、激励人、影响人、教育人和塑造人。只有对教科研一体化成果进行有益的补充,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机制、体制的创新发展。

二、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政策体系的建设

(一)布局科学合理的教科研一体化体系

教学研究型大学兼具教学与科研两项重任,在制定科研政策时应多邀请一些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教授和青年骨干参与其中,充分考虑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不能就科研谈科研,要看到教科研一体化发展对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近期和长远作用,从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角度、从提升教学水平的高度、从师生个体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切身利益维护等方面权衡、考量科研政策实施细则。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激励先行、约束在后,加快布局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教科研一体化体系。

教学产生课题、科研产生成果、成果丰富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确立教科研一体化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不过“教学与科研真正有效地一体化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之事,更需要教育制度、环境与评价系统的大环境积极作为”[4]。高校应抓紧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过程,把师生互动体验式的科研训练环节及时纳入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之中,以科研成果的大量析出为教学活动及时做好有益补充,为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积极推广研究性教学,形成以教科研一体化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契合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的价值诉求。

科研工作作为高校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强的特有思维训练活动,不仅对教师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有益,而且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及培养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和学术水准的大学生、研究生,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全员育人式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教育无所不在。大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其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一般很难较为理想地展现于课堂教学的狭小一隅,需要聚集和调动尽可能多的优势教育资源,打造全员育人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之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在智能网络辅助下,人们仅凭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便能快速、便捷、高效、全面、系统地捕捉到每时每刻发生的时事热点,同时又可以较为轻松地对外传播各类信息,供他人在线浏览、查阅。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场所,使其教务处、学生处、实验室管理处、图书馆、科研处、工程训练中心等职能部门参与到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全员育人平台框架体系之中,意义重大。在当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组织机构设置中,教务处首当其冲地担负着系统化、科学化教学工作,而学生处往往兼具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实验室管理处担负着建设高水平实验平台的职能,科研处担负着创新实践性研究课题的立项、资助等职能。以上这些教学、非教学单位均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全员培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工作之中,为研究性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继续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互联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优势作用,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巧妙地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缺陷,将成为新时代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全员育人的培养体制、机制的必由之路。

(三)营造适度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

青年教师是高校中从事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保障。在高等教育办学时代化、大众化、普及化背景下,大班教学模式的理论灌输、消极懈怠、疲于应付的混乱现象已司空见惯,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新入职青年博士的教育教学态度和职业价值取向。加之过多的基础教学工作任务量一般均由其负担,在忍辱负重、艰难跋涉的教育教学情感挣扎中愈陷愈深,最后演变成群体性问题,这值得深刻反思和警醒。面对困难,教学研究型大学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政策措施,应该在尽可能多的为青年教师松绑、提高青年教师待遇方面做足功课。科研和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两翼,做到科研教学双优、双收已成为当前青年教师群体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一重要群体对于自身成长角色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合理规划是一所高校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下一步,能否以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强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契入点,积极探索和创设“适度宽松”的教学科研宜人环境,很有可能会是及时破解教学研究型大学二元对立师生关系问题的先手棋。

在适度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下,教学内容的更新、学术思想的传承是“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直接体现[5]。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项目(课题)教学得到充分施展,其所催生的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会使部分教师形成昂扬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充满干劲的精气神。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怀疑精神等,这些元素对成功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同状态下的教学科研精品成果展示活动会使教师身上的独特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群体,使学生终身受益。这实现了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的良性循环,改变了以往教学、科研单项流动的方式,消除了科研和教学“两张皮”的不良现象,从而较好地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四)设计精准化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因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差异,即使在科研经费充足的条件下,将科研与教学完美理想地结合起来,仅是少数教师能够做到的。鉴于此,教学科研型大学应结合自身办学宗旨、目标,针对有的教师擅长教学、有的教师擅长科研(二者重叠的部分是教师群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的客观现实,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可将教师划分为“主教学”“主教研”“主研究”三种类型,協同人事、科研、教务等部门,量身定制适合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要在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个人晋升等核心利益方面进行通盘考量,精心设计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人才发展特点的量化指标考评体系,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挫伤行家里手的积极性、不偏袒不当得利者。同时,我们还应抑制那些重科研、轻教学的投机行为,在制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时对教师个人基本教学工作量划出底线。教师“首先要有教书育人、忠诚教育事业的责任感”[6],而高校则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逐步提高从事基础教学工作教师的待遇,将以科研促教学的自发行为转变成约束行为,将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行为。在教学考核指标中融入研究成果指标,在科研成果指标中融入教学指标,使教学、科研不再是以往的二元对立关系。

(五)加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其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群体要结合本地区、本领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科学研究实践以丰富和完善教学活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抽离出能够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精髓要义,使貌似枯燥的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充满活力。因此,应进一步加快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双优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核心,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使教师实现从自发、自在、自觉到自为的转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应“力行使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处于平衡和融洽状态”[7],將传授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勇于创新创业融为一体,使科研促进教学成为可能。

(六)建立多元投入的教研一体化长效机制

绝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可通过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活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将前沿性的科学理论知识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诚然,“科研促进教学是通过科研活动改善、提高教学质量,克服和消除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的过程”[8],但多元投入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要指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项目,争取多创造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一下步提升或主导教学话语权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设立教研专项基金项目,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水平,制定相应的基金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吸纳社会赞助资金,科学规划教师的教学研究项目,以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形成互相协作、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创新氛围,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施林淼,刘贵松.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融合的方式、问题及对策——以清华大学等6所

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3):31-35.

[2]李永强,陆彦文,袁建民.德国教学科研体制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0):35-37.

[3]李永安.高校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机制探讨:产权经济学视角[J].黑龙江高教究,2016(10):5-9.

[4]付瑞红,何强.基于OBE理念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7(5):32-33.

[5]张晓红,黄振华.以科研之源拓教学之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24-25.

[6]余力.立足教学搞科研教学、科研相得益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6):72-76.

[7]王飞,王运来.“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大学教师科研与教学逻辑关系撷谈[J].中国大学教学,2016(5):15-18.

[8]李忠华,霍奕彤.关于地方高校科研促进教学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208.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