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课程作业现状调查与启示
2018-05-14李茂森季绮绮
李茂森 季绮绮
[摘 要]课程作业的布置、批改与管理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生对课程作业的价值认知、态度行为,教师布置作业的类型和方式、作业批改反馈与管理,以及影响作业质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课程作业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校课程作业改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转变传统的作业观念,深化作业的教育价值;二是改进学生学习的方式,加强作业的实践性;三是采用多元的批改与指导方式,注重作业的描述性反馈;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管理的动态交互性;五是明晰责任主体,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程作业管理制度。
[关键词]课程作业;作业改进;我国台湾地区
[中圖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7-009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17
一、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课程作业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学者对高校课程作业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经验总结,但缺少国外大学作业的经验分享和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作业的整体感知。为了解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课程作业的现状,我们利用在台湾宜兰大学做交换生学习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问卷星两种方式进行,共发放和回收问卷305份,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8787%。其中,男生和女生各占50%:大一学生78人(占291%)、大二学生63人(占235%)、大三学生67人(占250%)、大四学生60人(占224%)。调查结果运用SPSS 190进行描述统计。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责任心的发展成为大学作业的重要价值
在课程教学中,作业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完成课程作业对自身学习是否有帮助的认识方面,754%的学生认为完成课程作业对自身“有帮助”, 172%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22% 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可见,大多数学生充分肯定并认识到课程作业发挥的价值或作用,但也有部分同学对完成课程作业的认识存在模糊不清、甚至消极无用的状态。在差异性检验中,发现不同年级(x2=17441,sig=0134>005)、不同性别(x2=8944,sig=0063>005)的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对自身是否有帮助的认识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就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对自身发展到底有哪些作用的认识来看(表1),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有757%的学生认为完成课程作业的作用是“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 612%的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作业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占534%)、“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占474%)等方面的作用也较为突出。总体来看,课程作业的教育价值已经开始改变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这一传统的认识定位,并逐渐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良好习惯养成和责任心发展这些功能要素。
(二)对待课程作业态度上多数持消极心态
在布置课程作业必要性的认识上,有82%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没有任何必要”,45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466%的学生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表明大学生对布置课程作业的必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严重不足,但不同性别(x2=4436,sig=0109>005)、不同年级(x2= 8940,sig=0177>005)的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问到“听到老师布置作业,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85%的学生表示“又要做作业了,真烦”,13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应付一下就行”,仅有381%的学生表示“要认真完成作业”。由此可见,在对待布置课程作业的态度上,多数学生持“无所谓”甚至“被动抵制”的消极心态。
调查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生持有“任务导向”“成绩至上”的课程作业观较为明显,尚未自觉地把作业当作一种学习生活的有机构成。有362%的学生认为完成作业“仅仅为了完成课程学习的必需任务”,有205%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完成作业,希望获得较好的成绩”, 但“把作业作为一种必要的学习生活”的学生仅占179%。此外,有131%的学生认为“做作业是一种沉重负担,觉得浪费时间”。也有123%的学生态度不够明确,选择了“不清楚”选项。这种作业的“负担观”和模糊不清的认识态度,严重影响着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质量水平。
(三)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是作业抄袭的最主要原因
一些研究中指出,大学生作业抄袭是制约课程作业质量水平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数据(图1)显示,601%的学生认为作业抄袭情况较为严重, 235%的学生认为作业抄袭“不太严重”, 164%的学生“不清楚”作业抄袭情况。在对抄袭课程作业的原因分析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缺乏主动的学习热情”(占731%);二是“对布置的作业没有兴趣”(占619%);三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完成作业”(占463%);四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
老师不会发现”(占440%);五是“作业任务太难”(占347%);六是“想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占269%);七是“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占175%)。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影响学生作业抄袭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大学课程作业抄袭情形的发生,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激发就成为关键因素。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制定具体明确、严厉的惩罚措施所具有的威慑效应,并应有效遏制学生各种侥幸心理。(四)作业布置上以知识性作业为主
调查表明(图2),教师布置作业以知识性作业为主,实践性作业也得到较多重视。在教师布置的各种课程作业中,698%的学生选择“完成课后习题作业”,422%的学生选择“依据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和358%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但在研究性作业方面,仅有205%的学生选择“撰写课程小论文”, 228%的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期刊论文”。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与学生现实期待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内在一致性,有417%的学生希望布置“知识性作业”,也有388%的学生希望老师布置“实践性作业”,仅有194%的学生希望布置“研究性作业”。可见,课程作业的知识性、实践性得到了较多的强调,而作业的研究性却没有更多的关注。
(五)作业布置次数适中,方式上注重自主性和合作性
从作业布置的频率或次数来看,有631%的学生认为一个学期里每门课程布置作业“2~3次”较为合适,179%的学生认为只需要布置“1次”作业,布置“4~5次”和“5次以上”的分别占112%、78%。从布置作业的次数或作业量的多少来看,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课程作业的布置基本适中,不会过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会简单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就课程作业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而言,478%的学生期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作业”, 108%的学生希望“完全由学生个人自主设计作业”,175% 的学生“希望完全由老师指定统一作业”。同时有239%的学生希望“由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上应重视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而不是无差别的、简单的一刀切。同时亦应重视学生小组合作作业的方式,改变个人孤岛式作业的形态。
(六) “电子作业”逐渐得到师生的认同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作业逐渐成为与传统纸质作业相区别的一种新型作业形态。调查发现,有425%的学生选择任课教师要求上交“纸质作业”(其中要求上交“手写纸质作业”的占276%、“打印纸质作业”的占149%);有396%的学生选择任课教师要求上交“电子作业”;还有179%的学生指出老师“没有特别的要求”。可见传统的纸质作业仍占有较多的比重,但“电子作业”已逐渐得到师生的认同和采用。
在任课教师通常“以什么途径布置作业”这一问题上, 340%的学生选择“课堂上口头陈述”,406%的学生选择“在课件PPT上呈现再进行解释”,仅有75%的学生选择“通过电子邮箱、Face book等方式发布”,另有179%的学生选择“通过在线互动教学平台发布”。可见,大多数老师倾向于在课堂内完成作业的布置,在课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布置管理作业的相对有限。
(七)作业批改质量有待提高
从作业批改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批改作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不令人满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调查数据表明,436%的学生表示“整体感觉一般”,127%的学生认为“批改有些马虎,质量较差”,仅有295%的学生认为教师“批改认真,质量较高”。在作业批改反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切实地给予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打个分数或赋予等级。调查结果表明,74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具体指出问题和改进建议”,仅有187%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直接打一个百分数”(101%)或“采用等级评价”(86%)。可见,在作业批改反馈中我们需要量化的评价,但更应该重视课程作业质量的描述性反馈,帮助学生能够在作业反馈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
就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方式来说,八成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采用集中反馈的方式,不到一成的学生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个别化反馈”,甚至还有119%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反馈过”。当然在集中反饋这种方式上,534%的学生表示教师“通常在1—2周内集中反馈”,71%的学生反映教师在“学期快结束时集中反馈”,另有187%的学生反映教师会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安排,由学生在课堂上陈述或展示后进行点评分析。同时在“关于课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是否进行过个别辅导”这一问题的调查上,571%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过”,384%的学生“偶尔”有过,仅有45%的学生表示“经常”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老师在学生作业批改反馈和个别化指导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并不多。
(八)学习态度、作业的目的、教师的批改反馈与指导是影响作业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
在影响课程作业质量或效果的原因分析中(表2),735%的学生带有明显的完成任务倾向,认为造成作业质量不佳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而已”。 54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课程作业对学习的作用”。也有425%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对作业及时评价反馈,缺乏有效的指导”。可以看出,学生自身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生是否明确课程作业的目的、以及教师的作业批改反馈与指导是否及时有效等方面,是影响提升课程作业质量或效果的关键因素。此外,“抄袭作业严重,学校缺乏必要的作业管理制度”(313%)、“老师没有科学设计课程作业”(127%)等方面也制约着课程作业质量的优劣。
二、我国高校课程作业改进的未来路向
以上主要从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生对课程作业的价值认知、态度行为,教师布置作业的类型和方式、作业批改反馈与管理,以及影响作业质量的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在充分了解台湾地区高校课程作业的现状之后,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加强课程作业的布置、批改与管理,切实提升课程作业的质量效果,则是我们必须审慎思考和理性应对的基本问题。
(一)转变传统作业观深化作业教育价值
在传统认知中,我们往往把作业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这种作业观体现了“知识中心主义”的教学思维方式,学生成了被规训的对象,作业的目标着重指向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1]。吴刚平教授从知识分类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秉持的单一的事实性知识观,导致学生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缺失[2]。这一知识观的深层次问题同样反映在课程作业的布置中。事实上,传统作业观强调的是一种“目中无人”的作业,在实践上极易滑入“为作业而作业”的泥沼之中,难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难以彰显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鲜活存在。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生对课程作业教育价值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在充分肯定知识技能训练价值的同时,将作业价值的焦点逐渐移向学生的能力发展、习惯养成和责任心等个人品质的培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业的倡导者康纳(Connors)也宣称,布置作业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合理组织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独立性,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力[3]。因此,我们要在观念上明确,作业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附庸,而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完整教学活动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发挥着作业的认知价值,更发挥着育人价值,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实现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等多层面的有机整合。
(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加强作业实践性
有学者在梳理20世纪学生作业史时指出,基于凯洛夫的认知主义和杜威的实验主义作不同的课程哲学基础,学生作业有文本性作业和活动性作业两种基本方式[4]。文本性作业着重强调对课堂教学所学内容的巩固与补充,具有封闭性、单一性、个人孤岛化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兴趣需求之间出现了人为的隔裂。调查中发现,“完成课后习题作业”是最为经常的一种作业类型,它具有典型的“文本性作业”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使学生从“被”学习、“死”学习的消极状态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性生态循环之中,在作业实践中要适当减少文本性作业的量,尽可能扩充“主动做”的实践性(或活动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将会有力地推动大学生的卓越成长,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强调实践性作业并不是简单否定或摒弃文本性作业,活动性作业与文本性作业并不是二元对立、截然分开的,文本性的书写与阅读只是作业过程中的一个元素,而不是作业活动的全部,活动性作业也必然要涉及到文本性的成分[5]。总之,在作业改革实践中应立足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改进,着眼于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的实质提升,把文本性作业和活动性作业有机结合起来。
(三)采用多元批改,注重作业描述性反馈
从现状调查看到,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反馈与指导,是影响课程作业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教师布置作业后缺少对作业的批改反馈与指导,使学生难以自我反思与改进,从而影响到学习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在作业批改与指导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互助评价、课堂集中点评等多元化的反馈方式,以缓解高校教师时间精力被作业批改牵扯过多的状态。同时可以淡化作业的分数或等级评价、注重指向作业问题改进的描述性反馈,让学生清醒地看到自己当前学习状态与预期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到问题解决之道,从而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当然,学生能否有效利用作业评价反馈的信息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也是避免作业评价反馈形式化和表面化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作业管理动态交互
当前,很多大学教师在作业的日常管理中,仍然遵循着“教师布置作业、学生统一收交纸质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并登陆成绩”的基本流程。这一流程具有明显的单向性、程式化的特点。由于时空的局限,它阻碍着师生双方的深入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与指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在互聯网+时代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技术手段的优势和力量,成为当前大学作业布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台湾地区教师允许大学生提交电子作业的比重明显增多,老师有意识地通过电子邮箱、Face book、在线互动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布置管理作业。因此,需要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价值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尝试利用电子邮箱、QQ、微信等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方式,甚至是专门建立课程教学的在线互动教学系统,加强大学作业布置与管理的动态交互性、实效性。
(五)明晰责任主体,制定课程作业管理制度
我们注意到在当前高校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任课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被忽视,导致教师只愿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愿多布置课外作业[6]。尤其是大学文科课程。因此,在学校层面要切实将课程作业管理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管理范畴,使之成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或内容。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将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反馈纳入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之中,在对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评价导向失衡的情况下,要彻底激活大学教师的内在能动性,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在教师层面,布置的课程作业需要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没有提出明确严格的惩罚措施[7],那么学生对待作业的消极应付心态,尤其是严重的作业抄袭行为,就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和改变。因此,在作业管理上要严格禁止学生作业抄袭的不道德、不遵守学术诚信的行为,着力提升学生作业的质量意识。为减少或根除学生抄袭作业的消极作为,学校应将作业抄袭行为纳入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记录,限制甚或取消学生参与年度评优评奖的资格。同时应赋权于教师,使之在谨慎的专业评判基础上,有权直接决定本学期该生所学的该门课程成绩是否合格。事实上,只有从多个不同主体的角度出发,制定与实施专门的、严厉的课程作业管理制度,才有可能更有效地规范和调控教师和学生的作业行为,切实做到有章可依。
参考文献:
[1]李茂森.我国大学作业研究的梳理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7 (6).
[2]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 (6).
[3][6]王志霞,叶信治.美国大学作业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大学改进作业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 (6).
[4][5]熊和平.作业:课程哲学意涵及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0).
[7]胡锋吉,季旭峰.高校学生课程作业评价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 (1).
(责任编辑: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