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精神在青海油田落地开花
2018-05-14孙青海
孙青海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天上无飞鸟,遍地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青海油田所处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青海石油人要想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精神、理念或信仰作为支撑,否则难以继续下去。经过几代石油人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柴达木石油精神应运而生,概括起来就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60多年来,柴达木石油精神成为促进青海油田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自然环境艰苦是柴达木盆地的一大特点。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人心要齐,要有高昂的士气,要有一支团结的员工队伍。60多年来,青海油田各届、各级党政组织始终把柴达木石油精神作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团结队伍的精神和旗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为保盆地勘探,在工资减少近半的情况下,队伍没有乱;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困难,在食不裹腹、全身浮肿的情况下,坚守冷湖油田阵地,人心没有散;在自己动手建管线,劈山修路平井场,重上西部建家园的艰难岁月,大家迎难而上;在组织甘青藏会战,建设三项工程,谋求新的发展时期,职工冲得上去;进入新世纪以来,抓住机遇,齐心协力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成就。青海石油人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不管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情况再复杂,都始终坚持发展柴达木石油工业不动摇,终于使柴达木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锻炼队伍,培养作风
自然环境艰苦,是柴达木盆地无法改变的现实。在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必须要有“吃苦、忍耐、创业、奉献”的思想准备。一个人在目标的支持下,短时间吃点苦,受点累,做出点奉献是可以的。但要一辈子,甚至几代人在同一个环境中吃苦,如果没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作支撑,是难以为继的。青海油田坚持用柴达木石油精神激励职工树立正确思想,培养过硬作风,使职工树立起了一种“我为祖国献石油”“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油田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正是这种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使得柴达木石油人能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地在戈壁荒漠上奉献下去。
艰苦奋斗,塑造形象
发展和壮大柴达木石油工业是青海油田的根本任务和使命,这其中,柴达木石油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50年代,首批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勘探的创业者,发扬住帐篷、啃干粮、战风沙、斗严寒、抗饥渴,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艰苦奋斗精神,仅用5年多时间就找到了90多个储油构造,发现了冷湖、尖顶山、油沙山等10个油田及盐湖等3个气田,发现了日喷原油800多吨的地中4井和冷湖油田,建成了年产原油30万吨的冷湖石油工业基地,一举跨入了全国四大油田行列,创造了“一年普查两年钻,三年出油四年炼,五年盆地建油田,年产原油30万”的奇迹。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投资严重不足,勘探没有进展的情况下,主动加压,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找米下锅,“重上西部建家园”,展开“涩北气田会战”,先后发现了尕斯油田和涩北气田,迎来了甘青藏石油会战,建设了三项重点工程,建成了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花土沟至格尔木436公里输油管道、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青海油田邁上了年产百万吨的台阶,具备了产、运、炼、销的配套能力,使青海油田第二次焕发了青春。新世纪以来,面对澎湃的市场大潮和国际国内不断变换的形势,青海油田跟随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和发展柴达木石油精神,充分认识油田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优势,咬定发展目标不动摇、不懈怠,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先后发现了昆北、英东、扎哈泉、东坪4个亿吨级油气田,提交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亿多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19.7亿立方米,年产原油达到220多万吨,年产天然气产量达到60多亿立方米,从一个“老油田、小油田、苦油田、难油田”,发展成一个“好油田、规模油田、希望油田、效益油田”,为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省内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石油天然气销售西部分公司青海代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