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就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
2018-05-14徐良
徐良
据统计,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总量的50.5%,已成长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用工上也发生了实质性转变,由“用工荒”变成了“技工荒”,技能就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首要选择。
一、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就业现状
从知识构成上来讲,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全国总工会曾在2010年对全国25个城市1000家建立工会的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7.2%的新生代农民工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高出传统农民工18.2个百分点,获得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比例分别是传统农民工的1.6倍、2倍、2.3倍。加之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能从报刊、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知识更新快,学习领悟能力强。
从技能培训上来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整体水平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近年来,国家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配套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民工培训引导与支持力度。尤其是星火计划、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已有超过8000万农民工从中受益,仅在2016年,全国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422万人次,职业技能明显提升,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从职业分布上来讲,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特征明显。虽然大多数仍依靠简单体力劳动服务于传统产业行业,职业能力短缺,换岗高频化、短工化趋势突出,并正在逐年递增,而且随着年龄减小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明显呈现出“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
二、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就业存在的问题
专业化技能培训短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4亿人。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不足24%,受过技能培训的仅有34.8%,初次就业、转岗就业与企业生产需求相对接的劳动力远远不足。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满足于接受扫盲式的、重复性的泛化培训,诸如内容设置单一滞后,培训任务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通用型的低层次的技术培训,更希望接受有助于有效提升技术技能的较高层次的专业化技能培训。
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积极性不高。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冷热两重天”的现象比较突出,即政府对培训工作高度重视,而农民工的反应相对冷淡,企业和部分有较强培训能力的培训机构参与的愿望不强。有调查显示,19.9%的新生代農民工认为培训费用过高,44%的人只参加有组织的免费培训,二成以上的是本人自费支付培训费用的。由于农民工收入低,工作时间长,没有能力支付培训费,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而用人单位也缺乏主动培训的意愿,使得农民工培训资金主要由政府支付,也导致政府投资不足且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和岗位需求。
企业专业化技能培训动力不足。2015年调查表明,在全国范围内,65.9%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的人在近1.75年内更换了工作。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在两年左右,而两份工作的时间间隔长达8个月。许多企业面对短工化现状,不愿意出资培训农民工,因为这种教育投资极容易发生“收益外溢”,企业生怕花钱培训后农民工辞职更消耗利润,“重用轻养”的现象突出,企业主体培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就业的建议对策
(一)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实现统一的归口管理体制。
从中央层面把分属于财政部内部不同部门管理的农民工培训资金渠道统一到就业促进专项资金之中。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把用于教育、科技、扶贫、工青妇等不同部门和团体管理的农民工培训资金实现归口管理。积极构建农民工培训协调机制,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合力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九龙治水”的格局。
(二)建立培训需求动态监测机制,有效解决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要把握好培训前期、培训中期、培训应用三个环节,注重培训前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意愿及企业用工需求的调查研究,为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可靠充分的信息支持。积极跟进培训中期工作,对接受培训学员进行个案调查,建立面向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良性互动培训学习格局。跟踪培训应用,及时把握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就业的力度和节奏,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较为科学的、客观的预测判断,避免培训工作与实际需要相脱节,切实解决培训的就业和市场导向问题。
(三)根据培训实际需求,进行分类指导。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应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市场导向,进行分类、分层的培训学习,并制定专用培训教材,培训内容着眼于实际,满足农民工技能就业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确保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促使农民工逐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四)拓展教育培训内容,发挥企业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以企业为主的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并重,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等的通用性素养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作者单位: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