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建功新时代建设新青海凝心聚力

2018-05-14魏爽

党的生活·青海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青海文化

魏爽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宣传文化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过去5年的青海大地,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全省宣传思想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扎实有效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汇聚了全省人民开启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举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

“这次的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党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必修课。”在省委党校举办的四期全省领导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上,省委主要领导带头与学员座谈研讨,分享学习感悟。4位省委常委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核心要义,立足青海省情实际,结合自己所学所悟,对准自己的职责分工,为学员作专题辅导,帮助学员明确了学习思考的切入点,找准了融会贯通的关键点,找到了学以致用的着力点。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在省委示范带动下,全省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在规范中加强、在创新中提升,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争做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让科学理论切实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省委领导带头讲、关键少数跟进讲、党代表结合讲、各级宣讲团深入讲、各族群众自发讲、理论读物配合讲、网络推送互动讲,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十九大报告在电视上也看了,可是对好多东西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曲艺、快板这么说唱出来,我们听得很明白、也很带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李家磨村的李福海说。青海大地,处处涌动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黄南藏族自治州制作发放18.7万幅领袖像,农牧区群众家家户户挂在最尊贵、最显眼的位置,以此表达对党的恩情和对总书记的热爱。从三江源头到柴达木盆地,从青海湖畔到草原牧场……一场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宣讲,恰似冬日暖阳,把十九大精神照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坎上。

深秋的青海师大校园内,一幅幅色彩鲜艳、内容鲜活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展板醒目地陈列在楼宇宿舍前,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驻足观看,点头评说。2017年11月2日,我省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青海师范大学成立。如今,该中心正在发挥着高校理论辐射和带动引领作用。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五年来,省委宣传部联合省委党校、省社科院先后编印了《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60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辅导60问》《“五大发展理念”学习辅导60问》《以“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学习辅导60问》等方便管用的汉藏双语理论通俗读本,发放各市州、县、乡镇、村和部分省直单位后,深受群众欢迎。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省委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等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在省内各大报刊杂志撰写百余篇理论阐释文章,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出台《青海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智库,发挥社科基金项目导向作用,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率居西北五省区之首,《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践研究》等研究成果有力服务了新青海建设大局。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學论断,飞入寻常百姓家;“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深入人心。

“大学习、大宣讲、大调研”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迅速铺开,引导全省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聚民心激发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正能量

讲述青海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青海故事是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全省上下的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提振起来,齐心协力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从报纸、广播到荧屏,从笔尖、指尖到网络,市属媒体主动设置议题,辨析热点难点,壮大主流声音,奏响青海大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交响曲”。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近年来,省主要新闻单位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委“五四战略”“一优两高”等决策部署,大力宣传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脱贫攻坚、生态文明、藏区发展、改善民生、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大力宣传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文旅节、省运会等重大经贸展会和文体赛事的新成绩,大力宣传尕布龙、廉福章、王成元、昂嘎、尖措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学习教育,推出了一大批重点新闻报道,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讲好青海“好故事”,及时传播、精准传播、多维传播青海“好声音”,凝聚了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力量。

连续四年举办“湟鱼洄游”大型直播,全面展示青海保护生态环境取得的重大成果,极大提高了青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有力助推了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连续四年与《求是》杂志社联合举办“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杂多县二百多名藏族中小学师生赴京参加活动,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播撒在师生心中,成为我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凝聚人心的生动事例。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青海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省融入“一带一路”增添了生动内容。

“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近年来,全省新闻舆论战线践行“走转改”,坚持“三贴近”,积极开展“青甘川边界行”“冬走青藏线”“走进三江源”等系列基层采访活动,用心灵感受时代脉搏,用脚步丈量时代变迁,省主要媒体重点新闻版(页)面、新闻联播中,一线和基层稿件占比超过了50%,报纸版面、网络页面、手机界面增加了一大批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新闻报道越来越接地气、贴民心。

一系列明确的信号,一个个务实的举措,拉开了媒体融合稳步发展的大幕——青海日报社新媒体传播中心推出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GIF及互动为一体的可视化交互融媒体产品《为青海加油!青报新媒邀您一起来》,一经发布令人耳目一新,短短近一小时阅读量就高达28000。网友纷纷评论、点赞,称此融产品让枯燥的新闻动起来,是看到的会议报道最接地气、最有互动的精彩报道,更是对外宣传大美青海的升级版。青海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视频直播进入常态模式,《李家山社火暨背后的故事》《卓木齐藏寨糌粑节》《中国新歌声》等十余场大型活动在微信、微博、三江源APP三大平台联合发力,各项数据创造该台网络平台直播历史新高,其中全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一个月在线观看人数突破百万。当前,“移动优先”战略初见成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推出了一批拥有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平台,媒体融合度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省新闻舆论生态环境的优化。

育新人持续用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青海大地上,到处都有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文明故事:从8年磨一剑举全市之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西宁市,到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全国文明村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还有把感恩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实践之中的“全国文明校园”玉树藏族自治州红旗小学,背起妈妈上大学用行动诠释人间孝道的“全国道德模范”白永皓……像这样的先进典型事例,在青海不胜枚举。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党的十八以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全省人民的道德水准和公民素养得到了新提升。

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持续推进;道德讲堂、公益广告、文明劝导、文明交通等“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如火如荼;“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民族歌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五年来选树了3000多个各级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将尕布龙的事迹编成话剧、秦腔,演出120余场,青海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在省内外巡回演讲276场,有 15万人聆听了报告;省委宣传部和省妇联编写的《家训、家教、家事》一书,讲述了300多个普通家庭的感人故事,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共鸣。在乡村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推广建立善行义举榜,积极选树、宣传、褒奖凡人善举和身边好人。关心关爱道德模范,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陶恩德募集烧伤治疗费120余万元,烧伤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彰显了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我要成为一名志愿者,把这份爱与关怀传递下去……”一份份汇聚社会正能量的志愿服务正滋润着青海高原大地,彰显着文明刻度和爱心温度。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招募注册志愿者,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逾15万人,树了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传递着温暖,促进了和谐。

民心工程,创建惠民。省文明委自2009年起,实施省文明委成员单位年度10件實事项目,将涉及民生的项目列入实事项目之中,仅2017年,省文明委成员单位就整合资金40余亿元,实施包虫病筛查治疗、旅游厕所、健身广场、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

坚持以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在全省各类学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玉树红旗小学等三所学校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全方位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和县、团省委等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地区、先进单位。以“我们的节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活动为载体,在未成年人中积极开展文明公益短信传递、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创作传唱、童心向党歌咏展演、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座座散发光亮的灯塔,照亮了青海各族儿女的心田,也引领着全省干部群众在新时代自觉地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兴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新期待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书记给老百姓送福音,他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要得很,句句话儿暖人心,他点亮了我们老百姓心里的一盏灯……”一曲由“花儿王子”马俊演唱的花儿《习总书记视察到青海》,唱出了全省各族人民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的信心和决心。

“看展览、看演出、泡图书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我们老百姓乐在其中。”2016年,我省“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省图书馆、省文化馆、省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已经渐渐成为我省各族群众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选择。

文化惠民煦风和畅。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及任务,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工程,加强基层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村通(户户通)、西新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农(牧)家书屋、寺庙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等多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顺利推进,全省“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文艺精品硕果累累。少儿京剧《藏羚羊》、民族歌舞《热贡神韵》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杂技剧《雪豹王子》、藏戏《松赞干布》、舞剧《唐卡》、平弦剧《魂系金银滩》、儿童杂技剧《精灵战队》、儿童剧《雪莲花开》等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图书《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少儿长篇小说丛书》《往西是当金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玉树生死书》等得到读者广泛好评。电影《天慕》社会反响热烈,《无手教师》《次洛的青海湖》《老狗》《太阳总在左边》在国际国内电影节获奖。

注重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与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围绕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这一时代主题,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挖掘鲜活素材,创作优秀作品。《青海,我的家园》《尕布龙的高地》《中国梦·青海故事》《瀚海追梦》《唐卡》等一批正能量有筋骨、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中国梦·青海故事”征文活动,得到省内外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和关注支持。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圆满完成了玉树地震灾后重点文物抢救性保护和修缮。全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代表性传承人57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5个。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一核五区”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藏文化艺术、藏毯、金银首饰、昆仑玉雕成为我省工艺美术四大支柱,唐卡、昆仑玉、民族刺绣、石雕等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产业化生产。推出80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出23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知名品牌,其中“八瓣莲花”工艺品、“藏羊”地毯、“布哈拉”民族服饰、“宝光”金银首饰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49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30万人以上。

展形象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大美青海

一提到青海,青海湖、三江源、塔尔寺、“中华水塔”、藏羚羊、冬虫夏草……都已经成为大美青海的符号。

“来,一、二、三。这是‘我们的时代,中国的故事”。9月8日,由省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网主办的“《中国相册》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联合行动”在西宁启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吴晓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永禄,电影《七十七天》导演赵汉唐,共同讲述照片故事,见证活动启幕。通过网络直播,网友们纷纷为一代代青海高原人用生命保卫可可西里的生动故事留言点赞。

开展互动合作,“请进来”宣传青海。通过“中国扶贫攻坚——走进青海”“2016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青海行”“问道昆仑——两岸四地主流媒体青海行”“中外摄影大师大美青海摄影采风”“中国扶贫攻坚——走进青海”“美丽江源——2017三江源国家公园媒体行”“外国留学生中国西部行——走进青海”“2018年喀麦隆新闻媒体负责人研修班”“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行走中国——世界华文媒体青海行”“汉学与当代中国文化交流”等活动,每年均有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华文媒体及中央驻青、省垣媒体参加。同时积极配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非洲法语国家新闻记者研修班赴青参观访问考察学习活动,促进了我省对非新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五年来,协助国务院新闻办、境内外有关媒体开展各类采访报道和拍摄活动数十批次。

充分利用“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两岸情·心连心”“青海花儿演唱会”“中国·青海民族文化艺术展演”“感知中国·大美青海”一系列图片、唐卡、藏毯、纪录片及民族歌舞展演等活动,从不同层次、多角度呈现中国青海多样壮美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介绍中国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示青海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宣传青海在生态环保方面的突出贡献,在对外传递青海声音、展示青海良好形象、推动青海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征程开启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激励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创造新作为、建功新时代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为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全面夺取新青海建设新胜利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开创新时代青海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新篇章。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

猜你喜欢

青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