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三大难以控制的疾病之一
2018-05-14庄志伟韩薇袁善航
庄志伟 韩薇 袁善航
摘 要:猪回肠炎是规模化猪场育肥猪难以控制的肠道疾病之一,它的病原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专门寄生于肠道细胞内,不易被药物杀灭,且会造成饲料消化和吸收障碍,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回肠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展开论述,为回肠炎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化;育肥猪;回肠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12-0032-02
猪回肠炎又称为猪增生性肠病,是当今规模化猪场难以控制的三大疾病之一。它是生长育肥猪的一种肠道疾病,由胞内劳森菌引起,会引发多种肠道疾病相关的病理综合征。
猪回肠炎病原为一种生存于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这类菌主要在回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繁殖。它的发现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教学实验中,实验用猪的肠道出现了广泛的出血,随后镜检观察患病猪回肠的黏膜细胞,发现其中存在异常的“细胞器”。而后Gordon Lawson博士通过近20年的调查研究,最终确定了异常的“细胞器”为类弯曲杆菌样生物(胞内劳森菌)。胞内劳森菌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侵害对象为猪,会寄生在病猪肠黏膜细胞中,并在细胞质中繁殖。
1 流行病学
1.1 潜伏期
自然感染为8 d~10 d,一般3~6周。
1.2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至成年猪这一阶段,尤其是6~16周的生长育肥猪。
1.3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它们可持续排菌4~10周,该类菌在糞便中可存活2周左右。有试验显示,胞内劳森菌可在小鼠体内持续存在,这说明小鼠和其他动物也可能是猪的传染源。
1.4 传播途径
胞内劳森菌传播速度快,主要经口传播,还可以经鼠、员工、不洁的卫生和车辆间接传播,呈持续感染状态。
1.5 感染具有普遍性
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呈普遍性(表1),发病率为5%~40%,但死亡率不高。
1.6 抵抗力
病菌对含碘和季铵盐的消毒剂敏感。
2 发病机理
胞内劳森菌主要在病猪肠黏膜细胞中繁殖,它主要侵害猪回肠与大肠连接处黏膜的肠腺窝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不断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引起回肠炎。机体本身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与病变的重叠,会引起坏死性肠炎病变或局限性回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病变,这些都会阻碍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患病猪的饲料利用率下降。
3 发病因素
许多因素可导致猪回肠炎的发生,转群、混群、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饲喂发霉饲料、引种频繁和疫苗接种频率高等管理因素均与疾病的发生相关。如果猪群内存在如猪圆环病毒2型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病原体,以及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则易继发本病。
4 临床表现
感染猪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以及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消瘦、皮肤苍白,还可能伴有呕吐、贫血、便血。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急性型
较为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黑油色或黄色稀粪。
● 慢性型
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生长猪。其中10%~15%的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以及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糨糊样,颜色较深,混有血液;被毛粗乱,皮肤苍白。
● 亚临床型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发于2~20周龄的猪,表现为轻微的下痢,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5 病理剖解
病猪剖检发现,小肠末端约50 cm处和结肠前1/3处的肠黏膜有增厚。剖解还可见: (1)出现增生,有的病例增生像脑回样,呈纵向或横向;有的整个肠壁变厚、变硬,像一条橡胶管;(2)出现溃疡,剖解可见不同程度的溃疡,黏膜表面有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3)出现浆膜或肠系膜水肿;(4)急性型和慢性型的回肠炎,都在回盲肠和近端结肠处出现急性出血性、增生性或坏死性等不同程度的病变。
6 诊断
目前,较好的诊断方式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在粪便中鉴定胞内劳森菌,但该菌不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生长,病原的分离和培养只能在细胞中进行。由于感染宿主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微弱,故血清学诊断不能作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该病还可以通过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银染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来综合诊断。
7 防治措施
7.1 疫苗防控
对3周龄或更大的猪进行饮水免疫,可有效预防猪回肠炎导致的肠道病变,也可减少外来胞内劳森菌的定植。
7.2 严格消毒
选用正规厂家的醛类或碘制剂进行消毒,消毒前应认真做好清洗和清刷工作,同时注意空圈时间。
7.3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该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但只有在转群或合群、温差大、湿度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大、频繁接种、营养不良、饲喂发霉饲料、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应激发生,导致猪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引发疾病。
7.4 药物防治
仔猪断奶前后,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 120 g/t的泰妙菌素或林可霉素,至少连用2周,可有效控制回肠炎的发生。
7.5 加强生物安全
实施全进全出,切断鼠类和人等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引种时的隔离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