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探究

2018-05-14田永祥林杨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8期

田永祥 林杨

摘 要 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地调研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现状,以及资源开发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研究得出了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共存的模式,认为适合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资源保护与社区合作的方式是建立保护区和社区的共管机制、提高保护区管护水平、旅游利益的合理分配、生态补偿的推进。

关键词 小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保护与发展;永顺县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3.063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多处于偏远、贫困区域,这些区域往往也是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区内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较高的依赖度的传统方式与保护管理产生了一些矛盾。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国内有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不同的生态旅游产业,并且已经成熟,生态旅游产品丰富多样。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8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重点突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及周边社区可开展有限的生态旅游”。

1 研究区域概况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永顺县的东南部小溪镇境内,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西北与鄂西山地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6′50″~110°21′35″、北纬28°42′15″~28°53′55″,东与沅陵明溪口镇和本县朗溪乡接壤,南与古丈县高峰乡和高望界保护区以酉水河为界,西、北与小溪镇马石、集坪、展笔和回龙等村相邻,总面积24 800 hm2。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较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垂直差异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效应显著。年平均气温12~14 ℃,无霜期在234~290 d,日照时间1 305.8 h。年均降水量1 365.9 mm。

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武陵山脉中段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及其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小溪保护区现已记录维管束植物22l科974属27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43种,含世界濒临灭绝的珙桐群落,全国稀有、面积较大的巴东木莲、银鹊树群落;有陆栖脊椎动物20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等36种,是湖南省境内生物多样性密集地区之一[1]。

2 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社区发展现状

2.1 保护区内贫困人口现状

目前,保护区内的居民因为保护需要,不能随意开发自然资源;居民整体收入较低,无创收渠道;家庭贫困,缺乏致富的思路;与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相互矛盾。目前,小溪自然保护区所在的永顺县有贫困村195个、贫困人口147780人,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水平低,产业转型较难;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缺乏长效机制;山区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低收入群体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存在较大困难;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

2.2 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成立18年来,保护工作有了极大的成绩,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2.2.1 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冲突

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管理较好,但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依然有所欠缺,如盗伐木材资源和捕猎野生动物及森林防火工作亦有不到位之处,主要的原因是保护区管理部门对管护能力不足、人手缺乏、当地居民不配合等诸多方面。

自然保护的建立及其对资源的保护在多方面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保护区管护工作严格,不允许当地居民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导致居民的收入下降。而自然保护区多处于老少边穷的山区,当地居民发展意识不足,长久以来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导致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2.2.2 权属矛盾与冲突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区中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部分权属的遗留问题较多,资源土地矛盾大,给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带来的极大的阻力。尤其是土地的权属问题,经常引发纠纷,甚至产生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对立,进而引起一些不稳定因素,极大地破坏保護区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关系。

2.2.3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程度

目前,国内的保护区的发展主要有单纯保护型、保护与社区居民协调发展型、保护可持续发展型三种模式[2]。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最初阶段,基本严格遵循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相关理论依据,将自然保护区作为不对外开放的生态系统,常常采用单纯的保护管理模式(单纯保护型)。随着时间的推进,保护区并非封闭系统,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生产、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保护区管护工作的需要、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社区居民开始相互融合,提出了保护管理工作和当地社区协调发展的建议,并创造出适用于保护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开发及对应的管理模式(保护与社区居民协调发展型)。随着保护区管护工作和当地社区的发展,理论水平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开放的保护区生态系统观被开放式的保护区管理模式所替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理论,总体突出保护区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及作用(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型)。

3 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矛盾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区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被打破,要求共同保护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大,目前只有充分利用保护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对外开放性,导入新的管理模式,是促进保护区管护工作的有效途径[3]。当前情形下,保护管理的相关经费欠缺,社区居民的发展致富问题,如果单纯保护而不考虑社区的发展问题,则有悖保护区的原则。所以说,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发展才是最佳出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仅仅强调行政管理功能,不考虑当地贫困居民的发展问题,导致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建议围绕以下四方面进行。

3.1 保护区和居民共管

1)自然資源的管理实现共同保护与合理开发,在保护管理局的指导下多方参与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2)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改进社区和保护区之间的多种矛盾,如林农矛盾、林企矛盾、林旅矛盾以及环境破坏的矛盾,是提高社区参与的重点。3)对社区居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服务,让当地居民知道保护区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冲突,改善新的思维模式,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促进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共同发展。

3.2 合理调整生态补偿标准

依据保护区集体林的功能和特点,实际中要想实现林权改革核心目标,就需要充分利用生态补偿这一手段。针对小溪保护区这样以集体林为主的保护区具体现状,要解决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应对现有生态补偿标准进行大幅调整[4]。

3.3 保护区与社区开展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建议进行合理的经济利益分配,获益群体建议由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外来游客等多方面构成,可以考虑股份合作制社区生态旅游收益分配的设想。

3.4 帮助社区居民发展林下经济

保护区发展林下经济是带动当地居民致富的重要模式。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经济系统的联合体,不能仅仅考虑保护,同时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为当地社区创造财富。建议保护区保护的基本框架下,利用保护区自己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开发与经营,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带动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致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目的。

4 结论

从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发展的角度展开探究,得出目前自然保护区普遍是把资源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不考虑当地社区的居民经济发展,也缺乏对保护区内资源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当前这一类型的研究较少,相关的模式的经验也不足,还有极大的研究意义。保护区作为综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范畴,对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诸多系统进行相应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评价可持续发展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各系统的定性、定量研究等。保护区的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滞后,对生态资源的开发也没有合理的指导思想,难免在保护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与矛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丁文广,刘迎陆,田莘冉,等.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18,46(Z1):41-46.

[2] 蒋志成,汪有奎,罗玉梅.生态旅游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土壤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5(11):7-9.

[3] 田仁桥.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探析[J].绿色科技,2018(10):266-267.

[4] 梁裕育.广西大容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8(2):174-17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