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巴塞尔

2018-05-14

安邸AD 2018年6期
关键词:巴塞尔画廊艺术家

作为Andy Warhol的宾夕法尼亚同乡,其艺术工厂的“继承者”,走遍世界各地盛大艺术展的Jeff Koons应该是本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最好的“艺评人”。这位25岁时曾任华尔街商品经纪人的后波普大师说:“我对艺术市场并非无知,但我真的所知不多。”没错,艺术家的创作与艺术市场似乎没直接的因果关系。2011年首次带著“BMW艺术车”出席Hong Kong Art Fair、2014高古轩画廊为其带来亚洲首个回顾大展“Hulk Elvis”……今年再度来港,Jeff对这场巴塞尔如是评价:“大家都希望能参与其中。艺术能改变思维,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圈子里分享艺术升华的体验。”

从十多年前的“文化沙漠”,变身继纽约、伦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香港本地艺术圈又如何看待这一切?早前把博士论文改编出版《我爱Art Basel:论尽艺术与资本》一书的香港艺术学者梁宝山说,“巴塞尔就是艺术界的迪士尼、艺术品百货公司。”2013年首届香港巴塞尔,她应亚洲艺术文献库之邀,在会场以“艺术劳动,打定输数”开谈,一边主讲文艺生态;另一厢请来杨嘉辉、周俊辉、何倩彤等艺术家,一起以美元作赌注“打麻将”。这位穿高跟鞋的“Basel卧底”,年年游走在各大酒会与开幕派对,多年以后大声问:“Basel爱我吗?”

也许,本届香港巴塞尔全场最受观众“手机”欢迎的作品——台湾艺术家周育正的《刷新、牺牲、新卫生、传染、清新、机器人、空气、家政、家务帮、香烟、Dyson、现代人》,最能现场示范《我爱Art Basel》所关注的艺术界劳动经验,让文化产业体系中的艺术、劳动与资本(在此作品中是赞助商Dyson)爱恨交织的关系,活生生地呈现于展场中心的大舞台上。

Jeff Koons:反射形而上与下

跟全球作品拍卖价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近距离接触的感觉如何?在《安邸AD》编辑要求下,Jeff Koons左手执圆珠笔,于白纸上呈现出一幅蓝色线稿,送给我们作为七周年生日祝福。

即使他的香港巴塞尔入场证上写的身份只是“参展者”(Exhibitor),但作为世界最知名的流行艺术家,Jeff Koons在展场路过之处无不引起小哄动——每行数步便被截停,不是寒暄问候,就是争相与其合影。看见展示板上的“儿童参观艺术展须知”(Helpful Tips for Children:Dos & Donts),Jeff兴奋地与指示板上的儿童画来个了合照,这一小举动也足以证明艺术家的童心未泯。

这一切可能都只是艺术之表象。正如站在展场最“喧哗”的雕塑《Bluebird)}旁的Jeff跟我们谈柏拉图,从生理l生谈到形而上。“我的作品,都建立于哲学之上。”问及《Gazing Ball》系列作品是否可以理解为他这对西方蓝眼睛对艺术史的品头论足?“哲学中最神秘的部分就是关于Retiection(由物理性的‘反射、倒影到哲学上的‘沉思、反省),这就是我常以反光表面创作的理由。来自欧洲的凝视球,反照周遭所有。”Jeff提到,四年前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发现“大脑GPS导航与认知记忆细胞系统”的几位神经学家,因为人类一直以来都想知道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凝视球告诉你身在何方,反照于历史之上。那些绘画雕塑,带你穿越艺术历史和人文主义,回到创作者的原点。”Philosophy(哲学)、Reflection(反射)、Metaphysic(玄学)、Transcendence(超越)是Jeff对我们抛出的常用词。而在形而上另一端——这位天价艺术家的日常如何?“我有八个孩子,所以我每天早上6点45分起床,跟孩子一起吃早餐,带他们上学,然后约9点回到工作室……我每天还会做举重、拉筋,健身1小时15分钟……”形而下的一切,却也是对其艺术的平行映射。

喻红:VR回望新世纪

在香港巴塞尔讲座上,跟19世纪80年代发起的美国“匿名组织”Guerrilla Girls对话“女性主义美学:艺术运动与体现”,来自北京的艺术家喻红在长征空间个展现场对我们说:“女性主义有意思,因为它是研究世界的一种方法。”1995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她才感受到来自西方思潮的冲击。不过,一直以自身经验创作的喻红无需挂上任何主义的名堂,也足以用女性独有的敏感触觉“折射”所经历的新中国大小时代。采访当晚,香港巴塞尔的“光映现场”板块,特别放映王小帅的纪录片《冬春之后——喻红篇》,让观众看见早已“摆脱”丈夫刘小东影子的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长征空间挑选喻红不同时期的作品做了小型回顾展,“策展角落”(Kabinett)板块则挑选喻红为林冠基金会个展创作的VR新作《她曾经来过》,戴上3D眼镜的观众目击了“她”生、老、病、死四幕的倒叙式成长,体会比当下中国更虚拟的真实。

陆平原:说故事的人

在没顶画廊工作快10年,陆平原承袭了艺术家老板徐震“生产”的黑色幽默和反嘲意识形态。单看如迪士尼玩具的可爱雕塑,根本猜想不到这位“80后”青年对当前艺术,以至社会最强烈的感受:因急速节奏所产生的不安与焦虑感。

或许和其他同代艺术家最不同的是,陆平原其实是一个说故事的人,借助不同媒介(即使一张写满字的A4纸),叙述既真又假或疑假似真的“都市传说”。基于某种视觉或语言的思考,有时会限制自身的意识思维(比如英语或普通话思考),而陆平原的创作模式却是“逆反倒转”:做视觉作品时先有文字,写故事时先有视觉意象。

Loie Hollowell:“超级新星”之探索

以34岁之龄进入殿堂级画廊佩斯(PACE),画廊为其在香港举办首次亚洲个展《回旋》,Loie Hollowell当然会被媒体称为“超级新星”,特别是佩斯所代理的近90位艺术家中只有13位女性,“80后”几乎是绝无仅有的。难怪Loie拉着我们到其作品旁,向我们推荐另一位女艺术家,67岁高龄的Arlene Shechet的雕塑作品《我看见了18世纪》,“很高兴能跟她同场展出”。在数码时代,年轻艺术家以油彩进行抽象绘画已不多见,以“性”作为主题,并配以有点儿“嬉皮士”年代的迷幻色彩,更像在探索女性艺术史。谈及性与欲,当然需要另一半,Loie向我们介绍与她一起来香港的雕塑家丈夫,《堆叠的林伽》侧看起伏如胴体的画框边缘雕刻正是由他亲自操刀制作的。

De Wain Valentine:穿透UFO风景

这件DeWainValentineTl972年創作的抽象作品《粉红色环》,由男女保安员守护在旁,造就了另一道可穿透的风景。今年82岁的美国造型艺术先锋在半世纪前最先以工业塑胶树脂作为作品材料,反映了周遭的光影空间。这位完美简约主义者,为了让作品看起来润滑无痕且历久弥新,与美国某大工业集团的化学工程师合作,最后在1966年研发出一种以其姓氏为名的商用树脂“Valentine Mas Kast Resin”。20世纪60至70年代,DeWain与同样来自南加州的一批简约主义艺术家被纽约艺评人批为“Finish Fetish”,后者认为这种只注重“油光滑面”和完美手工艺的作品,显然有些“空洞无物”。40年后,DeWain的雕塑被画廊重新推出,仍令人感觉非常摩登,毫不过时。

猜你喜欢

巴塞尔画廊艺术家
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式取消!2021年见!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巴塞尔表展2017初选
画廊
《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
中西雕版印刷艺术相逢巴塞尔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