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雕塑
2018-05-14sanpig
sanpig
在阿拉里奥画廊位于上海西岸的空间里,我们见到了艺术家名 和晃平。他正和来自日本的灯光师、音响师调试自己在上海的第二 场个展“Vessel”。在黑色空间里,20个形体柔韧的舞者雕塑的形象在 射灯下点点闪光。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性和诗意,仿佛 投射一个梦幻的光环,令人浸入似曾相识的幻觉记忆。
这让我们不由想起他那件已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成名 作——那头通体贴满玻璃珠子的小鹿标本《棱镜鹿》。不论鹿上的珠 子还是人形雕塑中的颗粒,在过去20多年来,名和晃平沿袭了他在 艺术上的探索:放大微小的物质单元,把他对微观世界和事物本质 的认知与观察集合于雕塑的形态中。但千万别被这些雕塑限制了你 对这位日本目前极受瞩目的当代艺术家的想象。
近年来,他带领自己的创意团队SANDWICH(三明治)为日本 福山神胜寺设计了一座禅宗艺术装置《洸庭》(KOHTEI),它犹如一 艘巨大的方舟漂浮于园林中;他策划了京都Hotel Anteroom的翻新计 划,融入了200件艺术作品;他曾受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邀请,为东 京和纽约的Dover Street Market进行室内设计;他还设计衣服、家具、 舞台美术……那么,我们应该定义他为“设计师”?
“是艺术还是设计,是雕塑还是建筑……这种定义方式非常得 ‘20世纪,”名和晃平说起话来语调平静,却带有些许批判意味,“我 们现在身处21世纪,界限不复存在,一切都事关‘创造。”在他看来, 跨界不仅不是问题,与不同人合作还能让他和团队有新的创造机 会。也许,“创造者”这个身份更适合名和晃平。
不过,无论以何种媒介去创造,支撑他思路的始终是雕塑式构 思方式。这得益于他多年研修雕塑的经历——他在京都市立美术大 学就读雕塑系,其间曾在“全球最难考进的艺术院校”伦敦皇家艺术 学院留学,最后回到京都攻修雕塑系博士。他用“雨”这一最常见的 自然现象来解释雕塑:下雨时,我们所感知到的也许只是“雨水”这 一天气现象,而他所感知到的是表象形成的过程——空气中的水分 蒸发后在云层中聚集,当它们积聚越多越重,最后化作雨滴落下时, 这“雨滴”会是什么形状。这种感知和想象的过程就是他运用于任何 形式创作中的雕塑式思维。
当我们好奇这次“Vessel”展览中的雕塑所使用的材料和结构 时,他却说:“这不重要。”从表面来看,30多年来,名和晃平似乎热衷 于试验不同的材料,但其实对他而言,每一种性质不同的材料只不 过是一种“词汇”。“我有一个庞大的‘词汇表,绘画、雕塑、建筑、光、 声音、硅油、硅胶粒子、3D激光雕刻……我一直在积累,每次创作便 从中自由选择。”诗人用文字词汇来表达感受,名和晃平则用他独有 的词汇——材料和技术——来转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重要的并不 是词汇本身,而是如何组织词汇。
作为日本当代艺术圈“后村上隆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十出 头的名和晃平完全具备“网红”特征。但他坦言自己甚少使用社交媒 体,有趣的是,他的Instagram账号上没有一张照片,却有一万多名粉 丝。他选择长期隅居在古老、安静的日本京都。通常你可以在宇治河 畔的一栋旧厂房里找到他。这里从前是三明治工厂,现在是名和晃 平创立的与“三明治”同义的SANDWICH工作室所在地。像他本人 难以界定的身份一样,我们很难用某个领域性名词来定义这个工作 室,因为它的蓬顶下汇集了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年轻学生、社会 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当他们成为“三明治”的一员后,他们的身份 也变得模糊,“这里没有所谓阶层,不同的人、学科、科技自由接触和 碰撞,‘创造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对页 Vessel装置作品从雕塑性表演者的身体形态中抽取元素,转化为一 组隐没性征的雕塑群像。
本页上图 在阿拉里奥画廊的黑色空间中,一条24米长的雕塑底座上,20 个姿态各异的人形雕塑伫立其上,带给人深深的震撼。下图 名和晃平, 日本当代艺术家。197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目前工作和生活在京都,并 在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担任教授。2009年创办了旨在不断创新的工作室 SANDWICH。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以玻璃珠包覆物体的“Pixcell”系列。 2017年他于阿拉里奥画廊上海举办个展“Vessel”。www. kohei-nawa.net
本页上图 名和晃平为2017年Reborn艺术节创作的White Deer装置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下图 为日本福山神胜寺设 计的禅宗艺术装置《洸庭》(KOHTEI)猶如一艘园林中的方 舟,线条、造型、材质三者达到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