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友情据点
2018-05-14
大约是在前年的初秋,我和朋友們刚巧路过熙熙攘攘的三里屯,决定“突袭”低调藏于一条小街之中的小韩家,没想到不久之后这里成为我们日常聚会的“据点”。首次造访,看到的恰恰是她未特别准备,最真实、最寻常的生活——在许多画作、许多书、许多植物、样式不同的桌椅板凳,还有两只黑猫的陪伴之中,安静而独立的生活。
回想当时的情景,小韩家的人户门并不显眼。门没有锁,进人未开灯的门厅玄关,颇有些昏暗、慵懒的私密感。一扇在居民楼中不太常见的双开玻璃门,悬着绣金色图案的丝绸面料,些许“欲说还休”的光线从绳结的缝隙中漏出来。
推开这扇双开玻璃大门的瞬间,景致果然完全打开,阳光透过南向的窗户倾泻而下;名叫“皮蛋”的小黑猫,踏着窗纱,悠闲地在长长的窗台上挪步,不时停下来瞅瞅窗外,与地毯上的猫儿倒是相映成趣。生活中的她除了视觉工作,也打理一家复古家具店,惜旧物的情怀都要从大学时算起。她笑称:“工作、爱好与生活似乎不怎么分家。而她最擅长的反而是‘打理生活。”两年前,她想到尝试一个既能满足日常生活又能作为工作室的空间,便选择租住在这个20世纪80年代风格的公寓楼。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颇具复古意味,除去四白落地的墙面与大地色水磨石,连吊灯和橱柜都保留了‘最初配置,这座公寓的年代感和她的喜好不谋而合,多年从各处淘来的旧家具也和空间和谐相处。客厅里一张厚实的长木桌,是她大学期间在潘家园附近的家具店淘来的,木头的纹理和10多年的使用痕迹融合在一起了。形态各异的椅子、板凳则要归功于淘货途中的不断偶遇,遇到特别喜欢的就留用了。在挑选家具时,她对舒适、实用程度的在意远多于追赶时髦的潮流;在风格上也更倾向于质朴甚至有些“原始”的设计:既喜爱来自印度的手工针织毯,也心仪法国设计师Charlotte Pierrand为Cassina设计的小木凳——价格的差距丝毫不影响它们的美感。我还亲眼见她悉心打理一张遭到邻居淘汰的边桌,让合适的物品继续发挥合适的潜能。
小韩家的质感还来源于“缓慢积累”与“持续用心”,再随情绪适时改变家居布局,常住常新。家居视觉造型的工作让她有机会熟悉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设计,在慢慢的积累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作为一个家居买手,她反而收敛对物品的占有欲:好看的东西买不完,但空间是有限的,保留一些余地,营造适当的“未完成感”,反而让空间更舒适。她将客厅的一整面墙做成开放式书架,第一次造访时我匆匆瞥过,只记得她藏有不少原版书籍,这才越发注意到书架上的小摆件,有旧照、明信片、纪念品,也有她自己创作的手工艺品或者小幅画作。一张她简笔打下的墨西哥画家弗里达的半身像草稿,下次看到时已变身为彩线绣制的精美手帕。我习惯在书架前流连,印象最深的是,旧照中十四五岁的她竟像个气质干净的男孩子,微笑的弧度浅浅的。
这个静意与巧思并存的家在一个入冬以后的傍晚,于我有了更特别的含义。因为一些忧虑的事情,我带着紧绷的情绪敲开了小韩的家门。引我进门后,她并没有说什么,便回到客厅里那张硕大的木桌旁边,继续用铅笔细细地为一幅小画打线稿。“皮蛋”,还有另一只猫“弟弟”,各自趴在地毯的一角,舒展着四肢。这又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片刻,干冷的冬日空气止于窗户的另一端,温和的室内氛围在几盏分散的点光源的烘托中变得更真切,仿佛那老式铸铁暖气片蒸腾出的暖意围绕周身。每个人、每件物都处于他们最舒服的位置上,我扭头打量这恰如其分的情景,竟觉得思绪放松了不少。
扬声器上的音乐缓缓流淌着,小韩背对我画画,落笔处铅芯划过纸面发出规律的“刷刷”声。她不时与我聊两句,“我在比较轻松的时候画画,把这件事当成‘玩儿,享受‘玩儿,也就享受画画本身了”。忽然,我的意识好似全然聚集在当下,关于过去与将来的抽象的忧虑反而显得不再那么重要——此时此刻,才是最真实的。
每次来到小韩家都感觉身心格外轻松的我,还曾在这里仅花一个下午便看完了半本《苏菲的世界》。心中早已酝酿的祥和与感慨,也一并在那个入冬的傍晚更加明晰了。感慨的并不全然是主人通过考究的家具摆设,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更多是主人独立与自知的生活方式,对时光的珍惜,自然生长出一种善意的导向,润物细无声。小韩的家不是一个会被打上明确标签的美好样板间,它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输出审美价值,没有刻意讲求设计感;它只是忠实记录着主人一点一滴的生活轨迹,却形成一股有序的能量,甚至深得朋友们的喜爱与借鉴——借鉴的并不是某件家具的品牌,某种空间的布局,而是生活本身的样子,这一刻真实的样子。(更多图片请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