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及脆弱性分析

2018-05-14曹炳羲

财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脆弱性贷款商业银行

曹炳羲

全世赛经济金融一体亿的格局B益形成,我国金融业也随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加快,外资银行的逐渐涌入,资本市场的入市门槛放宽等,这些都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的次贷危机事件使得整个世界知名大型国际银行数量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知名的贷款机构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威胁。随着金融自由亿的不断深化,银行风险会通过各国的传导机制交叉感染。银行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业的关键部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又是银行体系的主体,它的健康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由于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突显、利率市场化的加快等三方面的因素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为我国镊行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镊行,提高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对镊行体系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深入了解,对其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和探究,发现当前国有银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外生和内生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对预防银行风险,提高我国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 脆弱性 影子银行 稳定性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利差主導型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业务开展简单粗放,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红利和信贷投放,而政策红利难以持续。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银行以低利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显著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作为利润,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大客户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小,利润来源稳定。资产利润率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它作为管理效率指标,反映银行管理层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良好,能够提高银行防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所以资产利润率是银行脆弱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模型描述

由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机制的经营目标就是资金约束下的当期利润最大化,模型表述为:

P= P(L,D,r,i,c)

(1)

上述公式表明,当期利润(P)可以表示为贷款规模(L)存款规模(D)贷款利率(r)资金成本率(i)和经营费用率(c)的函数。

以上公式(1)是建立在以下假定的基础上:

(1)认定非利差收人为常量,这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中将中间业务当“副业”,为银行存贷款业务服务的情形基本吻合。

(2)当期利润不考虑滞后的贷款风险,不考虑拨备和风险抵扣等因素。

由商业银行的损益产生过程,可以简化上述函数。贷款收益( Lr)扣减存款成本( Di)和经营费用(C)即可得到商业银行的利润(P)。商业银行经营费用实际上可以用存款规模的一定比例来表示,即经营费用C-cD。因此公式可以简化表示为:

P =Lr-Di-cD

(2)

在没有资本约束的情况下,存款规模(D)和贷款规模(L)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监管部门规定的存贷比率的引导下,具有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可以表示为,为存贷系数,因此进一步地,公式(2)可写成:

由公式可以看出:在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下,各家银行倾向于尽可能将存贷系数α提高到监管部门要求的最高限,因此,可以认为存贷系数α是常量,因此利润P是由以下几个变量决定的:

(1)利差(r-i)。由于商业银行垄断寡头的市场格局,同时由于利率管制和央行利率调整时候有意识的利差保护,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下利差(r-i)是相对稳定的。

(2)经营费用率c。商业银行的经营费用率往往是提前计划好的,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3.贷款规模。由公式(3)可见,由于利差(r_i)和经营费用率c的相对稳定,当期利润尸甚至与贷款L存在一种线性的关系,贷款的增长可以直接带来当期利润的稳定增长。

在社会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由于企业的融资途径有限,银行不用担心贷款发放不出去,贷款投放的渠道非常畅通,因此贷款增长的唯一约束条件就是存款资金来源。只要有存款,就可以立即转化为贷款,进而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这也就是传统商业银行大力吸存揽存的原因所在,所谓“存款立行”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只对当期不良贷款率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指引下,商业银行出于做大资产分母的考虑,往往也会努力做大贷款规模。因为贷款的增长可以明显降低当期不良贷款率,而新的贷款风险由于滞后性的特点,不会在当期暴露出来。因此,这种传统经营机制下的经营目标进一步强化了贷款的“规模冲动”。

脆弱性分析

(1)脆弱性相关概念辨析

1.脆弱性概念

银脆弱性的概念起源于“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马克思认为银行参与资本分配的过程使得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快速转化,进而引发了银行的脆弱性。Irving Fisher( 1993)针对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至1933年)银行业的发展状况,提出“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并认为过度负债所引起的“债务一通货紧缩”会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加深,从而引发银行业危机。美国经济学家Hyman P.Minsky( 1982)认为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脆弱的本质属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学者开始从金融自由化、过度借贷以及政府管制等新的角度对银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

对于银行脆弱性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学者关于银行脆弱性的研究成果,将银行脆弱性的概念定义如下:由于银行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银行在遭遇自身或者外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时,容易经受损失甚至破产的不稳定状态。

2.金融脆弱性与银行脆弱性

关于金融脆弱性的概念,黄金老( 2001)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解释,狭义金融脆弱性是指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比较易于遭受危机的特性,称之为“金融内生脆弱性”;广义金融脆弱性指的是银行业一直处于高风险的状态,即风险一直在信贷市场融资领域和金融市场融资领域累积。金融脆弱性比银行脆弱性的破坏性更大,不管是范围上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过银行脆弱性。金融脆弱性是金融行业内在风险累积的结果,可以从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信贷市场的脆弱性和银行脆弱性密切相关,因为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所以可以认为银行脆弱性是金融脆弱性的一个组成部分。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而我国的银行业更是金融业中影响力最大的主体,所以银行脆弱性程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程度。

3.银行风险与银行脆弱性

银行风险和银行脆弱性的概念关系密切,可以说银行脆弱性是银行风险动态累积的结果。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银行脆弱性除了包括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还包含已经发生的损失,它由银行经营过程中风险的演化与积累所造成。银行承担越大的风险,其脆弱性程度就越高,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4.銀行危机与银行脆弱性

银行脆弱性增长到一定程度极有可能会引发银行危机。商业银行在经营自身业务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承担一些超出其控制能力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就会使该银行陷入困境,同时由于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这些风险可能会引起挤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并最终破产。银行危机是银行脆弱性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影响并不局限与该银行内部,有可能通过特殊的传导机制传播到其他银行,并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2)脆弱性假说理论

关于银行脆弱性的研究很多,且随着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将它们运用到研究中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银行脆弱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从不同类型企业借贷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进行研究的银行机构内在脆弱性理论、从居民行为角度进行研究的银行挤兑和恐慌理论和从政府管制角度进行研究的经济基本面脆弱性理论。下面按照各理论出现的时间顺序并从企业、银行、居民和政府等四个角度来陈述专银行脆弱性基础理论。

1.金融脆弱性假说

Hrman P.Minsky在他的《金融脆弱性假说》中提出“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并对其做了系统性论述。Minsky认为,对于金融内在脆弱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代际遗忘,是指上一次金融危机过去许久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再次兴盛,他们忘记过去的教训而再次追逐高额的利润。当前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使人们充满美好的想象,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正是这种希望让资产价格不断被推高并最终与其内在价值严重偏离。二是竞争压力,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竞争的压力而放松贷款条件,使本来不满足条件的企业仍然获得贷款。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巨大,如果某个银行因设定条件严格而控制贷款发放,这将损失大量客户。面临银行股东或者上级的压力,各银行经理在该情况下只能降低条件向客户提供贷款,而无法顾及后果如何。金融脆弱性理论从经济周期角度研究了银行脆弱性,一方面具有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即该理论没有对银行脆弱性内在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该理论仍然属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缺乏一定的微观基础。

2.银行挤兑与恐慌理论

对银行挤兑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有两种:太阳黑子论与实际周期论,下面分别进行阐述。“太阳黑子论”由Kindleberger( 1978)提出,该理论认为民众恐慌的行为是暴徒心理( Mobpsychology)的结果。Diamond和Dybvig研究的D-D模型则是太阳黑子论的现代版本。D-D模型认为,在银行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服务以及资产变现的成本己知的情况下,关于存款人是否提款有两种均衡模式:一是存款人对银行没有信心并预期挤兑行为将要发生,那么其最优的策略就是立即去银行把存款取出来;二是存款人仍然信任银行,将存款继续留在银行里。D-D模型研究了银行与存款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银行与存款人两者对资金流动性的具体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才会导致挤兑行为的发生。至于是否发生挤兑,则与太阳黑子有关,即外部随机性因素的发生与否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恐慌现象与经济周期有深层次关系,是经济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银行的资产价值会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而降低,这样就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当存款人根据经济衰退所发出的信号预期银行部门将陷入困境时,就会将存款提出,这样做又加速了危机的爆发。所以说,危机不是一个随机事件,而是存款人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理性反应。此后学者们又从其他角度对银行危机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Wellance( 1988) Champ( 1996 )Williamson( 1996 )Gorton( 1988)Chaf和Jagannathan( 1988)等用不同的研究视角拓展了D-D模型。

3.安全边界说

Kregel( 1997)在Minsky的金融脆弱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边界”( Margins of Safety)的概念。他指出银行将资金给借款人使用,这个过程是存在风险的,所以要收取一定的利息作为风险溢价。这部分因承担风险而收取的风险溢价就是安全边界,其作用是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银行遭受不确定因素中击时提供一定的保护。面对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家们一般根据摩根原则来进行信贷决策,即根据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来决定贷款的发放与否。摩根原则是建立在“历史将会重演”这一假设之上的,但这一假设本身就不可靠,只是根据经验而得到的结论,所以银行采用这种规则对安全边界进行评估也是不可靠的,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信贷市场的脆弱性。

Kregel提出的“安全边界说”是对Minsky金融脆弱性假说的重要发展,该理论提出了金融业由自身行业特征形成脆弱性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和金融脆弱性假说理论一样仍然没能清晰地阐述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Detragiache(1998)研究发现需要持审慎的态度实行金融自由化,只有具备了国家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国民具有良好的信用素质、政府廉洁等条件,才可以实行一定程度上的金融自由化。

猜你喜欢

脆弱性贷款商业银行
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旧信封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