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的土地 伟大的军民

2018-05-14杨颖

求知 2018年6期
关键词:根据地抗日爱国

杨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天津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各阶层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兴起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逐步进犯,在中共河北省委、天津市委的领导下,天津人民纷纷投入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河北工业学院(学院设在天津)全体师生举行集会,愤怒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讨论抗日救国办法。9月20日,天津各校爱国学生联合成立天津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纾国难”。天津工人举行了抗日反蒋罢工,成立了“天津各业工会救国联合会”,发表抗日救亡宣言,组织动员工人进行抗日活动。11月,日本关东军特务头目土肥原贤二纠集在津的日本浪人和地痞流氓,发动旨在引发天津动荡的“便衣队暴乱”,激起天津各界人民的极大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动和影响下,工农学各界爱国团体和爱国人士纷纷集会、游行,发出通电、宣言和快邮代电,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11月中旬,天津各大学校在党组织发动下,纷纷组织南下请愿团,到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请愿。1932年,天津各界投入抵制日货运动,给日本的经济侵略以很大打击。是年秋,党领导下的天津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文化团体相继成立,进步书刊和革命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对推动天津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向长城沿线上的军事要塞喜峰口等地大举进犯,侵略矛头直指平津。在这种形势下,天津各界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爱国将士。蓟州区群众还直接参加了伤员救护等支前工作。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支持下,5月26日,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以国民军旧部为基础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主张联合抗日。中共天津地下组织积极发动工人、学生参加抗日同盟军。同盟军收复察哈尔重镇多伦时,天津各界抗日联合会派代表到前线慰问。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实施侵华阴谋,国民党政府仍一再妥协退让。面对日益沉重的民族危机,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游行示威活动。消息传来,天津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即响应。12月18日,十余所大中学校的5000多名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历数日本侵华罪行,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时成立“天津市学生联合会”,动员全市人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一八大游行表达了天津青年学生热切的爱国之情,唤起了各界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春,日军残忍地将为其修筑工事的中国民工成批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河浮尸案”,引起了天津各界群众的强烈震动和极大愤慨。5月28日,在刘少奇的直接指导下,天津爱国学生和各界群众举行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游行结束后,爱国学生和各界群众举行群众大会,强烈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提出“反对华北特殊化”。这次行动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天津市委直接领导下,得到了各界群众的支持,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影响。

五二八大游行后,在中共天津市委直接领导下,1936年3月刚刚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天津地方队部进行改组,重建了“民先队”中的党团组织。改组后的民先队加强了对各大中学校民先队组织的统一领导,并深入青年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到1936年底,全市民先队队员发展到700人左右。1936年6月,天津教育界、新闻界、银行界及民族工商业一些爱国人士以民先队代表的身份,成立了天津各界救国联合会。党组织通过各界救国联合会,扩大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群众基础,开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城市抗日斗争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抗战由此开始。天津党组织立即发动各界群众积极声援前线抗日将士。7月15日,董毓华、赵观民等人联合天津各界人士,成立天津各界民众抗日救国会,号召天津人民尽全力援助抗战。天津工人救国十人团发出《告工人书》,号召工人弟兄们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天津进步文化团体“海风社”发出抗战宣言:“要肩负起民族兴亡的责任。”

天津沦陷后,市委按照上级指示精神,重点開展了动员组织党员、各界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撤离市区的工作。许多党员、民先队队员和进步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经天津转移,奔赴抗日前线。在天津市委巧妙而周密的安排下,经过两个多月紧张有序的工作,到10月,平津等地的大部分党员、民先队队员和爱国学生数千人,通过各种渠道,先后撤离天津。留下来的民先队队员在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急需帮助和引导,市委决定尽快恢复民先队这一党的外围组织。1937年8月,民先队天津地方队部党支部重建,并编辑出版《灯塔》。“民先”天津队部重建后,逐步在一些大中学校、银行、邮局等恢复和建立基层组织,团结和组织爱国进步青年,组织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对群众宣传抗日思想,开展其他抗日救亡活动等。到1939年,民先队队员发展到200余人,成为抗战时期党领导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7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将华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自卫会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刊物,报道中国抗日军民事迹,唤起民众抗日决心,千方百计破坏敌人的通信线路,阻碍敌人的物资运输,收集敌人情报等,成为宣传抗日救亡、打击敌人的重要力量。

1938年9月,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段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天津建立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下设北平、天津、唐山三个城委,负责领导华北沦陷城市党的组织和抗日斗争。天津城委负责领导王兰庄党支部、小站党支部、公大纱厂和北洋纱厂联合党支部以及天津民先队队部的党员。在天津城委的领导下,这些党支部又开始了新的活动。1941年春,以爱国青年组织的中国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为基础,建立了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党支部。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省一中党支部坚持隐蔽精干的斗争方针,在十分艰险的环境里,仍在秘密状态下团结争取进步青年学生和群众。到抗战胜利前夕,支部党员达20余名,积极分子100余人,成为党在天津市内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天津城委还联系了民先队地方队部的一些党员,恢复和发展了民先队队员。在加强组织发展和巩固的同时,天津城委努力推动抗日斗争的开展,广泛联系周围群众在城市中宣传党的抗战政策,利用各种渠道为根据地搜集敌情、开展募捐活动,有力地配合了根据地的抗日游击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平津唐点线委员会遭到严重破坏。1942年7月,冀中军区政治部领导下的康力、王洋、楚云等组成天津市青年抗日救国会。1943年夏,更名为天津市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天津抗联)。在对敌斗争中,天津抗联不断发展壮大。1944年秋,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城委领导下,以天津抗联骨干为基础,成立以楚云为书记的天津抗联党总支。到抗战胜利前,天津抗联成员遍布天津大中学校、工厂、火车站、电信局,甚至在伪军、伪警察中也有抗联成员和地下党员。全市抗联成员达10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50多名。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天津党组织继续在工人、学生、市民中开展抗日宣传,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群众破坏日军的军工厂和重要军事设施。抗战胜利前夕,天津党组织为配合八路军对日大反攻,印发《告天津市全体地下军、全体同胞书》,号召人民组织起来,迎接天津解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有力的斗争。

在周边农村英勇奋战

在抗战爆发初期,党为了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在天津周边农村地区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牵制和打击驻防天津的日军。1938年7月,党在冀东发动领导了大规模的抗日暴动。7月14日,在蓟县县委的领导下,抗日武装在蓟县邦均打响冀东西部抗日武装暴动的第一枪。次日,暴动在蓟县各地同时举行。随后,蓟县抗日暴动队伍与相邻三河等地抗日武装联合在一起,先后在蓟县和周边地区与日伪军作战十余次,并配合八路军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先后攻占蓟县和玉田县城。宝坻、武清、宁河的抗日武装暴动也都同日伪军进行英勇战斗。这些暴动汇入冀东抗日大暴动的洪流,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40年2月,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部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引起日伪军的震惊。此后,日军对盘山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包森率领指战员与日伪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在盘山经历异常严酷的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军民先后取得了白草洼、八门城、新安镇等战斗的胜利,有力地反击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进攻,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盘山抗日根据地巍然屹立,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斗争的士气。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按照晋察冀分局提出的“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方针,天津周边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和八路军主动深入敌后,展开了恢复和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工作。天津周围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不断扩大。抗战转入反攻阶段后,天津周围抗日根据地按照党中央和晋察冀分局的指示,主动出击,不断给予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对日反攻的战略部署。

1945年10月,历经14年之久的艰苦斗争,天津人民终于和全國人民一起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面对日本的野蛮占领和残酷的殖民统治,战斗在天津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带领天津人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反抗日本的侵略。吉鸿昌、阮务德、杨十三、李锟、包森、王少奇、胡子炎、刘家玺等党的优秀儿女在抗战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根据地抗日爱国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窗台上的妈妈
爱国学·晒佳作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爱国学·晒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