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患沟通话信任

2018-05-14甘照宇

心理与健康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治医生老林贝贝

甘照宇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古语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医患之间。患者既然选择了医生,就要信任对方。在医患沟通中,千万不要看着某个医生,却口口声声提起其他医生的意见。这如同谈恋爱,与现任谈得火热,却张口闭口说前任多么多么好。这种情况,换作谁都忍受不了。因此,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信任。做到“既选之,则信之”。

2017年8月16日那一天,老林收到了女儿国内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得热泪盈眶。回想这过去的10年,老林感慨万分。

10年前,老林的女儿——贝贝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行为反常、情绪失控,经常莫名惊慌、恐惧、大声尖叫,有时指着空气怒吼“您走开”。同时对家人日渐冷漠,不理会家人的情感,不懂得体恤父母,动辄对父母破口大骂……老林也是医科出身,只是后来下海才脱离医界,依据读医时学到的一点点精神病学知识,老林隐隐约约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尽管当时父母以及妻子均不愿接受贝贝可能患有“精神病”这一事实,但老林最终还是说服妻子,带女儿一同到省城一家有名的精神科医院就诊。

儿童期精神分裂症,医生的诊断结论印证了老林的预感。老林不敢把这个结论告诉妻子,更不敢告诉家里的四位老人,他知道,光“精神分裂症”这五个字都已经够吓人的,在之前加上“儿童期”这三个字,其结局更无法想象。

负责主管贝贝病情的是一位刚毕业没几年的住院医师小黄。虽然有上级医师的指导,但贝贝的治疗进展得非常不顺利。首先,治疗不到半个月,女儿便哭着嚷着一定要出院,甚至以死相逼,而妻子也不忍心女儿长期被关在“疯人院里”,加上来自家里四位老人的压力,老林不得不给女儿办了自动离院手续。这也意味着,贝贝此后的治疗,完全交给了原先的年轻主管医生。出院之后,贝贝因为病情反反复复,一直都不太稳定,治疗的药物先后换了好几种,而且都是足量、足疗程,有的甚至是超剂量来使用。但主治医生很尽力,不仅查阅该方面的治疗最新进展,而且时刻向老林分析、反馈目前的治疗现状。尽管如此,贝贝的病情总是不见“痊愈”。

这期间,有不少人动员老林找其他医生看看,甚至连主治医生本人都这样劝他。老林也曾动过此念想,并偷偷去其他医院找过所谓的“大专家”,但并没有得到什么新的方案。事后,老林向小黄主治医生坦白了自己的这段“不忠”经历,但最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走了一圈,我觉得您才是最好的医生。如果连您都治不好我女儿的病,我也就认命了!”这一句话,弄得小黄医生既感动又沉重。他感动的是老林对他的信任,而沉重的是本想让对方找“接盘侠”,却未曾想对方直接来个“ST”。没办法,人家“以性命相托”,也只好迎难而上。恰其时,有一种抗精神病药刚刚上市,尽管前期的研究对该药的总体疗效并不看好,但小黄觉得,总体的东西有时无法代替个体,既然这种药机制比较独特,而且贝贝之前也未曾服用过相似机制的药,因此完全值得一试。

俗话说,“美好的事情,总是在不期然中出现”,贝贝的病情,也在服用新药后得以奇迹般地好转。之后,在经历整整一年多的巩固治疗之后,贝贝的病情基本上达到了“临床痊愈”:不仅症状全部消失,而且能坚持上学,学习成绩稳居全班前十。

就在大家为贝贝的病情康复而高兴的时候,家庭内不知從何处、从何人开始,冒出了一个新议题——停药。当时,大家的意见是:既然贝贝的病康复了,药物是否也到了该停的时候了?毕竟,是药三分毒。而且按照治疗指南的意见,对于首发的患者,维持治疗2年就可以考虑停药。大家言之凿凿,似乎无懈可击。但老林清楚,停药这事,马虎不得。他只好征询小黄医生的建议。当然,在听取小黄医生的意见前,他并没有把家人的观点说出来,一来他怕医生有压力,影响他的判断;二来,怕医生觉得自己反客为主,有不尊之嫌。果然,小黄医生给出了跟家人完全相反的建议:坚持服药。理由是,贝贝发病年龄小、完全康复所需的时间长,意味着其大脑可能存在结构上的异常(尽管以现有的技术未必能检测到),而神经细胞的修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其次,贝贝以现有的治疗方案,不仅病情康复得好,治疗过程中也未发现有任何的不良反应,所以,“是药三分毒”这一说词就贝贝而言并无现实的证据。最后,一旦停药,其复发的风险会骤然升高,而且复发的后果是贝贝乃至家人都无法承受得了的。经过再三权衡,老林再次选择相信了小黄医生,而且一直让女儿坚持服药至考上大学。实践证明,他的信任没有白费。

【医生点评】

医学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个体的独特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在他的遗传物质基础—基因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他所罹患的疾病的病因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模式也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对于某一个具体患者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因为,某种药对某个病人有效,但对另外一个病人却未必有效甚至有害。换句话说就是,别人身上的治疗经验,并不能完全复制到其他病人身上。在这种背景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份信任,病人或家属就会在治疗开始之前威胁或“逼迫”医生对治疗作出承诺,以期在付出之后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治疗结果,而一旦治疗不成功,他们就立即对医生的医术甚至人品产生怀疑,继而愤然离去,更有甚者,将医生告上法庭。在这种氛围下,医生为了减少失败率或者“出错率”,就会缩手缩脚,凡事能推则推,能避则避。

案例中的老林,虽然医学出身,但在医患沟通过程中,时刻谨记,“隔行如隔山”、“医者不能自医”,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医学认知局限性的前提下,对其女儿的主治医生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这份信任,不仅表现在对医生所制定的治疗方案的充分理解和忠实执行上,也表现在当治疗失败之后仍对医生不离不弃。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信任是无条件的,它并没有因为小黄医生的资历浅、治疗理念与权威的治疗指南不一致而大打折扣。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任,给了小黄医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冲劲;正是因为这份信任,给了小黄医生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创新、尝试的勇气;正是因为这份信任,让小黄医生在屡次经历失败之后依然对治疗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主治医生老林贝贝
没有答案的生命选择题
王wánɡ冕miǎn学xué画huà
贝贝失踪了
没有答案的生命选择题
爱不失聪
冬天来了
判断
提提神
回报
改色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