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一带一路”沿线的跨文化翻译

2018-05-14詹建华

新丝路(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语言文化

摘 要:“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而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人类跨入新千年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推动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趋同。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体现了人类跨越阻隔、交流互鉴的胆识和毅力,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交往历史中写下重要篇章。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追求,“一带一路”新倡议被赋予新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作用,就能把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發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趋同必然会直接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与此同时,语言的融合变化也必然反映和记录着文化趋同的演变过程。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际间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课题。

何谓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 俗及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 能力.、习惯”。可见,文化包罗万象的范围十分广 泛。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生 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主导意识形态一 定是靠它所使用的语言来构成并起作用的。萨丕尔说:“语言是人在精神所开创的最有意义、最伟 大的事业——一个完成的形式,能表达一切可以交流的经验。这个形式可以受到个人的无穷的改变,而不丧失它的清晰轮廓;……”翻译正是在双语之间变换形式,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随着“一带一路”影响力的扩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技术、生活方式等广泛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现在,穿西装、系领带已习以为常,对于“股票”、“证券”、“刷卡”已不陌生,对模特时装表演已不感到新奇,青年人穿T恤 衫、牛仔裤已成时尚,过圣诞节、情人节已不鲜见,大学生对“学分制”管理模式已经适应,甚至老年人过生日时对儿孙亲友送来的生日蛋糕或一束鲜花也会喜上眉梢,自实行五天工作制以来,周末的 概念也已与西方完全吻合。与此同时,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针灸疗法和中草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的欢迎,不少外国人来华学习气功、 打太极拳,把它作为健身延年、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有不少西方人在节假日去中餐馆学习使用筷子、品尝饺子、春卷、豆腐等中国传统食品等。当然,文化表层结构的变化,无论从速度还是范围来说,都远远超过深层文化结构方面的变化,现代生活在衣、食、住、行乃至言语等方面的变化要比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结构方面的变化要明显得多,即使如此,这些 深嵌于文化深层的不同的文化观念也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着潜移默化、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语言的文化特性包括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要了解原语(作),不得不对其语言的文化特性作一番分析。

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差异。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呈现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两种文化系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上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在知识要素方面,西方较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强调有实验依据 的运用性知识;东方则偏重于伦理和传统的知识。在观念要素方面,东西方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评价体系的世界观,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有明显的不同。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语言对人类思维的制约方面。

印欧语中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格局表现出一种思维推演的框架,它基于表达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思想。而汉语的传统的造句形式是:句读简短,形式松驰,结构和谐,上下贯通。现比较之:

“I passed you on the road?”

“Monseigneur, it is true. I had the honour of being passed on the road”

“在路上我打你面前过了吗?”

“是的,爵爷。你打我面前过,我很荣幸。”

英语句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单句只允许有一个谓语动词(或并列谓语动词),再出现的动词 就得名词化,如上例的being passed,而汉语却灵活得多。以上斜体部分如译成“我曾有过在路上被经过的荣幸”,那就陷入洋人的思维套路。

一个民族的语言结构和词语运用与其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有内在联系,因而对原语的分析和理解必须符合说话人的真实心理活动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对原语的分析和理解必须符合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语言认知心理。例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My Gallant Love

Tune: “Bamboo Branch Song”

by Liu Yuxi

Between th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

My gallant in a boat is heard to sing a song.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day is fine.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词脍灸人口。词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特别是末句“晴”字与“情”字谐音双关,生动而微妙地表现了词中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译词主要用love和fine两词再现了具有汉民族文化特征的原作者手法和创作心态,准确地表达了汉语“晴”的双美意义,且fine与上句sunshine押尾音,传味浓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它被打上了文化传统的深深的烙印。传统习俗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在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相异之处。欧美人听到人们称赞自己的亲人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马上说:“Thank you.”而国人虽心里高兴,嘴上则表示谦虚,常以否定词语回答“哪里,哪里”;汉语中说忌妒别人为“得了红眼病”,英语中却是“green-eyed” ;欧美国家把天界分为七重,而我们国家叫“九重天”,这些都为翻译设置了重重困难。

西方人认为肤色黝黑,或赤如古铜,是健美的表现,因此他们酷爱日光浴、海水浴,喜欢把皮肤晒得黑黑的。You look darker after the holidays. 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一句赞美的话,黝黑的皮肤显示了体魄健壮,所以darker译为“更健康了”就会入耳,妙得其义。如果無视西方的风俗习惯,按字面直译,就成了“你度假回来看起来黑多了。”这样中国读者听起来,含有贬损之意。

由此可见,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词汇的语义必然都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隐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跨文交际中词汇的空白、冲突、寓意和联想的不一致等方面给语际翻译带来障碍和困难是多种多样的。可见语言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更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因此在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国人民同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同时,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质量的翻译才能继承和弘扬“一带一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历史感召力的文化符号,才能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共同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使“一带一路”成为走向和平的通途,成为走向发展的通途和走向共赢的通途。

参考文献:

[1]朱文振.翻译与语言环境,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简介:

詹建华(1962--)男,陕西淳化县人,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