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综合学习平台 扬中华优秀文化

2018-05-14陈新

新丝路(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

摘 要:源于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研究,本文运用了实践活动法,调查访谈法,写作指导等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陕西中考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着重于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能力考查,从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指导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使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最终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语文教学实践;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演讲中点亮;诵读中涵咏;写作中彰显;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深深地渗透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然而,当今的中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他们急需补点儿文化底蕴的“钙”,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是必要的。

綜合性学习一直是陕西中考命题的一大亮点。随着命题在调整中趋于平稳、成熟,陕西省中考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近五年来,试题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同程度地显现,除固定的文言文、诗歌鉴赏板块文化气息最浓,甚至在小阅读说明文中也有体现,如2013年试题中介绍官家粮仓《丰图义仓》,2014年的《中国珠算》,大阅读中更是如此,2010年的《秦腔吼起来》,2011年《游司马迁祠》,这样体现民族地域色彩,彰显传统文化的篇章,无不令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学子骄傲。尤其在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体现出更浓郁的文化色彩与综合特点。如生肖文化,姓氏文化,书信文化,书法艺术,着装礼仪,这些命题形式无不让考生感受到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挥洒自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文化,而非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因而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从内容上讲,可涉及单科的或多学科的,也可涉及科学的、人文的、自然的或社会的,总之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保证学生可选择,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从形式上讲,要注重实践性原则,即保证趣味、可操作、时间充足。其中的趣味性,即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要有吸引力,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考查形式下,这样的少教多学的形式中,可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如何在日常学习中落实少教多学理念,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之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学转变观念的呼唤。综合性学习中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渗透,更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大胆尝试,不断探索总结。让学生在演说古文典籍,推介文化名人,朗诵古诗词,创作诗歌,调查了解地方文化等方面提高实践能力,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一、于演讲中点亮传统

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具备听说读写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说”则是一种最主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很好训练方式,它也是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对于演讲,初中阶段的教材少有涉及,只是在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写作与口交际”的综合性学习中提供了几个主题(微笑着面对失败、善待他人、学会合作等),对于写好演讲稿也只是短短两三百字的介绍,至于具体怎么演讲,则是一字未提。在具体的课文设置上,也很少有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的演讲稿,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也从初中教材中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幸运的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里所说的“课程”不一定是某篇既定的“课文”,也不一定是某本特定的“教材”,它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师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在这种理论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自己开发课程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前演讲这样操作:

1.确定演讲内容,自撰演讲稿。学生的展现不乏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如《永远的李清照》《亘古男儿一放翁》《清莲雅韵》等。

2.搭建有效平台,展示个人特色。演讲毕竟不是写作,要想把演讲能力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就必须给他们搭建一个有效的转换平台。先让每位要参加演讲的学生把内容事先写出来,然后教师进行面批,对演讲内容与技巧进行点拨。这样再进入课堂,效果更好。

3.活动走向深化,留下走过的印记。当学生表达能力有了提高,文章内容有了深意,一定要及时地把课前演讲推向更高层次。于是,我们将优秀的演讲稿集结成册,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慰。

为了创作好的演讲稿,学生常常为了找到自己最满意、最欣赏、同时最精彩的素材,广纳博采、不辞辛劳。有的学生因喜爱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大量地阅读苏轼的诗文,以及评价苏轼的文章;有的同学因仰慕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广泛地去翻阅杜甫的诗文,以及介绍杜甫的文章;有读《草房子》的,有读《边城》的,有读《活着》的,更有关注司马迁的、偏爱张爱玲的、迷恋莎士比亚的、敬畏鲁迅的……于阅读、撰稿、演说的痛并快乐的过程中,学生真正体味到了学语文的愉悦,传统文化的种子不知不觉根植心中。

二、于诵读中涵咏传统

多年来,我们重在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其中经典诗歌朗诵成为我年级保留节目。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折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经典诗文延续了传统文化的命脉,在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诗文诵读氛围,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把他们的视野引向美丽的田野,让他们的精神生命之根扎进传统文化的沃土,使之终生受益无穷。我的经典诵读活动这样操作。

1.经过策划商议,前期特邀专业老师做《声音的魅力》讲座,在著名主持人的带领下朗诵《登鹳雀楼》,学生将朗诵的技巧融入到诗歌的内涵里,显现出传统诗歌的艺术魅力,美妙动人的声音在会场回荡,久久不能散去。中期我们请来诗歌写作爱好者——“巾帼诗人”王老师进行现代诗歌写作技巧传输:“读诗,朗诵的是意境;写诗,表达的也是意境。”讲座者结合多首学生喜闻乐读的现当代诗歌,说明用意象来揣摩意境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的举例,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之际,领悟了重点:确立意境,选取意象,妥善表达。之后进行了热烈的现场创作。

2.中期订立朗诵比赛方案,印发必背经典诗文若干首,同时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创作诗歌参赛。学生积极性高涨,每天自习课,走廊中富有激情的朗诵声回荡不绝,经久不衰。倾听,模仿,创作,表达,为主持的大小节目考虑串词,为朗诵出彩配音找图,为展现效果反复斟酌商讨,在诗歌朗诵的形式里学习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銘记;教学再不是单一的口耳相传,是师生的相互影响,相亲相融。

3.精彩展现的一刻到了。且不说各班的朗诵如何精彩感人,单单摘引陕西著名诗人蓝雁为学生作品抒写的颁奖辞,就足以显现活动的成功:“诗歌的语句极具穿透力,通过意象遣动读者的知觉和想象,语言与意象的交织,达到言在,象在,情在,艺术在。小诗人能通过意象幻化出多个场景,连结传统和现实,意蕴丰富,场景画面细腻而形象,表达出内心的真实!”

每年校园紫藤萝开放,就是美妙的诗歌回荡校园的时刻。传统文化的美妙动人,随着经典诵读的声音,浸润着一届届学子的心灵。

附:学生创作诗歌

清明咏烈纪功颂

作者:任亦辰

小序:辛酉年三月初八,余登南山,以观渭水。持节祭祖,溯清明玓玓遗风。作揖墓前,慕先烈昭昭节气。心驰神往,不能自已。

终南山势,玉帐寥廓。修树茂林,郁郁森森。新叶结屏,虬枝屈曲。腊梅始落,山花未竞。鸟雀相和,嘤嘤啼鸣。东风渐渐,芳草萋萋。水流清冽,潺潺澧澧。游鲤跃鳞于将夕,沙鸥乘和于天宇。天朗气清,风物静美。念及桃花源之旧景,顿生闲适之情。

犹记先烈,马踏群虏。清失其德,燧掩飞灰。电石火光,尽收辽沈。云飞宇内,淮海大捷。勋策猷归,平津收众。乾盖方舆,饮马长江。元恶悬首,凶渠革面。海清河晏,天地肃明。圣功孰纂,虞俸天禄。启复汉武,重振唐风。聿承天宝,事事亲躬。思动则天,扬马列主义之旗帜。慕缠因地,肩中华民族之复兴。

终南大地,遍地忠骨。吾辈少年,与祖同辉!

三、于写作中彰显传统

陕西历经风云变幻,为十三朝建都之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间艺术,传统美食,令人叹赏,让人着迷。其中陕西的民间艺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平面的、立体的、彩色的、工艺的、演的、唱的,综合的,体裁浩瀚,精彩无比。她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震撼人心的原始艺术宝藏,是中国艺术之精魂。我们的学生如何走进生活,沉浸其中,在陕西优秀的地域文化中得到浸染,不负陕西人的称号,为此,我专意组织了一次“走进民间,走近艺术”的调查活动。活动策划如下:

1.利用寒假时间,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拍摄照片或整理成文字。在初中课本就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间采风去”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要求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不在象牙塔里做学问。

2.收假后,将拍摄照片以小组为单位汇集,或制成展板,或做成ppt,在全班展示、汇报。开学的展示课最令人期待,课堂上说者争先恐后,听着如醉如痴,整堂课惊叹声声,笑语连连,下课还意犹未尽。雨楠、子悦、大中回到陕北老家,带来的是大秧歌、威风锣鼓和窑洞建筑风格的推介;禹雷、明昊带来了皮影戏的展示;佳琛、宇昕带来了剪纸艺术,熙晗还现场表演一番,剪刀翻飞,纸屑飘落,赢得掌声不断;雪绒、镜一展现了地方戏秦腔的魅力,镜一放了一段谭维维和华阴老腔演员合作的视频,使孩子们深受触动,老腔在与现代摇滚结合后显得更为苍凉厚重、动人心魄。

3.将采访调查的印象,整理成文章,学期末与其它学习成果汇编成书。最终将走进生活,浸染文化的感受诉诸笔端,细加描摹,不仅是对家乡民间文化艺术的回顾,写作上也是一种再提升和再创造。

此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能快意表达的辅助方式,内容鲜活、情感真实是以往课堂写作无法相比的。使学生更直截地意识到重视人类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重要。

附:学生习作

精彩的华阴老腔

作者:刘镜一

舞台上,艺人们穿着粗布褂子,蓝的、灰的、白的……有人怀抱月琴,有人脚踩长凳,有人手握鼓槌。每个人都悠闲自在,好像就在自家的院落,就在田间地头。那炭黑色的长凳、发黄的月琴,真让人怀疑它们的年龄是否与自己的爷爷同龄。

华阴老腔一声吼!

简直就像一面鼓,被人猛敲了一下。那个看起来憨憨的庄稼汉,一把把褂子甩掉,露出白布坎肩和黝黑的臂膊,一槌捶在锣上,抻着脖子,暴出青筋,他的嗓音沙哑,包裹着淳厚的感情,从嗓子眼里迸射出来。那群鼓手,旋风一般地打着鼓,宽大的袍袖上下翻飞,鼓槌如同冰雹一般砸在鼓面上。二胡手则翘着二郎腿,旁若无人,慢条斯礼地拉着。突然,他撇下二胡,一步跨到台前,腆着肚子,一幅无所畏惧的气概吼到:“为王的坐椅子脊背靠后……”

锣鼓的碰撞,演绎出带动人心的欢乐;唢呐的咿呀,诉说出让人泪落的哀愁凄苦;二胡的九曲十八弯,表现出使人发笑的讽刺。举手投足都牵动人心,一词一句都唱到人的心坎里!

好一群草根艺术家哟!

坦诚的近乎傻气,那些大实话,他们搬到台上,毫无顾忌地就吼了出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头可断血可流皮鞋不能没油……”直白的话语,简单明了地表达着乡里人的豪迈,散发出朴实的哲理。你听最后一句,多么诙谐、从容,是一种淡泊生死的幽默,不可一世的豪情。要唱,就唱得嘹亮;讽刺,就讽刺得尖锐;惋惜,就惋惜得动情。他们用最纯、最真的,夹杂着土腥味儿的嗓音,带着观众返璞归真。

自由地近乎狂傲,他们是草根民间艺人,用天然的嗓音,淳厚坦白的语言挥洒自我。他们不拘小节,舞台,几乎不存在,他们就是在村里,给自己的乡里乡亲,表演老腔。一脚把凳子蹬翻,一把将外衣甩脱,张开大嘴吼喊,让观众的心里只有一个字:爽!

看老腔,看它坦诚直白的真性情,看它不加拘束的自由个性,喜欢它洒脱的美,原始的美,震憾心魄的美!

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一一枚举。它将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通过多样的情境,使之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量。综合性学习,为传统文化的奔涌流淌注入力量,为语文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给予营养,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史丽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河北师大》2011年

[3]姚立娟.“美”在听说读写中.《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2期

[4]王中明.诵读古今经典 弘扬传统而文化.《中国教师》2010年18期

作者简介:

陈新(1970--)女,广东兴宁人,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教一级。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