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男子赛艇运动员全年训练负荷变化特征的分析

2018-05-14何雪德金星王卫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4期

何雪德 金星 王卫涛

摘 要:本研究通过跟踪观察并详细记录第十三届全运会最后一年备战中男子、男轻量运动员每日训练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計法和对比法等,重点分析其全年专项强度训练负荷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水陆训练结构比。在全年41周的训练中,男轻总训练量为6122.15km,水上训练约占69.1%,训练量适中,水上训练比例偏低,年度专项强度训练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百分比为88.6%,其中以低强度有氧U3-U2训练为主,在耐力训练模式上采用“两极化模式”。男子总训练量为6683km,水上训练约占80.9%,训练量合适,水陆训练结构比恰当,年度专项强度训练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百分比为90.8%,其中以中等强度U1训练为主,在耐力训练模式上采用“乳酸阈模式”。

关键词:专项强度训练 训练负荷 水陆训练结构比

中图分类号:G8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a)-0049-02

赛艇男子项目分为公开级和轻量级两个级别,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中共有7个小项(男子公开级5项,男子轻量级2项),通常我们简称男子公开级为“男子”、男子轻量级为“男轻”。江苏赛艇男子项目曾在十运会以及十运会前为江苏人民赢得了荣誉,十运会后成绩不尽人意,在十一届、十二届全运会走了下坡路,这与江苏经济强省、体育强省的地位很不匹配。第十三届全运会备战初期我们就引进俄罗斯高水平教练执教男轻,聘请国内高水平赛艇训练专家指导男子的训练,在2014—2016年的年度比赛中,我们男轻、男子都体现出了不错的竞技成绩,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在备战的最后一年,通过对男子男轻重点运动员专项强度训练的监控,可以分析出各自训练负荷的变化特征,对比出中外教练员不同的训练理念。

1 研究对象

江苏省赛艇队优秀男轻运动员4人(以A/B/C/D代称),年龄(26±3.37)岁,身高(185.5±1.73)cm,体重(70±0.82)kg,训练年限(11.25±2.87)年。优秀男子运动员4人(以E/F/G/H代称),年龄23.5±3.32岁,身高(195±3.16)cm,体重(87.75±2.63)kg,训练年限(9±2.83)年。3人为国际级运动健将,5人为国家级运动健将。

本次研究分析的为专项强度训练负荷,包括水上训练和陆上训练(测功仪、跑步、自行车),记录了第十三届全运会最后一个备战年共41周的专项强度训练情况,通过船速测量仪、GPS等详细记录训练量;以血乳酸、水上陆上最大功率百分比区分赛艇项目不同训练强度(血乳酸测试力求精确,在无氧阈以下低乳酸水平训练强度测试时需采集即刻乳酸,高乳酸训练时根据训练强度采集3~7min乳酸),通过测定典型训练课的血乳酸、最大功率百分比等数据,确定不同类型训练课的训练强度分布情况。

2 研究结果

全年训练时间为41周,以全运会预赛为分界点分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包括两个阶段:第1~28周为全运会预赛(以下简称预赛)备战部分,其中第1~24周为冬训,第25~28周为赛前训练;第30~41周为全运会决赛(以下简称决赛)备战阶段,其中第30~37周为夏训,第38~41周为赛前训练;第29周为资格赛比赛周,单独记录数据,不做趋势分析。我们通过详细测定、记录每天训练内容统计训练量;通过测定典型训练课的血乳酸、心率、功率等数据,确定不同类型训练课的强度分布情况,根据每天记录的训练内容,统计换算出相应的强度分布情况。

2.1 江苏男子赛艇运动员全年训练负荷变化特征

2.1.1 男轻

全年训练量基本按照“3+1”的板块模式变化,即“3周训练+1周测试和调整”,冬训及夏训前3周的训练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变化,赛前训练前3周的训练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变化,总训练量为6122.15km,周平均训练量约为149.3km,相比国际和国内优秀运动员,训练量适中[1]。

全年训练强度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百分比为88.6%,其中低强度有氧训练U3-U2为75.4%,中等强度有氧训练U1为13.2%,在耐力训练模式上采用“两极化模式”[2]。冬训阶段主要以发展基础有氧能力为主,有氧训练(U3-U1)百分比达到88.4%;预赛赛前阶段减少了低强度有氧训练(U3-U2)百分比,增加了U1百分比,适当提高了TR、AN、NMT百分比,主要做好专项速度能力的提升;夏训阶段前半程主要补充资格赛期间丢失的有氧能力,以水上低强度有氧训练U3-U2为主,后半程的训练中适当进行部分高强度间歇训练;决赛赛前阶段实际完成的高艇速、高强度训练的百分比偏低,依然维持了较高的有氧训练百分比,有氧和无氧训练的比例、速度训练和基础训练的互补等出现偏差,训练量及训练强度刺激均偏小,运动员难以调动出很好的竞技状态。

2.1.2 男子

全年训练量在冬训阶段、预赛赛前训练阶段和决赛赛前训练阶段基本按照“3+1”的板块模式变化,主要体现为1周适宜训练量的调整训练+1周上量适应+1周大训练量+1周高强度测试;夏训8周中,第1周为小训练量的适应训练,中间6周维持了较高的训练量,第8周进行了减量适应调整。总训练量为6683km,周平均训练量约为163km,训练量合适。

全年训练强度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百分比为90.8%,其中低强度有氧训练U2为29.8%,中等强度有氧训练U1为60.9%,强调运用血乳酸值2~4mmol/L的有氧-无氧阈强度训练,在耐力训练模式上采用“乳酸阈模式”[2]。冬训阶段主要以发展有氧能力为主,有氧训练百分比达到92.5%;预赛赛前阶段显著增加了氧运输TR和无氧AN百分比,训练强度整体提高;夏训阶段训练强度主要集中在有氧-无氧阈强度区(U1和AT),注重高强度有氧及中等专项速度的发展,并适当进行了低强度有氧U2训练(课堂体现内容主要为水上技术训练);决赛赛前阶段增加了氧运输TR和无氧AN百分比,主要发展专项速度能力,以变节奏划、速度训练、比赛模拟训练等课程为主,节奏安排是调整休息、再恢复、再训练的阶梯发展。

2.2 全年水陆训练结构比

2.2.1 男轻

全年水上训练量为4229.25km,占比约为69.1%,陆上训练量为1892.9km,占比约为30.9%,相比国际和国内优秀运动员[3,4],水上训练比例偏低,主要由于冬训阶段过多发展陆上有氧能力,水上训练量偏少(58%),其他各阶段水上训练比例为:预赛赛前训练阶段75.4%(偏低),夏训阶段89%,决赛赛前训练阶段92%。

2.2.2 男子

全年水上训练量为5409km,占比约为80.9%,陆上训练量为1274km,占比约为19.1%,相比国际和国内优秀运动员,水陆训练结构比恰当,各阶段水上训练比例为:冬训阶段69.8%,预赛赛前训练阶段97.0%,夏训阶段96.3%,决赛赛前训练阶段95%。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有氧与无氧耐力的动态关系及其对当前我国耐力训练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0,30(4):63-68.

[2] 黎涌明.周期性耐力项目的训练量与强度[J].体育科学,2015(2):67-72.

[3] 陈小平,资薇.中国赛艇训练关键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1(1):56-62,74.

[4] 肖斌.中外耐力性项目训练负荷强度安排特征比较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1(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