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协同规律下探究我国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2018-05-14林玉进
林玉进
摘 要:面对中国足球整体的滑铁卢,校园足球发展被寄予厚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参与式观察及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以质与量协同评价为视角,深入剖析我国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结果表明:校园足球发展逐步从组织管理、竞赛体系等量化评价体系得到完善,但存在传统观念滞后、体制发展尚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目性,因而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发“非校园足球”场域的策略,以促进校园足球质量协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足球 校园足球 质量协同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09-02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量变到质变,并不断地推动事物发展[1]。校园足球在我国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理清其质量协同规律,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政府与社会的殷切关注下,2009年,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颁布《关于开展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具體实施方案》两份文件,正式启动我国校园足球的兴盛之路。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校园足球发展过程存在着机遇与挑战,认清其质与量的协同规律,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为中国足球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1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分析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存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量”是事物区别于同类事物的规定性,而“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1]。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各大组织的协同驱动下,校园足球正朝着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广泛参加和运动水平系统提升,体制机制健全,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特色校园足球发展体系的目标推进,但实际效果却是一个量的普及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组织管理方面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是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体育系统为辅。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应大力借助教育机构现有的资源,例如教师、生源、器材、场地等,而体育系统提供最专业的足球运动人才和专家,转变国家体育总局管理方式,即建设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由足协进行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局面,确立为以教育部为主要管理单位,创设全国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育部门作为活动的主导者,体育部门做好专业提高协助。另外,在《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从学校体育视角进一步深化《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而保留的由国家体育总局足球协会的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仍然发挥着其职能,在双向的不断调控下,刺激着校园足球改革的不断推进。
1.2 师资方面
我国计划2017年培训3000名校园足球的教练员,未来将实现为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养1~2名持有D级或以上教练员等级证书的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的目标,着力提升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不断从软硬件方面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支持[2]。
1.3 足球教学方面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两个文件,其一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3],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9个年级的360节足球课的教学设计,从内容及方法设计符合足球技能习得规律及教育发展规律的参考大纲。其二是《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3],使该标准成为校园足球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并成为评价学生足球运动的技能和评估校园足球和衡量各地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考核依据,是引导学生提高足球运动技能水平的主要手段。
1.4 竞赛体系方面
我国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在近年的时间里不断得到完善,按照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如何加快发展新时期校园足球的具体实施意见,其中意见里明确表明了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构建,包括特色校校内竞赛、校际之间联赛、区域性选拔在内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及极具规范性的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四级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实行各赛事分级的管理,建立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制度。这几个竞赛体系于2015年开始就已经全面启动,2016年更进一步得到完善[4]。
2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观念的滞后性
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推进校园足球开展的普及化提供了诸多保障,但传统观念的滞后却依旧阻碍着其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身体活动,对于运动技能的习得、运动项目的隐性价值还不是特别重视。而今无论是教育行政机构,亦或是学校高层对于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忽视了其育人价值,将其定位为提升中国足球成绩,这是一个角色与功能的错位[5]。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等质疑于足球训练时间保障对文化课程学习的不利影响。因此,观念的滞后油然而生一系列校园足球训练开展与学业之间的矛盾问题。
2.2 体制发展尚不健全
校园足球并不能成为每一个人的成才之路,主要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在其基础上输送优秀后备足球人才,提升我国足球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系统在校园足球管理方面是建立在学校体育的角度,进行着全体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普及化教育,在培养发展目标及资金使用情况均受限制,而体育系统足球教练员又难以进入学校指导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工作,或是以职业体育的视角来进行人才培养,两个系统之间需要深入沟通和协调。另外,学校足球运动整体水平实则以学校足球运动成绩作为重要评定标准之一,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帮助,但文化课程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帮助会更大,学习成绩与运动成绩的衡量标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阻碍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家长的态度,校园足球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2.3 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目性
我国疆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难以用一套固定的标准对特色学校的建设进行约束与衡量。场地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其存在主次之差。经历推选与即将被推选的全国校园足球特色达标学校的数目已然覆盖于全国大部分中小学,而以这些学校为支点,进行场地设施、师资培训、经费支出等方面的投入的合理性需进一步提高。这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逐渐突显,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盲目的配套资金分配、组织赴海外学习、达标校建设等等,在足球课程设计、课余足球训练、足球竞赛组织等方面严重不足。因此,区别对待地方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困惑,建设相应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形成适用于地方发展的针对性措施,这才是校园足球特色之源泉。
3 校园足球发展策略
3.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作为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兴事物,校园足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国覆盖性的开展。首先,它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它又是独立于体育学科之外的一种新的身体锻炼载体,包括优秀足球运动员选拔,为国家输送足球后备人才的职能。而不管以哪个职能为落脚点,其推进过程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只有基于这样共同发展理念,才能让教育系统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家长逐渐的加入这个共同体,才能在学业与训练组织中找尋突破口,不断产生新的推进路径。
3.2 建设层级管理运行机制
在《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文件中指出教育系统是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主体,体育系统为辅,呈现出依附于教育局和体育局原有的公职体系进行管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如很多活动项目由于资金问题不能顺利实施,影响校园足球整体的推广与开展。校园足球在实施开展过程中急需建立基于教育部体系的一套独立的层级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足球国家、省、市、县、学校的层级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规定、活动方案制定、竞赛机制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等诸多问题的制定,建立各级指导方案,分工内容,责任到位,提高校园足球开展的实效性。
3.3 加强评价与监督机制建设
各级学校应该做好校园足球各类资源的利用,让校园足球的各项花费都做到公开透明,并通过宣传等方式扩大校园足球开展的影响力。而我国各省、市、地区中小学,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其校园足球发展软硬件设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各有迥异。如何使投入的资源更有效率,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校园足球特色校的评价标准,基层教练及运动员选拔标准,竞赛开展场地、安全风险防控、意外伤害保险等标准,配套资金拨放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建设,结合各个地区学校校园足球开展状况,有针对性、灵活地进行应对,这也是使校园足球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
4 结语
我国校园足球建设与发展是一项严峻的工程,不仅涉及体育本身的观念问题,更涉及体育体制等。近年来,我国在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软硬件配套设施、各级联赛覆盖率教育体系、足球人口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取得巨大突破,而这仅事物发展的的基本条件,即量变,但并不等于校园足球的实际发展水平。校园足球发展规模绝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质与量的平衡点,准确的找到不同时期的平衡点,考虑不同发展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在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方位形成合力,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才是健康的、有益的,也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宏伟蓝图书写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成新,姚士谋,王学山.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的辩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46-49.
[2] 郜云雁,罗彦琳.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将达2万所并建退出制[N].中国教育报,2017-02-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J].中国学校体育,2016(8):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EB/OL].(2015-07-27).http://www.moe.edu.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508/t20150811_199309.html.
[5] 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5,2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