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情境教育应用于高职学生主题班会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罗磊
罗磊
[摘 要] 主题班会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以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为依据,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特点及每个阶段的成长需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将情境教育运用到主题班会中的优势及方法,并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情境运用到主题班会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得到教育,获得成长。
[关 键 词] 情境教育;高职学生;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243-01
一、问题的提出
立德树人是高职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主题班会作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管理、行为养成、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学生的主题班会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把主题写在黑板上或做成PPT,由老师或学生干部在台上讲,其他学生在台下听,导致学生对主题班会不感兴趣,接受度不高,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而情境教育的模式可以改进目前主题班会存在的不足,提升主题班会的魅力和效果。
二、情境教育的优势
一是情境教育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教育与现实生活相链接。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班会为例,创设、模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在开放而真实的情境中,主人公就是学生自己,他们在其中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有可能去组合、去创造新的形象,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既丰富了班会内容,又使学生的经验得到充
分利用。
二是在情境教育模式下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在熏陶与感染中产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力”。所以,主题班会有时可以将图画、音乐、戏剧以及角色的扮演综合起来创设情境,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如,以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可以综合运用这些形式。
三是由于情境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其运用到主题班会中可以与学生真情交融,以情动情。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及道德情感,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意力量,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是情境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潜在的智慧得到充分开发。可以根据班会的主题和内容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艺术情境,通过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引发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是情境教育更有“趣”,符合高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将其运用到主题班会中,使学生在一种美好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中参与活动。师生间共同创设一种亲、助、和的人际情境,蕴含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中国教育哲学理念,构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完美结合的独特的教育模式。
三、情境教育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
(一)首先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确定班会的主题
每一学年设置五个不同方面的主题,并列出大纲,使高职三年的主題班会成为系统的、有序的完整体系。比如,大一学生的主题班会可以围绕适应性教育、行为养成、人际交往、安全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开展;大二学生可以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恋爱观教育、目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等主题开展;大三学生面临就业,可以围绕就业指导、职业素养、职场礼仪、正确缓解就业压力等主题开展。
(二)将情境教育应用于主题班会
根据班会的主题和内容设置适当的情境。比如,以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可以设置音乐、图画、角色扮演的情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班会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以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班会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漫画、团体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矛盾冲突,寻求解决办法;以就业指导为主题的班会,可以创设职场情景,让学生体验就业的压力等等。
(三)情境教育模式主题班会举例
以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为例:首先要创设一个温馨、宁静、能烘托主题的环境,包括灯光、环境布置、背景音乐等等,便于学生体验。第一单元,老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在生活中你最感恩的人是谁?”“为什么?”第二单元,创设音乐情境,播放《父亲》《母亲》《当你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等歌曲,请学生欣赏,然后讨论:你最喜欢哪首歌?为什么喜欢它?你第一次听这首歌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有什么感受?你现在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能学唱两句吗?第三单元,角色扮演。结束:伴随着歌曲《感恩的心》,主题班会自然结束。
四、情境教育在主题班会中应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主题班会主题的不同,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
二是情境教育只是主题班会的一种形式,要根据班会主题再与其他形式相结合,完成主题班会的预设目标。
三是主题班会结束后要让学生做反思总结,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实现育人的目标。
总之,情境教育应用于主题班会中对高职学生教育产生了非
常有效的互动和带动作用,学生也因此得到了更切身的体验过程,思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明远.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