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教学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2018-05-14徐雪珍
徐雪珍
摘 要:射击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射击技术的发挥产生深远影响,在射击教学中,运动员通过一阶段的训练,心理障碍都会存在。射击运动对运动员的射击技术和心理品质要求较高,要努力使运动员在射击训练过程中良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运动员射击思维能力的,让运动员了解更多有关枪支的知识,并了解不同枪支的性能。为此,加强运动员在射击教学中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消除运动员的心理恐慌,是非常需要的。
关键词:射击 教学 运动员 心理素质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036-02
射击对于运动员心理状态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在进行射击教学的过程中,教练应该根据运动员训练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抓好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合理地把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吻合进行,在让运动员学会射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令运动员射击能力有所提高。心理障碍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有效地加以预防和抑制,教练应在射击训练的过程中,主要针对运动员感觉能力的训练加以强化,增强其直观的感觉体验,目的是对运动员心理进行有效调。并对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给予解决办法,使运动员得到全面提升。在射击训练中,运用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掌握,不断变化。
1 射击教学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射击运动是运动员技术水平、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的比拼和较量,心理因素对射击运动员比赛发挥影响密切,应该重视射击运动员的个性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训练过程,平时的专项素质的训练欠缺,或者说忽视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东西,最后导致运动生涯的葬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时候甚至可以让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极致,战胜实际水准比自己高的对手;反之,如果心态不稳,情绪浮动太大,比赛很容易失利,以至于导致个人及团队的赛场遗憾。心理素质是个体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刺激所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变化,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心理健康指标是一个标准,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语与测试,发现运动员的大脑思维,心理负荷承受力有多大。射击项目对心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作为教练员在贯彻执行教学训练计划里,应把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设为中心内容,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去指导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在训练中可以得到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也会得到锻炼,需要多鼓励运动员敢想、敢说、敢干。心理因素是致伤的最关键因素,设计动作训练过程中,将心理训练放在重中之重,有时候可能因为个别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而更加重视心理调适。帮助运动员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技能和方法,使运动员的潜能在训练和比赛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提高射击运动技术水平和战术效果,竞技状态达到顶峰。
2 射击教学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及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
2.1 运动员存在好玩和急于求成心理
射击训练中致伤因素很多,但从运动主体而言,心理因素是致伤的最关键因素。在射击教学过程中,教练要打好设计教学质量的基础,端正运动员对射击训练的学习态度。运动员对射击训练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很多运动员只是觉得射击训练非常有趣,非常好玩,有种强烈的探寻奥秘的欲望,并没有理解射击训练的教学本质。还有的运动员长时间的训练很有情绪。有一部分运动员对自己的射击成绩要求较高,急于求成,使得在射击成绩不理想时,信心缺失,射击训练的效果就出不来。从不懂专业知识到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运动员的兴趣,使运动员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延续。
2.2 运动员存在恐惧和畏难心理
某些运动员既对射击充满着好奇,但是又会产生胆怯的心理。在进行射击时,运动员一定要把握好尺寸,否则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威胁。比如:運动员在在射击过程中体会到枪支的后座的威力之后,巨大的声响会使运动员产生恐震心理。有一部分运动员还担心枪支走火,出现意外。手臂力差的运动员对高强度的训练产生畏难心理,更难以承受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如果心理因素在射击训练中得到重视,但训练方法失当,效果也会不佳。注重运动员基本功的训练,并使运动员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树立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2.3 运动员自身、教练教学及训练方面因素
由运动员自身造成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体现在很多方面,运动员性格也会对心理状态的不稳定造成恶果。身体素质弱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容易造成挫败感,影响训练进程。性格内向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偏于意志坚定型,而性格外向型的运动员多会表达心中不愉快,对抗情绪时而发生。不太重视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东西,会导致运动员运动生涯的葬送。考验一个教练必须具备思想积极、举止得体、精神昂扬的教练会卖力的鼓励运动员,使团队整体气势凶猛,能充分带动运动员进入训练最佳状态。在训练方面,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同样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运动员遇到熟悉或擅长的科目表现及其积极热情,甘心接受。对于不擅长或不喜欢的科目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练应该把射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技巧给运动员讲透彻。
3 射击教学运动员生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3.1 自信心与自我暗示训练法
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它不是一朝一夕事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工程,不管是比赛或是实战都必须对动作和心理训练有很严格的要求。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多鼓励开发运动员的思想,使运动员的认知能力有所加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运动员客观、准确、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完善性格,不能伤害运动员的自尊心。运动员可以通过一次次短期目标的成功的训练的实现来增强自信心,在日常的射击训练和生活中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自身获得较高的心理能量储备,使其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要求。对运动员心理进行有效调整,让运动员能够有较为直观的感觉体验,注重对运动员感觉能力的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法是针对具体的情景,运动员与自己对话,自我鼓励的方法,他人暗示同样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通过多次口诀重复、词句等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开导,平复情绪,提高技术和心理能力。如果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动机和高动机水平,就会降低紧张的程度。强化训练需要教练员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反复进行,另其心理能力达到一个高水平,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透过心理暗示,运动员放松情绪会很快,身体姿势全方面协调,均匀呼吸气息,技术水平能更好发挥出来。提高射击运动技术水平和战术效果,获得最佳竞技状态。
3.2 注意力与表象训练法
之所以要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是因为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各个方面都会使运动员分散注意力,注意力训练法就是要将注意力聚焦在射击的每一个具体的动作上,不接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按照流程,专心如一。比如:教练应引导运动员放松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以把身体调整到最放松的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运动员要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训练和比赛中排除任何外界干扰,注意力越集中,指向越准确,抗干扰力就越强,比赛成绩就越优秀。让运动员了解心理训练的重要意义及心理训练的作用和其目的,使运动员自己能更加积极和主动地投入当中去。表象训练是利用在过去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运动形象采取心理训练的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专项技术动作时,先思想入静,再举抢,静坐把正确和好的动作在大脑里回顾。运动员必须始终对自己加强自我修养,完成训练计划和达到比赛成绩。对运动员训练时间要加长一点,训练计划和达到目标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按时完成不许拖延,意识达到运动顶峰必须克服常人克服不了的困难。培养运动员自身适应环境突变的心性,在遭遇赛场意外情况的时候,要努力排除内外干扰,将剩下的子弹打好。一个运动员的最终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他具备了各种条件,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技能。
3.3 模拟训练法与心理承受法
在射击训练中模拟训练法运用广泛,营造高压氛围,构成真实情景,给运动员一个实打实的心理压力,从而培养他们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通过无数次的模拟训练,可增强神经活动的耐力,让运动员达到身经百战,忘我不畏的精神,熟能生巧的境界。模拟不能用得太多,以避免给运动员造成情绪上的麻木。模拟训练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可以通过电影、录像以及播放录音等来显示对手的特征和比赛气氛等,使运动员熟悉比赛情况,提高运动员心理稳定性和技术水平。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思维、意识和意志品质逐渐成为心理训练的重点,根据运动员的实时状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运用方法手段得当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将心理训练放在相当总要的位置,平时在一点一滴的训练生活中加以灌输,个别运动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调适。在训练计划中,可以安排些有奖实弹、过关实弹、对抗实弹、相互间的观摩实弹,制造些紧张氛围,使得运动员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射击,使运动员掌握适应这种竞技对抗能力,自信心剧增,心理承受能力也增加,通过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运动员达到忘我忘物的思想境界,能做到完全融入训练,能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流畅自如。
4 结语
射击心理调控好能正常发挥射击的技能水平,环境和众多外界干扰会给射击运动员带来强大的心理包袱,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是射击训练中心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运动员射击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将作为关键的训练项目,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抗压能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做重点训练,对运动员的成长和最后的成就起到显著作用。技术训练中较好穿插心理训练内容,能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让运动员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教练员必须全面了解运动员当前的状态,根据运动员的实时状态有效安排训练内容,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手段才能恰到好处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根林.射击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9):25,27.
[2] 李婧晗.吉林省优秀射击运動员主要专项心理素质状况分析[D].吉林体育学院,2013.
[3] 孙安.浅谈射击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J].中国培训,2015(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