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2018-05-14段丽娜
段丽娜
[摘 要] 经济学因其特定的专业能力,广大学生毕业后都会走进企业、走进机关,因此,实践能力是考查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关键,校企合作机制在这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就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浅薄的探讨与分析。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75-01
一、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与专业能力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企业是人才的归宿,那么,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就是一座人才成长的桥梁。在经济学教育中,不但需要在能力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要让学生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但适应了时代特色,也为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一种良好表现形式。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教育,在落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充实了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在一体化教学中认真领会企业奉行的精神,主动接受职业素质知识,让学生适应社会对综合素质过硬人才的需求,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追求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以后走向经济类职业岗位做更加充分的准备。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走向职场做一次“演习”
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校方在落实相关教育活动的时候,本身就是对学生走向职场的一次培训工作。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十分深远,是培养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因为,从教学的长远目标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也将是学生主动探索职业中应具有怎样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的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形式,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观念与习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职业素质知识转换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因此,经济学教育中校企合作教学的开展是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是在未来的道路上,为培养更多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积极主动探索,将企业发展理念学透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课堂形式灵活应用的表现。纵观我国经济学几十年的发展,采取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满堂灌”,许多学生并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刚刚兴起,但成效显著。如果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让学生能够深入企业了解学习,经济学教育就能取得实质性发展,也能够让学生把知识内化。当代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更需要一种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途径,使校企合作能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学生在经济学教育学习中,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将来也能更好地奉献社会,面对工作。因此,我认为校企合作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方式,更是提升学生适应企业的桥梁。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問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就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落实“实践育人”的重要思想。因此,要让学生在校企合作机制下探索经济学的奥秘,让大学生在经济学课堂以外学到更多知识,通过系统的教育,能够健康成长,培养自身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知行合一的本质。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正是提升自我,将知识真正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将理论知识和未来社会更好联系的重要方法,同时在校企合作机制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因此,校企合作机制是学生完善自我、践行经济学知识的途径,我们要把握好该模式的方法,认真落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好处。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深远,此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为学生走向企业铺路,同时是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手段,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机制下的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实践,因此,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争取能有大的突破,让广大学生都能够搭乘校企合作的快车,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冰冰.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电大理工,2012(15).
[2]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9).
[3]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