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

2018-05-14崔丹闫丽李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导师医学研究生

崔丹 闫丽 李冰

[摘 要] 由于社会、个人等综合因素,医学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易发生、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根据当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232-02

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目前,医学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历阶层和未来优质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研究[1-2]认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要低于国内成人常模,也有研究[3-4]认为,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優于国内成人常模。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见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离群索居、失眠、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等问题,严重的还导致自杀等过激行为。因此,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习压力大

医学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不同于本科生阶段,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延续高中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授课接收理论知识,研究生阶段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各高校对研究生培养管理力度逐渐加大,在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和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要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并轨培训获得合格证,剩余做课题发文章写论文的时间很少,如期毕业的压力很大。学术学位的研究生阶段中要完成研究课题发表至少核心期刊文章1篇,导师通常没有太多的时间手把手教学生,经常是提出课题的研究方向,需要研究生自己查阅大量文献,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研究的具体方式、实验结果的解释和统计学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向相关人员求助,整个过程中导师主要起到指导或协助的作用。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对完成课题研究和发表高质量论文力不从心而更加苦闷焦虑。

(二)经济压力大

目前,研究生每年的学费均为8000~10000元,经过大学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的支出,还要接着负担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给研究生的家庭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部分研究生已经结婚生子,家庭支出进一步加大,虽然学校有奖学金,但多数金额不高,难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特别是家在农村或者家庭成员出现因病因债致贫的情况,医学研究生课业繁重,兼职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就会感到很大的经济压力,对自己为家庭增加的负担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

(三)就业压力大

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医务人员就业的岗位门槛越来越高,很多大城市的医生岗位至少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很多热门科室的门槛已经是博士研究生。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改变命运,不愿意回生源地,自身工作定位高,理想岗位可遇不可求。但是目前一线大城市就业形势严峻,以北京为例,目前正面临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外地生源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首都困难重重的情况。

(四)人际交往压力大

很多导师都是专业权威、科室主任,集医疗、教学、科研及社会兼职于一身,很难有比较多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培养,导师又影响着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对导师的敬畏会让一些研究生害怕与导师交流,怕导师批评,怕导师交给自己的工作完成得不好,甚至还可能因为与导师沟通交流不足产生矛盾。研究生的生源广,有应届本科生,有工作后继续攻读的,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各不相同,很多学生家在外地,而且因为导师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相互间交流的机会较少,人际交往圈缩小,研究生都已经成年,有谈恋爱及结婚生子的需求,如果恋爱过程受挫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心情低落、郁郁寡欢甚至自我否定的问题。

(五)个人抗压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薄弱

医学研究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学习任务重,就业面较窄,而这些学生既往大都是学霸类型,对自我期望值较高。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环境恶劣,伤医事件频发,严重打击了医学研究生的理想和抱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动摇了他们的信念和希望,毕业后的研究生很多放弃了医疗岗位,转向医疗的相关岗位就业。而且,现在的研究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和自制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弱,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心理敏感而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对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5]。研究生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家庭、社会及本人期望值普遍偏高,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压力无处排解就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讨论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具有潜伏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作为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实时对其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大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研究生在录取时大多学校都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但是因为有些学生刻意回避问题,最终的结果并不完全真实,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报告会提示显著掩饰。当前,很多高校针对本科生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案中多重视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培养,几乎不会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也主要面对本科生开放,在研究生中宣传力度不够,有些研究生根本从未听说学校有这样的咨询机构。因此,高校需要完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针对医学研究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培训心理健康咨询专职人员,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还应多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和其他学校联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增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帮助的。

(二)重视研究生所在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医学研究生进入高校后,根据导师所在学院归属不同的学院管理,日常教育和管理也基本都在学院内完成,因此学院的辅导员教师对研究生的情况最为熟悉,学院教师应利用日常研究生事务管理的时机,多与学生谈心交流,进行深度心理辅导,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组织研究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和艺术活动,增加学生与周围人群及社会交往沟通的机会及提升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释放青春的活力。学院的辅导员还应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对新生、贫困生、毕业生分别辅导,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新生入学,帮助他们顺利过渡;面对贫困生,帮助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以及学院的经费支持;在毕业前的就业求职阶段,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定位,调整心态。特别是对心理脆弱,家庭遭受变故,或者表现异常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及时发现问题。

利用研究生亚群体,重视朋辈咨询的作用[6],例如同导师的师兄弟和同专业、同课题、同宿舍的同学等沟通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如果有针对性地培训一些学生骨干力量,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的积极作用,能更及时地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更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发挥导师、家庭、社会强大的支持作用

研究生在校期间,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与学生的联系最紧密、接触最频繁,导师对学生的支持非常重要,导师对学生的肯定对树立学生信心发挥着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导师平时应多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导师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可以通过微信、短信、QQ、邮箱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不仅在临床、科研方面树立权威,在学术道德、为人处世上导师都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研究生树立榜样。

研究生离家在外就学,与家人相伴的时候不多,家庭成员要主动与研究生多联系,多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当研究生面对心理问题方面的困惑时,多关注,多关心,多排解,家人的陪伴是其他人都无法代替的。社会方面要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切实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给研究生工作的信心和希望。

(四)医学研究生要加强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积极应对挑战

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精英层,医学界的高级人才,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将来要面对的是复杂的患者人群,因此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切的悲悯情怀和更强大的心理素质。医务人员每日面对繁重的医疗活动、持续的知识更新和随之而来的医患矛盾的风险,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尤为重要,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到心理学的知识,因此,作为医学研究生要学会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做到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医学研究生在本科生阶段都学习过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如果精力允许在研究生阶段更要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的医学职业更高的要求。

针对医学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学校和学院应重点帮助医学研究生树立医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通过报告会、讲座、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医学研究生开展职业认同感教育,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心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育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能懂得较多的知识和胜任多方面的工作,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7]。指导医学研究生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形势、分析就业政策,根据其就业需求帮助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并加强就业技巧的培训等。

医学研究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一不可,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导师及自身全方位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打造医学研究生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才能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爱萍.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就业调查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0):1146-1148.

[2]張文娟,张健,鲍琳辉,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8):1541-1545.

[3]黄钧裕,林爱华.广州地区638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47-149.

[4]沈可,黄迪,刘晴,等.2006-2016年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17,36(2):85-90.

[5]付菲.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75-176.

[6]章李薇.从辅导员的视角探析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188-189.

[7]牟基伟,张美佳,李江华,等.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2):62-64.

猜你喜欢

导师医学研究生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