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探索
2018-05-14张琳周雯静
张琳 周雯静
[摘 要]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人才培养和输送逐渐成为所有医学院发展的前进方向。而医学院校研究生试验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环节,对提升科研成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医学院研究生麻醉实验室中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开展,让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和改进。
[关 键 词] 麻醉实验室;科学管理;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142-01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表现形式,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将会对人才未来的生命力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对医学院工作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医学作为操作性、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除了要对基础课程进行学习之外,实验室工作能力训练也异常重要,尤其是麻醉实验室管理工作对研究生培养十分重要[1]。首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有利于让实验更加规范化;其次,实验技能的培训能让各项麻醉实验顺利进行。严格、规范的实验管理能建立和落实研究平台的有效运转,为所有研究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一、研究生麻醉实验室工作管理问题分析
(一)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现阶段很多麻醉实验室建设都存在显著的问题,建设的目的是满足科学需求,实验室一般管理工作都是科学教研室完成,这种分散、封闭管理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包括规模小、投资大、设备和仪器难以实现共享、管理环节相对薄弱等[2]。这些弊端都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开展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渐开展,医学院就如何建立全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培养和发展高素质麻醉人才等问题展开研究,这也是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素质和高能力,虽然很多研究生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还需要提升,并且在麻醉实验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不能保护公共仪器,在完成实验工作之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清洗实验器材,没有认真仔细地对设备使用记录进行填写,从而导致麻醉实验无法顺利进行,实验环境无序杂乱。
(三)实验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来分析,高校麻醉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研究者、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各类工作人员要对职责进行分工,并且要团结协作。而且,在有关部门和国家对科研工作逐渐重视的影响下,科研投入开始增加,实验室设备水平逐渐提升,各种精密、贵重以及先进设备的引入都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斷强化他们对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医学院麻醉实验室管理还存在数量不足、身份不明确、分工不协调、职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所以,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麻醉实验室工作和管理人员队伍。
二、改进并完善麻醉实验室管理现状的措施
(一)完善实验室体系
医学院可以将科研中心建设作为中心,对资源进行整合,并且不断强化“专管共用”的理念,将大型公共贵重仪器设备传送给中心实验室管理,结合科研工作需求对中心实验室规模进行扩大,并且引进不同岗位人才,让整合之后的实验室人员、场所以及设备能向全院提供服务,逐渐发展成为我院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的主要平台;还要将价格不超过3万的常用、小型仪器交递给麻醉科实验室专门管理,让不同专业的实验室都能利用经费对需要的仪器设备进行购置,缓解经费紧张的现状。
(二)实施共享、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机制
集合我院所有优质科研资源,坚持工作人员的指导地位,并且对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时间实施24小时全天候开放,实验室还需要对监控设备进行安装,大型公用贵重仪器安排专人管理。充分建立导师、实验室人员、网络信息技术微信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经验交流、信息发布、答疑解惑等流程针对实验室技术问题争取早日解决,提升麻醉以及其他科室实验室工作效率。研究生流动性相对较大,缺乏整体规划,毕业之前所进行的细胞、菌株等科研硬件资源得不到保存,所有新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需要重新购置,这就让资源出现严重浪费现象,通过建立库存就能让各种科研资源得到保存,让实验室在发展中取得较大的成就。
(三)积极推进实验室工作队伍建设
要配置和完善专职实验室人员,结合医院科研工作需求对实验人员架构进行完善,还要增设实验室行政秘书、科研秘书,并且结合工作需要和工作量对专职技术人员进行完善,在协同一致的同时进行明确分工,提升实验室运行和管理工作效率。
医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麻醉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促进研究生管理朝着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各方的努力和协调下为各级研究生科研项目顺利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保证各类项目顺利完成,取得显著成就。
参考文献:
[1]侯建成,朱文赫,张巍,等.医学院校科研实验室科学管理与创新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4):17-18.
[2]胡惠萍.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科学管理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63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