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
2018-05-14潘堂忠
潘堂忠
[摘 要]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全程全覆盖,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效,只有立足产教融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将新创业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06-02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已经由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进入各高职院校微观执行层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研究和探索的全新领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明确要求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全程全覆盖。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很多高职院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目前从产教融合内涵实质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只有立足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而言,处于刚刚起步和摸索阶段,虽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和实践,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企业行业的参与、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没有真正渗入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真正、有效融合。
(一)未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动机制
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处于闭门造车,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有效沟通与联系。一方面,行業、企业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行业、企业吸引力不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没有与行业、企业建立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联动机制。
(二)未进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从许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来看,未见开设有关融入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课程,有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少涉及,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没有体现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有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才能高质量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未融入教学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由不同职能部门设置,课程设置不完善,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个体。(1)创新创业教育没有针对专业调整课程内容,受传统观念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投入的课时、师资、场地、经费不足,大家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多以公选课的形式,或是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中有小部分内容体现创新创业的内容,课程内容几乎对所有专业都一样。课程内容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技巧、技能,没有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没有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中专业知识或技术含量不高,与专业技能脱节,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2)专业课程教育时,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少将创新创业的内容融入其中,两者缺乏有效资源整合,更谈不上构建实施体系。
(四)未形成统一正确认识
对学校层面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思路依然停留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面,没有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脱节。对广大教师包括教学系部的负责人而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误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的授课教师由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队伍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在大家的传统认知当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当老板,与专业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对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以后就是去打工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学生,与自己无关,没有必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各方都已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无法有效推进。
二、立足产教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
然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至今的一个全新表现,是指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行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教育体系天然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体系相辅相成,是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其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产教融合。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合到社会需求、行业产业需求中,才能有效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三、立足产教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对接,共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协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作为高职院校要主动作为,发挥自身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推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相互联动、协同发展;发挥自身技术人才的团队优势,在满足专业教学、实训的前提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立足行业企业需求联合进行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难题,推广创新成果;与企业共建“学院”“订单班”等,开展校区深度合作的多元化平台建设,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重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要保证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是仅仅将几门课程简单相加,而是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整合优化,确立复合型培养目标,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容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奠定基础,有效地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不同、入学基础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因材施教,制订差别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推动专业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向聚焦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转变。
(三)推动课程与职业对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落地生根,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耦合联动,使课程体系彰显创新创业内涵和专业特色,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作为实施载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及专业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企业合作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推进系统化课程设计,从行业和企业的视角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实施系统性的设计,开展创新方法专项训练,促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師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要出实效,师资是根本,教师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而这又是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最薄弱的,要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薄弱的问题,应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队伍的结构,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融合型师资队伍。(1)在校内选拔优秀专业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有计划、有梯度地选拔教师培训、进修和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2)聘请有相应专业教育背景的优秀企业家、高管、创业成功的校友加入创新创业队伍,利用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提高认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有序、扎实推进。
参考文献:
[1]陈诗慧.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8):1-4.
[2]朱国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9):91-93.
[3]陈年友.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4]孙斌,杜文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推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7(9):60-63.
[5]赵世磊,张彦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职教通讯,2017(2):63-66.
[6]张爱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6(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