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职业指导路径探索

2018-05-14成倩雯蔡灼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资助

成倩雯 蔡灼暖

[摘 要] 由于经济困难、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就业观念较为陈旧等导致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大多数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进而学生对于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较为迷茫,在就业时更容易出现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心态悲观的情况。为改善这种现象,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联动当地龙头企业,加强实践教育,着力加强对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的职业指导,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及就业信心,探索资助育人的新方式、新途径。

[关 键 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指导;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96-02

一、案例概述

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将近200人,其中特殊困难学生每年约30余人。经过3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社会资源匮乏、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就业观念缺乏理性思考与认识,当这部分学生特别是特殊困难的学生开始接触大学生活并尝试进行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时,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陷入自卑、焦虑、矛盾、迷茫的心理状态。

化环学院自2015年10月起,尝试培养特殊困难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在主题教育学习的同时,辅之以实践教育,联动当地龙头企业,在新生入学教育、学业指导、暑期实践、实习等活动当中,以企业参观、校友座谈、实践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及就业自信心。

二、案例分析

(一)资助工作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做到在经济上帮扶学生,更要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结合资助政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特点开展帮扶工作,创新资助育人模式,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发展,帮助学生将掌握的能力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甚至是未来的工作生活中。

学院在新生指导活动中,通过组织特殊困难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来进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知,在大二、大三阶段通过社会实践、校友座谈等形式帮助这部分学生初步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四阶段通过主题教育给予学生职业咨询与就业技巧指导,帮助特殊困难学生逐步建立起就业信心。系列措施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实做到多维度资助育人。

(二)着力提高职业规划意识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忙碌于打工赚钱,解决温饱,课余生活的规划也并未基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考量;在求职时更关注薪资待遇,也更倾向于选择收入较高的职业,较少学生会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来进行职业选择。由于思考问题单一、目光不长远,导致这部分学生社会接触面狭窄,且少有意识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甚至没有意识进行职业规划。学院通过系列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使学生能够结合个人职业诉求与就业市场形势,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方案,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职业成长路径。

(三)提供心理辅导,完成社会适应

大学生在就业时,需要了解就业形势,分析自身职业定位,学习面试技巧,权衡不同岗位,这一系列的过程对普通大学生来说已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了,更何况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他们没有更多的钱来“包装自己”,也没有更多的机会来提升面试技巧,亦没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心理落差也自然更大。因此,学院帮助特殊困难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心理辅导,通过开展职业心理适应工作坊、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个人能力与外部环境,端正择业观与就业观,培养积极就业的心态,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工作新角色与新环境,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三、效果分析

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逐步提高,学业规划意识与职业规划能力有较大提升,学院就业率连续三年稳步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也有较大改善。通过分析发现,职业指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业、学习的态度;同时,通过实践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这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会积极参与兼职,不但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在参与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锤炼了品格,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通过学习与实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更加明确,薪水期望比较务实,用人单位在综合考虑人才素质与用人成本的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更有优势。

数据来源:五邑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四、案例启示

(一)解决困难,获得信任

在日常的事务管理工作中不难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性格大都偏内向,较难向老师与同学表达个人内心情绪与想法,遇事也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学院应该深入家庭,联络家长,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以此结合学生特点,利用资助政策,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学院也更能理解学生的个性成因,学生也更愿意建立信任关系,同时也为今后提供更深入的职业指导创造条件。

(二)提供职业咨询,解决发展问题

在大学期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教育,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的方案,也需为他们提供职业咨询。要做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还需要辅导员长期跟踪困难学生,在制订好个性化方案的基础上,跟踪方案的执行效果、学生的发展情况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适时调整计划,优化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

(三)搜集就业信息,推荐有的放矢

在大四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大部分学生因为就业视野狭窄、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多、就业信心不强等,导致捕捉就业信息的能力不足,没有高效投放求职简历的技能,因此,学院在端正学生求职心态、培养学生求职技巧的同时,要帮助学生获取高效优质的就业信息,这也成为职业指导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步。所以学院应该尽可能分门别类地搜集高质量的就业信息,然后结合困难学生的职业诉求、职业兴趣与技能,为学生个性化推荐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就业单位特点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最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就业率。

五、推广价值

实践证明,高校的资助工作需要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努力探寻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新模式。

(一)学院充分调动优秀的资源引领学生成长,利用学校资源、企业资源、校园资源等,形成学院、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掌握市场的需求动向,符合市场的人才培养需要,该项目能够普遍适用于其他高校且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

(二)以生为本是项目的核心理念,该项目所采用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符合受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可为高校资助育人的新路径探索提供有益参考。学院资助工作的总目标,是以坚持服务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晓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育工作研究:以北京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3(4).

[2]李娟,王介石.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7).

[3]许美玲.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现代阅读,2013(2).

[4]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5]牛兵,茅蕾.帮困注重育人,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J].华章,2009(6).

[6]林文伟,廖丽金,赵北琳.“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资助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