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性 多维度”应用型本科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8-05-14邢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应用型校企

[摘 要] 针对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现状与学校转型发展中的不适应性,注重问题驱动,突出需求导向,以“引培并举、分类发展、校企合作、理实一体”为指导,开展相关研究,实施系列改革,制订“导师引领、知识培训、实践提升、考核激励”的培养措施,突出“青年、团队、创新”三大重点,构建全程性、多维度的应用型本科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并加以实践。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66-03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纷纷向应用型转型,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也于2015年联合发文,明确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南京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传承和深远行业背景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确立了高水平应用型本科质量名校办学定位,树立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则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一、应用型师资队伍工程能力发展现状

经研究分析,师资队伍工程能力水平与学校转型发展的不适应是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则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但现阶段教师工程能力发展状况堪忧,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数量和结构的短板导致师资队伍整体工程能力薄弱

应用型本科教师中大多数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真正有效的工程实践锻炼,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再加上毫无实际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工程思维、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都不强,因此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结构上都未达到应用型本科的需求,从而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的达成度。

(二)相关制度的缺失导致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受限

在当前转型发展背景下,绝大多数高校更多地将注意力倾注在学校办学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上,相较之下对教师能力发展的关注度还不够,更别提制订有针对性的制度来培养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已有的制度在教师聘任、培训和评价上则更多关注教学能力,甚少考量工程能力,如此必然导致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受限。

(三)评价与激励的偏颇导致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激励措施中较为共性的主要是对教学工作、科研情况、教改情况等的考量,对教师工程能力的发展情况甚少考虑,少数开展考核的高校也主要是看教师有无工程实践经历,对实践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工程进修的实效性未做细致考量,没有具化的指标体系,考核激励易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调动教师主动发展的意愿,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二、“全程性 多维度”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针对目前教师工程能力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现状,以南京工程学院为实例,彰显学校特色,注重问题驱动,突出需求导向,以“引培并举、分类发展、校企合作、理實一体”为指导思想,构建了全程性、多维度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突出“青年、团队、创新”三大重点,采取了“导师引领、知识培训、实践提升、考核激励”的系列化培养措施。

(一)培养体系的构建

1.引培并举——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42名,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11名,占67.9%;而“双师型”教师只有346名,仅占总人数的25.8%;2015、2016两年学校共聘任128名专任教师,其中有企业经历的仅49人,只占聘任总人数的38.3%,而这49人中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只有9人,仅占聘任总人数的7%,具有高水平工程能力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如此数量和结构的短板,学校应以“引培并举”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补齐短板,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内部培养机制。从数量的短缺方面考虑,一手抓引进,加大从企业行业优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团队,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结构的失衡方面考虑,另一手抓自身,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着重现有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工程能力水平。

2.分类发展——教师发展不可能一概而论,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影响以及处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使得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发展诉求,学校在构建培养体系时应给予充分考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在工程能力、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遵循“分类发展”的原则,确立各自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依托学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实验室、教学科研团队和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面向全体教师,重点突出中青年教师,分新入职教师、工科专任教师、非工科专任教师和实验实践岗四类,主要以新入职教师实验室锻炼、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专业实践与挂职锻炼、非工科教师社会实践和实验实践教学岗位培养五种形式开展工程与社会实践进修培养。

3.校企合作——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不同于教学能力,只靠学校自身是无法有效实施的,必须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参与合作,因此体系构建中的重点之一是“校企合作”。南京工程学院立足高水平应用型办学定位,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制度,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基于不同关键因素的合作,现已与西门子、施耐德、三菱电机等10家世界500强、国内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校内外设立实训基地或培训中心,为学校教师提供骨干人员、生产管理、技术研发互融共通、多元结构的发展平台支持,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互利共赢。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厘清学校和企业在教师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职责,共同对教师实践进修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实践进修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实现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合作共管。

4.理实一体——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目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并不是学校所期望见到的,因此“理实一体”必然是体系构建的重点。学校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等实践进修措施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一面通过让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科研团队,进行CDIO教学,编写实践教学教材,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教师在日常的实践培养和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过程一体化,促使工程实践成果反哺理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反过来理论教学又验证实践成果,进一步提升工程能力,最终达到工程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培养体系的实践

鉴于目前有效的应用型本科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可供参考的实例几乎为零的情况,学校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的策略,对该培养体系进行了实践验证,具体实施了“导师引领、知识培训、实践提升、考核激励”的系列化培养措施。

1.深化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政策引导和支持度。学校出台《南京工程学院“中青年教师队伍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南京工程学院优秀教学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南京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校企)合作的意见》《南京工程学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到一切制度先行,一切有章可循,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从应用型教师胜任视角,以学校层面统筹教师工程能力发展路线。

2.引进高技术人才和团队,提升师资队伍工程水平。拥有高技术的人才和专业团队是提升师资队伍工程水平的关键,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这点,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和专业团队的力度,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仅2015年就特聘了17位省产业兼职教授,“学校为其提供适宜的学习、科研、生活环境,保证请得来,留得住”,建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和专业团队。

3.实施工程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青年教师是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希望和后备力量,为了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除了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导师外,学校还为他们配备了工程导师,导师人选都是工程经验丰富的校内外教师或技术人员,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但前提是必须与结对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为青年教师量身订制个性化的培养提升计划和方案,并督促实施,充分发挥工程资深人员的“传帮带”作用,近三年就有173名教师参与工程导师制培养并从中受益。

4.组织工程知识培训,完善教师工程知识体系。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工程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若要教给学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那么教师本身就必须跟上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步伐,学校相关部门单位采用多种方式,如学术报告、教学沙龙、工作坊等,邀请校内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而且掌握先进工程理念和技术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培训,使教师不断掌握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前沿发展动态和专业知识,完善相应知识体系。

5.落实实践进修培养,切实提升教师工程能力。遵循“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的原则,突出“青年、团队、创新”三大重点,分类、分模式进行培养。对新入职教师来说,在实验室进行锻炼是试用期考核的必需内容,因此入校首年新教师必须到相关的校内实验室锻炼;鼓励工科专任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开发研究,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为前提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学校也会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参加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了解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倡导非工科专任教师以加入专业团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对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利用实践教学活动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对实验实践教学岗位的教师,鼓励其致力于实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产品研发及成果推广等活动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仅2016年,就有64名中青年教师递交了工程与社会实践进修申请并顺利通过审核,参与进修活动。

6.考核与激励并进,有力促进培养实效。只有培养没有适度的考核无法衡量培养实效,没有合理的激励措施则无法激发教师更大的发展动力,学校采用多维度考核、多形式激励来促进培养实效。首先,增设工程业务考核,把教师工程与社会实践进修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其次,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加强实践过程监督和管理;再次,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将工程与社会实践情况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最后,制订奖励政策,对参与工程实践进修的教师给予相关补助,并对获得实践优秀教师称号的人员给予奖励。

三、理念创新与培养成效

南京工程学院的全程性、多维度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尽管仍处在研究、实践和完善中,但站在学校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方案实施,从一定层面解决了教师发展自发性、无规划、缺动力的问题,在理念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实践以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理念创新

1.构建了全程性多维度的应用型本科教师工程能力培养新体系。针对教师工程能力不强、学校培养实效不足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优化顶层设计,深化制度建设,统筹教师工程能力发展路线,面向全体教师,突出中青年教师和团队,依托良好的学校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平台,采用多措并举的方法,贯穿前期引进、中期培养和后期考评全过程,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建立了教师持续发展工程能力的新途径。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实践教学优势,从培养教师工程思维、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四大方面入手,采取工程导师制、引进兼职教师和团队、知识培训、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实验室锻炼、社会实践等培养内容,建立了教师立足岗位,发展工程能力的新途径。

3.实现了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三个融合。通过让教师参与各类实践教学和实验室锻炼,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通过让教师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实践和挂职锻炼以及社会实践,实现“传统专业与跨界技术”的融合;通过让教师参与导师制培养、团队协作、知识培训及各项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实现“知识传授与应用探究”的融合。

(二)培养成效

从培养方案实施以来,经过两年实践检验,有效促进了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队伍上,学校共聘请220名兼职教授,极大地丰富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团队建设上,近年共组建了52个教学科研团队,其中新增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3个,充分发扬传、帮、帶作用。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实践期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产学研合作项目53项,仅2016年全年纵向科研到款1812万元,横向科研到款6388万元。具体到教师和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和荣誉也是极其可观的:从教师方面来看,近年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80多项,出版专著17部,发表三大检索论文920余篇;从学生方面来统计,学校本科毕业生获省毕业设计(论文)奖74项,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1367项,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一等奖。

四、培养体系实践中的困难

(一)培养措施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一方面,因为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大量精力放在容易出成果的教学科研上,造成工程主观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二级教学单位顾虑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会影响正常教学安排,更重要的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均缺乏相应的过程监督和管理政策,使得工程实践进修锻炼容易流于形式,导致现状经常是:教师只是按照学校规定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走一趟,在限期内写好实践报告书上交备案即可,至于在进修锻炼过程中真正做些什么、学到什么、成果如何、达到标准与否难以真正考量。

(二)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难以真正盘活

虽然方案从前期引进、中期培养、后期考评都做了详细规定,制订了具体的指标,修订并完善了原有政策机制,力图通过政策引导来改变教师主观发展意识淡薄的现状,但由于整体大环境仍然更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师的专业学科差异、进修的督查与管理、形式的多元与个性、成果的考量与评价等方面,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因此无法真正盘活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

(三)培养平台的建设和支撑还不足

尽管学校已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化项目教学基地、重点实验室等数量和品质都优良的校本及校企合作支持平臺,但对学校现有教师的数量以及学科专业种类来说,这些平台的数量、类型和支持度都还远远不够,达不到全面培养的程度,难以完全满足全校教师在工程能力发展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少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的检视与制度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61-64.

[2]邢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1-13.

[3]邢琦.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体系探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9-82.

[4]薛岩松,梅映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变应用技术大学后的办学定位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S2):153-155.

[5]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9):74-76.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应用型校企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