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05-14马玲
马玲
一、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定位
現阶段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就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拓展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工作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在实验室内利用软件和实验设备模拟经济管理的实际运行环境和实践条件,通过实验和实践综合训练,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健全实践教学知识体系
(一)辨别实践教学资源,确立和选择有效的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一个内涵广、外延宽的概念,至少包括两大方面的资源,即制度资源和思想资源。制度资源是指实践教学实施的硬件基础,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如实训室、实验室等条件现状,同时也包括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则等。关于实践教学制度资源,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支持。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发挥其理论应用能力的场所,而且提供了不同于在校教师的教学思想熏陶,是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实现其目的的最为关键的资源保障。而思想资源则主要是指来自学校或校外,来自间接经验或直接经验的实践教学思想。制度资源和思想资源的合作运行不仅保障了高校自身的实践教学效率,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易于内化的实践保障类的知识类别,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的真正实践提供了制度建设的理论视野和行动视阈。
(二)明确实践知识特征,突出实践知识的“复合”性特征
实践知识比较理论知识而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练习性、内化性和效益的直接性。实践知识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内化成技能技巧的逻辑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动力,因此,它可以通过练习而更为熟练,同时能够较快、较直接地取得效益。除此之外,实践知识更应当突出的是其“复合性”特点,所谓复合性就是指实践教学知识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实践知识的复合性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实践活动本身的完整性,更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疆域。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设计思想
经济管理类基础工具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等工具以及经济管理工具类课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这类课程学时安排一般按照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3:1来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程都由同一任课教师担任,主要安排课内讲授和集中性的课内实验来进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工具软件,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宗旨,使学生熟练掌握该门技术工具,在今后接触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适用课程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营销、ERP原理与设计、旅行社管理、导游、酒店管理、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政务等课程。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同时具有广泛外延的教育类概念,它由目标、内容、手段、机制等各种要素有机构成。我们在建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决不能将这些要素草率地加以对立或是分割,它们之间密切相连,互相影响,也互相制约。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加上精准的实践教学内容,在丰富而有效的实践教学资源中,实施正确的实践教学策略,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于社会的实践素质,具备反思传统实践不足的实践理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智慧。只有在实践教学达到真正的成效基础上,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获得最佳的保障。(作者单位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项目名称:《基于新型商科人才能力特征分析,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项目编号:201702038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