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中的大智慧

2018-05-14梁立英何立民梁子晨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俗语乡土劳动

梁立英 何立民 梁子晨

[摘 要] 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它贴近人民的生活,易产生共鸣,把乡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乡间俗语中包含着经济学、哲学原理,可应用于中职德育课教学。

[关 键 词] 乡土文化;俗语;中职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016-01

乡土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既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承载着在社会变革中所形成的时代精神,以乡土为载体的乡土教育是联系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桥梁,既是对民族精神的表达,也是民族精神的现实呈现。乡土教育是涵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

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它贴近人民的生活,接地气,易产生共鸣,人们对它的感受真实而深刻,成为激励人民前进和社会进步的核心价值,培育民族精神的引领力量,乡土文化教育是重要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让乡土文化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呼唤。

“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民勤灿烂的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智慧在民间,看似粗糙的乡间俗语,其间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用之于德育课堂,作用大焉。

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民勤人民勤劳节俭的品格,这一点在民勤俗语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草花子搁不住隔夜的食”,民勤人把叫花子称作“草花子”,讨饭的把当天讨得的食物无论多少都吃光了,根本不考虑明天,这在咱民勤人看来是不会过日子的表现。民勤有句骂人的话叫“讨吃鬼”,其中也有这个意思。把这句小小的俗语放到经济学中分析,其中包含了“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消费用于满足生活,是为了眼前的需要;积累与消费有矛盾,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当物质资料匮乏时,人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顾不了长远利益,“现有的福现享”,所以就会出现“草花子搁不住隔夜的食”。但是会过日子的民勤人不会这样做,再艰苦的时候,民勤人也会为明天打算,今天勒勒裤腰带,为明天省一点,明天就不用饿肚子了。适当的增加积累,尽管眼前利益会受损失,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还是很划算的。节俭的民勤人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不会出现“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四川俗语,不知节俭,不懂节约,没有计划。有粮食的时候浪费,没有就只能敲米桶度日了)的现象。也正是由于节俭,外地人说民勤人“民勤老细”(老细是抠门的意思),在我看來,也正是“老细”思想,才造就了民勤今天的成就。

“隔夜的银子不如到手的铜”,民勤人还经常这样讲。从经济学的角度说,银子的价值远远大于铜钱的价值,为什么民勤人这样说?仔细分析,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在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今天的银子到了明天,可能其购买力就会大大下降,不如铜钱的购买力了。如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37年,奔腾式的通货膨胀,物价涨幅达300%以上,银子在家中放上一夜,第二天真的不如昨天的铜钱了。这句话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夜长梦多的意思:别人欠了你的钱,如果拖得太久还不了,就有可能打了水漂;或者即便日后还了,其价值也会因通货膨胀而降低,所以在这一方面还是要“现有的福儿现享”。

“一分钱的一分货”,在市场交易中,民勤人常常如是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包含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的多少,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多,则该商品的价值就大,价格自然高。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少,则该商品的价值就小,价格也低。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自然要耗费更多的劳动时间,所以优质也就优价;而价廉者往往质量就次,因为在生产中付出的必要劳动不多,只能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了。

“不怕慢就怕站,一站就是两里半”,每当做农活时,老年人总是这样对年轻人说。分析一下其中的哲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所以我们必须注意量的积累。不要停,慢慢去做,有了量的积累,即便慢一点也照样能使质变发生。站下来,量的积累停止了,质变当然不会发生。生命在于运动,人生在于行动,只有在行动中,我们的人生才能发生质变,我们的梦想才能实现。“一站就是两里半”,等我们再行动时,已经比别人落后太多。

乡间小路上,一青年骑摩托车飞驰而过,路边一老人看见了,捋捋胡须说道:“这东西快是个慢。”话音未落,摩托车遇障碍而翻车,青年受伤。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矛盾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本想快一点赶时间,但是忽略了安全,结果出了事故,反而耗费了大量时间。欲速则不达,“快是个慢”,这就是乡土中的辩证法。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实践相结合。”产生于生产实践中的乡土俗语,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总结,它是我们教学的素材,也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正确运用它,让我们的德育课堂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俗语乡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客家俗语巧诵读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热爱劳动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乡土分外妖娆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最后的炊烟